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有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有德
让沙漠变绿洲
出生 1954年9月
国籍 中国 回族
知名于 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王有德 (1954年9月 - ) 男,回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宁夏灵武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局长。 1973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党委书记、场长。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奖励。

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搏干劲,团结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3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为宁夏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12月1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1]

主要荣誉

王有德1996年、2001年两次受到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奖励

1999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个人

2002年被自治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全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

2003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同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4年,又被授予全国十大国营林场优秀管理奖、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和中国环境科技实业家称号

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奖励。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有德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是让职工变富。”这两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老家在灵武市马家滩,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幼年的王有德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故土。从那时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深深种在了王有德心里。[2]

王有德同志一直坚守着“生命不息,防沙不止”的人生信念,带领职工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60多万亩的绿色屏障。他创造的“五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发展模式,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推广模式。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治沙英雄”“感动中国双百人物”“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改革必须要敢于硬碰硬。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到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当时,林业经营单一、人心涣散,要让林场活起来,留得住人,必须推行改革。他搬掉铁交椅,砸烂铁饭碗,让职工“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当年,全场共完成治沙造林5093亩,比改革前增加了3000亩,成活率达72%,比改革前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为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他又提出了“立足林业促林业,围绕林业发展多种经营,力推林业建设综合发展”的深化改革方案,为林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94年以来,场里先后成立了三个绿化造林公司,承揽绿化工程,走 “以林养林,以副促林”的路子,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拿出近千万元用于治沙造林,占治沙总投资的80%,为治沙造林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场职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2000年开始,他把创新机制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定实施“六个一”治沙目标,严明奖惩机制,严格合同管理,限期绿化达标,超额全奖,完不成任务全罚。30多年来,职工们在毛乌素沙漠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为“三北防护林”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职工收入也年均保持12%的增长速度,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

改革必须要让群众得实惠。只有真心维护群众的利益,让职工早日脱贫,才能更好地维护党的形象。为了让职工搬出那些“风天进沙、雨天漏水”的土坯房,他四处筹款,将自己、亲朋好友等10多户的房子抵押贷款,为职工建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支持职工发展种植业、经果林、苗木产业、养殖业,增加职工收入。出台政策,对上学的职工子女实行助学金补助,让林场职工子弟的求学梦都能实现。改革开放,让白芨滩的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林木资产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由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小林场发展到现在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设备,正在向数字化、智慧型迈进的新型保护区。他也被国家林业局评为“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

改革必须要扑下身子带头干。面对茫茫沙海,他与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黄沙漫漫,没有地方做饭,就啃干馍、喝冷水;没有住处,就把麦草往地上一铺和衣而眠。就这样,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干劲,赢得了民心。职工跟着他每年完成治沙造林两到三万亩,比过去提高了近10倍,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百万亩,是前40年的总和,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将沙漠向东推出去20多公里,保护了母亲河,保护了万顷良田,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实现了场子活、沙漠绿、职工富的奋斗目标,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实现沙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为全国科学治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林场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生态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改革必须要讲科学。他始终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改变过去单一植苗、成活靠天的被动造林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三季造林的综合治沙模式。在治沙资金保障上,坚持走多种经营的路子,拓宽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多种经营收入,每年反哺治沙造林,成功探索出了“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即在沙漠外围大面积营造以灌木为主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周围建设多树种、高密度、宽林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果园成为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为职工的“绿色银行”。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了牲畜粪便肥田、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40多年来,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创造了治沙奇迹,见证并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3]

个人经历

1976年,王有德如愿进入林业系统,1985年,他出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搏斗。初到林场,让王有德痛心的不是漫天黄沙,而是和沙子一样散乱的人心——大部分职工想的不是治沙造林,而是怎样离开这个荒滩。

