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莉娜大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莉娜大厦(葡萄牙语:Edifício Rainha D. Leonor)位于澳门殷皇子大马路约翰四世大马路交界处,楼高13层复式商住大厦,建筑于于1950年代末由慈善机构仁慈堂斥资兴建,是澳门南湾第一座填地上建起的当时澳门最高的商住大厦。2018年,澳门当局发出规划条件图草案,莉娜大厦未获建议保留[1] ,引起了澳门坊间对于保育特色现代建筑问题的关注。

建筑历史

莉娜大厦的名称取自于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妻子,她在1491年8月15日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创立首家仁慈堂慈善机构。澳门仁慈堂为纪念莉娜王后,斥资兴建莉娜大厦,选址在殷皇子大马路约翰四世大马路交界处西侧的一块占地512平方米的地段,兴建工程由港澳有成建筑公司承办,项目设计由香港李氏建筑师楼负责,设计师为后来担任香港建筑署署长的澳门土生葡人李铭根。莉娜大厦于1959年动工兴建,并于1961年落成,大厦楼高44.05米,为当时全澳门最高的复式商住大厦,也是自1930年代南湾填海后,在该填地上的第一座商住大厦,也是澳门第一批高层住宅。

莉娜大厦地下设有6个商铺,楼上12层被分为24个单位,且设有升降机,出入门口开在殷皇子大马路。莉娜大厦落成初期,澳门华人社会曾对此有很大意见,讥讽其外形为“神主牌”;后来因为现代建筑在澳门盛行,市内陆续出现同类建筑物,莉娜大厦才得以融入城市景观而不再被认为兀突,至今年青人对于“神主牌”的戏谑并不太知䁱。

莉娜大厦的商铺,初期被用作理发店、银行和建筑公司的办事处,而大厦顶部后来更曾设置精工表的大型霓虹看板。1970年,大厦附近的葡京酒店和赌场开幕,又因当时新口岸区的房产未发展完全,是故造就了莉娜大厦曾一度成为当铺林立之地——1970年代中至1990年代中,6个商铺里最多出现过4间当铺同时进驻。但后来因为新口岸的迅速发展,当铺纷纷改为设在更就近的新口岸区,而莉娜大厦的商铺渐渐转为销售名牌衣履和电子产品为主。2000年代前后,大厦顶部的霓虹看板被拆除,而外墙则另设大型广告横额和视讯幕墙,其视讯幕墙在2010年维修期间曾发生棚架倒塌意外,压毁一辆新福利巴士和三辆汽车。

建筑特点

莉娜大厦被认为是二战后西方建筑潮流对澳门影响的象征。大厦设计简洁并受到当时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影响,参照现代主义建筑师科比意设计的马赛公寓所采用的正立面方格形的设计和空心砖、以及每个单位分为上下两层的复式设计——12层被分为6个大层,每层各有4伙,而每一大层再各分为2个小层的复式单位,1至11楼的单数层为单位的入口层,单位的下层部份设有厨房客厅等较为公共的空间,面向约翰四世大马路的一边另设有阳台;上层部份则属较私人的空间,设有多个房间;各单位均各自有独立楼梯连接上下两层。

澳门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林翊捷认为,1950年代的澳门因为莉娜大厦的出现,表现出澳门当时在国际建筑发展潮流方面并不落后,以当时来说已是贴近最先进的水平,也是澳门南岸天际线上的一个重要标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