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羯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羯族

 

 

 

羯族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五胡乱华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北方地区称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

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董、勃蔑、羌渠、贺赖、钟跋、大楼、雍屈、真树、力羯,各有部落,不相杂错)。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众说纷纭,多不足以为实。

起源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魏书》卷九五《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

王仲荦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又据《魏书》有者舌国,《隋书》有石国,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据此推断,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国人,移居中原后,遂以石为姓,其祖并为部落小帅。

七十年代以来,童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农业居民——索格底亚那人,而是康居(羌渠)游牧人。两汉时期,康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这个论证与文献记载更为切近,较为可信。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考证》,见《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4期。

在历史上闪光的时期非常短暂,仅仅于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

羯族也在学习汉文化,受到汉族的熏陶,符合当时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统治过于残暴,让当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饱受其苦难

经济

入塞后的羯人保留着部落组织,部有大、小酋帅。羯人主要从事游牧和农业,生活贫困,有的为汉族地主佣工,有他们原信仰“胡天”(祆教),后来多信佛教。

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即待石勒建立赵,政局稍稳以后就开始进行了农业化,他令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平常赏赐也多以谷帛为主,如在巡幸冀州诸郡时,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

历史沿革

从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开始,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战乱迭起,百姓苦不堪言。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族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公元四世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邢台里再次迎来了辉煌,这次定襄国为国都的人是一个叫石勒的羯族皇帝。因“国”在赵地,为与匈奴贵族刘曜建立的前赵区分,史称“后赵”。羯族政治家石勒在少年时代曾经倚啸于洛阳上东门(《晋书·石勒载记》),震惊了一代名士王衍,后来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

[5] 石勒占据河北巨鹿、常山一带,亲自把“衣冠人物”(士大夫、文人)从治下普通军民中甄别出来,组织成立一个战乱中能够随军作战的最高学府和参谋团队,这就是“君子营”,给石勒集团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谋略,甚至文化的支持。其中,“君子营”的谋士张宾,就是辅佐石勒开创后赵基业、雄霸北方的肱股干城

石勒原是山西上党武乡人,在武安为人佣耕时为乱军抓去,卖给山东茌平财主师欢家作奴隶,石勒志向远大,骑马射箭,武艺精通,胆识过人,善于相马,一来二往,就和管马的汲桑交了朋友。公元319年,石勒即大单于、赵王位,荣登皇帝宝座,改元建平,依张宾之言,定都襄国。

从奴隶到皇帝,这是一个质的转变,也验证了陈胜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勒是山西上党人,羯族,奴隶出身,他目不识丁,但机智过人,善于率兵打仗,作战勇敢,“拼命三郎”的成语就是源自于他,“鹿死谁手”也是他亲口所言,他还将“胡瓜”改称现在的“黄瓜”。石勒打遍天下,可谓“一代枭雄”

石勒出身贫困家庭,没上过学,不懂汉字。他重视人才,在城四门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几个学校,还亲自到太学监考,对优秀者加以褒奖。

石勒定都襄国时,城池破败,原有的赵都建筑几经沧海,早已荡然无存。石勒按周礼建宗庙社稷灵台,营造东西官署,历十八年完成了都城的建设。都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四角有子城拱卫,名“建平大城”。都城建四门,在永丰门摆上从洛阳拉来的铜马和翁仲,在城内修造正阳门、端门、建德殿、太武殿、征文殿、单于庭、东堂、西阁、崇训宫、百尺楼、后宫等宫殿群,其中太武殿基座高二丈八尺,用名贵的大理石铺设装饰,下面是暗藏的房间,可以盛下五百名卫兵,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巍峨的太武殿,东西长有七十五步,南北长有六十五步,漆金的瓦当,纯金的柱子,纯银的楹联,珍珠的帘子,玉石装饰的墙壁,富丽堂皇。太武殿造好了,邺城的东西两宫同时完工。石勒命人把巨大的晷影从西晋的国都洛阳拉来,摆在单于庭上,用来观测日影确定时刻。命工匠把三十九个功臣的画像雕刻在石匣子上,放在建德殿前,以感念他们的功绩。第八殿显阳殿后是灵风台,是遴选宫女的地方。后宫一万多宫女穿着华丽的衣服,赏玩着无数的珍宝,其中女官分八等,嫔妃规定了名称和级别:昭仪、夫人、淑仪、美人视男等。城外有明堂、太学、灵台、桑梓苑、沣水宫等附属建筑群。

国家强盛了,自己又是皇帝,石勒一激动,干脆把山西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部搬迁到襄国来,把朝臣官员包括贵族三百户迁至崇仁里。这条胡同如今叫崇礼街,墙边散落着风化了的抱鼓门墩和上马石,古韵犹存。 一个叫佛图澄的印度高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携带异域神秘的佛教文化,嬴得石勒信任。佛图澄住锡襄国,令石勒钦佩不已。中原大地腥风血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年已八旬的西域佛教沙门佛图澄来到中原,看到这处处惨不忍睹的情景,决定发挥佛的人性化威力作用,感化上层统治者,拯救广大民众,以此弘传佛法。[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