治沙须先聚人心。王有德深知,只有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和沙漠搏斗。他坚决推出三项改革措施: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工效工资,按劳取酬;打破“大锅饭”,实行责任承包制。提出“六个一”目标任务:每人一年扎一万个草方格,挖一万个树坑,种一万棵树,完成治沙造林面积一百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一万元。[4]

王有德身先士卒,吃在沙漠、睡在野外,白天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点着煤油灯研究第二天的工作……

“光下苦力还不行,还要学习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可持续发展。”王有德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他带领职工成功推广了草方格治沙、乔灌草结合的精准造林技术,探索建立了“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养殖业反哺林草业”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他要开发500亩果园。此时,多年来的粗放管理,使得白芨滩林场徘徊不前,职工一盘散沙,大家对场里没有信心,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伙,只有凭领导干部的意志来聚合工人们。白天,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他和职工一样,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早上一起来头发上、脸上、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作为一个领导,他带头苦干, 在白芨滩,王有德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的事情说也说不完,每个职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 在建北沙窝林场果园的泵房时,王有德和职工一道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1992年10月,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接到任务后,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时值初冬,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也脱不掉,可他还是坚持在几公里的渠 拜上跑十几个来回。其间,他完全可以坐车回家,但他从不搞特殊,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

王有德心中只有一个目的:扼制风沙,造福于民。 18年来,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大局出发,不搞短期行为。 1999年入冬时节,灵武市将灵州大道及环城的9公里绿化任务交给了白芨滩林场。当时,有人提醒王有德,市政府财政紧张,200万元的工程费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林场资金不宽裕,还是想办法推掉算了。王有德马上批评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种树,哪儿需要就往哪儿种,作为林业建设者,该奉献时必须奉献,多栽树不是啥吃亏的事。"栽种期间,晚上9点钟树苗才到。为了保证高成活率,必须当即栽上。王有德召集林场全体职工连夜赶植。第二天还要参加一个项目谈判的王有德一直干到凌晨4点,实在干不动了就让他的妻子和大儿子来接替他干。2001年5月,白芨滩林场以最低报价中标古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的绿化工程。原设计方案的路基边坡采用混凝土方格网,每平方米造价28元。由于成本高,造价大,投资方提出改用植物护坡方案,并要求先行试验。其他承包单位怕吃亏、担风险,不愿接受这个方案。王有德和班子成员商议后,成功拿下了试验任务,使工程造价降为每平方米5元,仅为原造价的六分之一左右,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金额250万元左右。王有德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质疑,认为方案设计树种起点太低、形象差,建议种植侧柏、樟子松等高档树种。因为涉及增加费用,甲方一时难以决断。王有德当即承诺:林场承包的10多公里标段,全部改种侧柏、樟子松,不增加一分钱费用。建议被采纳,林场却未从该项工程赚到钱,还倒贴了不少"家底"。如今,王有德的谏言已在自治区高等级公路上变成现实。

“20多年前穷得差点连婚都结不了,一辆170元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是王场长托人给我买的。”职工李桂琴回忆。如今,李桂琴饲养了100多头奶牛,经营着40多亩果园苗圃,种植温棚2000多平方米,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成为白芨滩林场拔尖的致富户。

王有德在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期间,治沙播绿,兴场富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和“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存空间,靠创新求发展”的发展之路。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5000亩种植经果林,同时种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就业160多人。昔日的沙漠变成职工生存的“口粮”,果园成了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了职工的“绿色银行”,还让260多名林场职工过上了美好生活。

2014年,王有德办理了退休。同事们都说,苦了一辈子,荣誉和成绩都有了,该回家好好享享清福了吧!可看到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荒漠尚未得到治理,王有德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开始二次创业,在宁夏银川河东机场的东边承包了荒滩区继续防沙治沙,在这里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

楷模归来

2019年“十一”国庆节后,“人民楷模”王有德从北京回到宁夏,回归忙碌的日常。“拿的奖越重,肩上的担子就越重,压力就越大,还得好好干啊!”[5]

