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膿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膿瘍(拉丁語:abscessus; 德語:Abszess; 法語:Abcès; 英語:Abscess)又稱作膿瘡、膿腫。指的是在身體組織中蓄積的膿。

  • 接近體表的膿瘍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觸診病灶時感覺其內部充滿液體,皮膚發紅的範圍常比腫起的範圍更大。*常見的體表膿瘍包括發生在毛囊的癰(影響範圍較大)與癤(影響範圍較小)等。
    • 膿瘍(Abscess)是皮膚化膿時,表面摸起來柔軟的腫塊,傷口周圍的皮膚會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膿瘍一般用手觸摸即可感覺得到;膿瘍的中心點,通常充滿膿(Pus)與細菌等殘留物。
    • 膿瘍摸起來會有疼痛、微熱感覺,它會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患病的地方的有腋窩(腋下)、肛門、陰道附近(Bartholin gland,又稱前庭大腺),脊椎底部(Pilonida sinus, 又稱藏毛竇),牙齒周圍(牙膿瘍、牙根膿瘍),以及鼠蹊部(Groin)。
    • 膿瘍源自病原菌的感染,在病灶處常有許多不同種的細菌同時感染。
    • 在美國與世界許多地區裡,在膿瘍中最常見的菌種是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開發中國家偶爾也可見到由寄生蟲引起的膿瘍。
    • 通常診斷要從外型以及切開後觀察確定,超音波在無法確定診斷時或許有幫助,而更為深處的膿瘍則可能需要以磁共振成像或電腦斷層才能發現。
  • ===膿瘍的原因===
  • 是因為皮脂腺(Sebaceous gland)、或汗腺(Sweat gland)阻塞,毛囊(Hair follicle)發炎,皮膚有細微傷口、穿孔造成。
    • 細菌穿過皮膚後,進入這些腺體,當身體防禦功能啟動要殺死這些細菌時,便形成發炎。

膿瘍的症狀

  • 通常在一段時間過後,膿瘍會變得愈來愈痛,而且會變成摸起來柔軟、微熱,可以輕壓的腫塊。有些徵兆可以注意:
  • 1.感染部位會有疼痛感。
  • 2發燒、體溫過高。
  • 3.全身感到不舒服。
    • 有些膿瘍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 ===下列任何症狀,請立即去看醫師:===
  • 長度大於1公分(cm),或將近1.25公分的瘡、潰瘍。
  • 瘡、潰瘍持續變大,而且愈來愈疼痛。
  • 瘡、潰瘍位在直腸或鼠蹊部,或在附近。
  • 發燒超過38.5°C,或體溫更高。
  • 膿瘍的紅色條紋消失。[1]

何謂肝濃瘍

  • 它是指病原菌在肝臟實質內增殖,造成肝臟結構破壞並形成空腔,而且在空腔中有濃汁形成的一種疾病。
    • 如果以病原菌種類區分,可分為化膿性和阿米巴性兩大類。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及公共衛生的蓬勃發展,此種疾病的發生率尤其是阿米巴性是比以前少很多了,但是沒有及時和正確的治療,死亡率仍然是非常地高,不可不重視。目前,在台灣是以化膿性肝膿瘍居多。
  • 形成肝膿瘍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致使肝臟易受病原菌的攻擊;二是病人體內某處有感染,且不斷將細菌送出,再透過各種管道到達肝臟實質內增殖。

肝濃瘍治療

  • 治療目標有二:第一是肝膿瘍本身的治療;第二是消除感染源。
    • 在肝膿瘍本身的治療方面,抗生素的給予及適當的引流是必須的。
    • 當診斷確立後,應先給予廣效性的抗生素,如果病況允許,經皮穿肝膿瘍引流術也要同時或儘早進行。
    • 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有效地引流可縮短且改善病情,它有兩點好處。
      • 第一是可將膿瘍內的膿汁立即引流出體外;
      • 第二是可將這些發炎的物質送去作培養,再針對這些培養出的細菌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所以不容忽視它在治療上的地位。[2]

「金包銀」皮膚膿瘍

  • 皮膚是我們抵抗外界細菌入侵的屏障,倘若皮膚太乾、常捉癢、或被寵物捉了幾下、咬了一口而受了個小傷,有個(甚至肉眼沒注意到的)缺口,細菌就有機會趁虛而入。
  • 身體在對抗細菌的過程中,築起了一道圍牆,裡面就是身體與細菌打架的戰場,就形成了一包膿瘍裡包含了細菌、白血球、和皮膚死去的細胞殘骸。
  • 原本的汗腺、皮脂腺、毛囊若被阻塞,或是原本就長了皮膚囊腫,細菌在裏頭孳生後,也會發生膿瘍。
  • 這種皮膚膿瘍可以發生在身體的各處,最常見於腋下、腹股溝、會陰處及肛門附近。
  • 像是糖尿病患者且血糖控制不佳時,長期洗腎的病患,或有其他疾病正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都比較常出現皮膚膿瘍問題。
  • 不要自己用沒消毒過的尖銳物戳開膿瘍,很容易失手傷到血管及其他組織,或帶入更多細菌讓感染變嚴重。[3]

参考來源

  1. Chuck Huang. 膿瘍. HELLO醫師. 2019-12-23 [2020-03-31] (中文). 
  2. 王森稔. 認識肝膿瘍. 高醫醫訊月刊. 1990-1-1 [2020-03-31] (中文). 
  3. 白映俞醫師. 認識肝膿瘍. 照護線上. 2018-5-10 [2020-03-3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