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真,字希珍。浙江永嘉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曾任高等法院书记官、司法行政部科长。中央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她五岁开始自习,精熟中国古典诗词,公认是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成功典型。她的为人温柔善良又保有赤子之心,文如其人,温润敦厚、悲天悯人。曾荣获文协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奖,《鞋子告状》荣获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此处有仙桃》荣获国家文艺奖[1]。
她的作品涵括小说、散文、评论、儿童文学,读其书如其人亲临身边,“真实不造作”的亲切风格使她风靡文坛五十年而不衰,著有《水是故乡甜》、《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青灯有味似儿时》、《泪珠与珍珠》、《万水千山师友情》等散文及小说、儿童文学等书四十多种,作品经常入选中学课本,多次为《读者文摘》中文版转载。并被译为美、韩、日文,极受海内外读者喜爱 。
1999年(82岁),琦君的散文集《烟愁》在台湾创下52次重印记录,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2001年(84岁),琦君回到故乡浙江永嘉,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典礼。2004年(87岁),她和丈夫返回台湾定居。
2006年6月7日,琦君病逝,享年89岁。
不一样的童年,见人只会“哞”
幼时父亲将她托给奶娘照顾,混在乡村鸡鸭群里长大,自小与鸡对望,因此常被啄得满脸伤还滑成了滑稽突梯的斗鸡眼,又因为没有人同她讲话,只有一只大黄牛镇日“哞哞”地叫,因此琦君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见了人只会“哞”。
琦君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由伯父潘国纲先生扶养长大,潘国纲先生是一位大将军,伯母则是一位拥有传统容忍美德的中国女性,他们俩便是琦君在文章中称为父亲与母亲的人。
琦君家学渊博,自小由父亲带领七岁就开始读唐诗、诗经、习字,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培养了浓厚的国学素养,并且喜欢偷看《三国演义》等武侠、言情小说,启发她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十一岁时,在北平的哥哥去世,琦君以文言文写〈祭兄文〉,又以白话写〈哭哥哥〉,白话文一篇被堂叔称赞有加,于是开启她写语体文的契机。十二岁时进入“女学堂”就读,一位外国女老师韦先生给她无比爱的教育。十四岁时,开始接触西式教育进入弘道女中就读,十七岁成绩优秀直升高中部,在此时期琦君虽在父亲督导下研读《通鉴》,然而好求知的她,暗中读著新旧小说,同时受到新旧文学的洗礼;中学时因常作文言文,被同学称为“文学大将”,但投稿报纸副刊却惨遭退稿,高中时经国文老师的耐心鼓励,由回忆文入手,成了校刊及报纸副刊的常胜军[2]。
恩师识才赐笔名
二十岁时转考之江大学中文系,并碰到一生的恩师江南大词人夏承焘先生,他常引领学生欣赏大自然,凭个人兴会领略作品,就个人性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作品,这样耳濡目染之下,影响了琦君一生朴实无华、淡雅隽永的写作风格。其笔名“琦君”便是因夏老师取其“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礼貌性的敬称“君”字,促成了“琦君”这个有特别意涵又可纪念恩师的笔名。
《橘子红了》
1991年(74岁),她的最后一部小说《橘子红了》出版,以父母、三位姨娘等人之间故事为原型,非常受欢迎。《橘子红了》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地方戏剧。2002年,由归亚蕾、周迅、黄磊、寇世勋等诸多大牌明星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热映,高居年电视剧收视率排名第一名。
教科书的常客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写作的风格柔敦厚,大多是描写她自己从年幼到老年的怀旧作品,相当受欢迎,多次被选入台湾高中、国中国文课本。
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比二李高。”
夏志清甚至认为:“《一对金手镯》、《髻》这些文章,早该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为中学教材,甚至列入诺贝尔文学奖也毫不逊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3]
视频
05知名作家_琦君.mp4
《读书》 琦君 《母亲的菩提树》 粽子的味道 20190805 | CCTV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