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茨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茨藻为沉水草本植物,可以生长在淡水或咸水中,茎纤细有分枝;因其观赏价值不高故养殖的人不多,一般都是在刚开缸时大量密植,利用其生长快速的特性吸收多余的养分,预防暴藻。待成景后再移除。茨藻生于湖泊等静水水域,在园林水体中常有生长,有助增加水中氧气,净化水质。也可放植于热带鱼鱼缸中,作点缀装饰。[1]

  • PH: 酸-中性 5.8-7
  • KH: 微软-中硬度水
  • 光量: 中-高光
  • 温度: 22-28℃
  • 繁殖: 侧芽繁殖
  • 生长速度: 快
  • 难易度: 易

形态特征

植株纤细,易折断,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呈黄绿色或深绿色,基部节上生有不定根;株高4—25厘米。茎圆柱形,光滑无齿,茎粗0.5—1毫米或更粗,节间长1—10厘米,或有更长者;分枝多,呈二叉状;上部叶呈3叶假轮生,下部叶近对生,于枝端较密集,无柄;叶片线形,渐尖.柔软或质硬,长1—3厘米,宽0.5—1毫米,上部狭而向背面稍弯至强烈弯曲,边缘每侧有6一I 2枚锯齿,齿长约为叶片宽的1/5—1/2,先端有一褐色刺细胞;叶鞘上部呈例心形,长约2毫米,叶耳截圆形至圆形,内侧无齿,上部及外侧具十数枚细齿,齿端均有一褐色刺细胞。

花小,单性,单生于叶腋,罕有2花同生;雄花浅黄绿色,椭圆形.长0.5一1.5毫米,具I瓶状佛焰苞;花被1,囊状;雄蕊1枚,花药1室;花粉粒椭圆形;雌花无佛焰苞和花被,雌蕊1枚;花柱细长,柱头2枚。瘦果黄褐色,狭长椭圆形,上部渐狭而稍弯曲,长2—3毫米,直径约0.5毫米。种皮坚硬,易碎;表皮细胞多少呈纺锤形,细胞横向远长于轴向,排列整齐呈梯状,于两尖端的连接处形成脊状突起。花果期6—10月。2n=12,24。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成小丛生于池塘、湖泊、水沟和稻田中,可生于数米深的水底,海拔可达2 690米(云南泸沽湖)。也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各地。

该种是本属内形态变异显著的种之一,其株高、直径,叶片长短、宽窄,叶齿大小等,因水体环境的不同而变异极为明显。较为稳定的识别标准首推种子外形及外种皮细胞结构,其次是叶耳的形状。

生长环境

生内陆淡水、半咸水、咸水或浅海海水中。

为害对象:水稻

发生规律:生于稻田或静水池沼,是水稻田常见杂草,低洼积水稻田,有时发生数量较大,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细胞分析

得到草茨藻小茨藻澳古茨藻三个种的新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36,24和60。核型特征及外种皮细胞壁上构造,可望作为茨藻属植物分类的新证据;各类群的同工酶酶谱亦有这种可能性。日本茨藻、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等四个种的关系密切,并可能通过小茨藻而联系,推测小茨藻在茨藻属类群进化的一定阶段具关键作用。

景观用途

茨藻生于湖泊等静水水域,在园林水体中常有生长,有助增加水中氧气,净化水质。也可放植于热带鱼鱼缸中,作点缀装饰。[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