65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手痒了,他便脱掉外套,挖挖沟、抷抷土、栽栽树。

在园区餐厅和工人一起吃完午饭,休息一会儿,王有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晚上八九点,天已经完全黑了,王有德才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里。

从北京回来不到一个月时间,马鞍山生态园区里修好柏油路4公里,建好6个温棚,共计1700平方米。

退休5年,7000亩荒地变绿洲

马鞍山位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东南方向,距离机场不到10公里。

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因为滥采滥挖造成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碎石砂砾堆成一座又一座的小山。

2013年王有德退休后,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马鞍山附近方圆1万多亩荒地,被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展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公益事业,使用期限30年。

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马鞍山生态园每年以上千亩的速度绿化沙漠。5年过去,已经完成了播绿面积7000余亩。

其中,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多亩、采摘园1000余亩、社会募捐生态公益林2000多亩,栽植各种树木100多万株;建设600亩的生态植物园,引进培育各种苗木43种、46万多株。

王有德又一次开启“点石成绿”的魔法,变荒地为绿洲。

从“劳模”到“楷模”,榜样的力量感染身边人

“他和我想象的一样精神、硬朗,和蔼可亲。”马鞍山生态园工程项目部工作人员尹菊花是灵武人,从小听着劳模的故事长大:冒着大雨下地撒种,背水泥板砌渠磨烂脊背,为了种树“过家门而不入”……

真正接触王有德后,她才明白,劳模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去年春节刚过,她以为王有德会在家休息几天,结果他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都上山,检查工作进度,“看到哪棵树发了芽、开了花,他便开心地笑起来,像个孩子”。

她说,王有德每天接触项目工程,都成半个专家了,有一次他背出来混凝土的配比,周围的人惊呆了。

基金会工作人员王冠跟随王有德工作8年时间了。他说,生活上王有德很和蔼,但工作上很严格。干事时,王有德很少表扬人,王冠在基金会工作这么长时间,仅仅得到过两次夸赞,“那两次我到现在还记得,高兴坏了!真的,一点不夸张,眼泪都激动得流出来了。”

“每次看到60多岁的老人,在工地上和工人比赛着干活。我们这些年轻人怎么还能不努力呢?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王冠说。

王有德用他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把自己身上的干事精神传承下去、播散开来。(记者 陈 郁  姜 盼)

外界评价

在林业改革上,王有德具有超前意识。为了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王有德提出了"立足林业促林业、围绕林业发展多种经营、力推林业建设综合发展"的深化改革方案,为林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说,防沙治沙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非常脆弱的事业,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我们的防风治沙事业才会有更大发展,才能有更大的公益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年,王有德采取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将砖厂和预制板厂改制成灵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股东均由工人选定,风险共担,当年就实现利润分红20%,并向职工兑现,分红最高的职工达8000元,打破了大锅饭,使职工既得到了眼前利益,又看到了长远效益,激活了分配机制,又给企业带了一个好头。 1994年,王有德再出高招,投资40万元兴建花卉绿化苗圃,并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添保治沙公司。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场职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王有德在全场实行植树造林与经济指标生产责任制,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2000年开始,他把场里固沙植树等大小任务,全部进行招标,在全体职工中展开竞争,谁的技术力量强,谁有能力为场里争取到最大利益,谁就中标。让内部职工充当"小工头"、"大老板",把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激发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林场的生产建设。 王有德还非常重视业务学习,他自己就是通过学习钻研林业专业书籍和多年的实践积累,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自治区著名林业专家的。对林场职工的学习,他也抓得很紧。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办冬闲学习班,请林科院的专家和场里的技术骨干为职工讲课,传授节水灌溉、林木繁殖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培训成为职工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学习培训,全场职工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人都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王有德把职工的事、场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在他的影响下,职工也把林场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正是在王有德的感召和影响下,白芨滩人齐心协力,干什么事成什么事,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吃苦精神,留下了一个个蹋蹋实实的绿色足印,创造了一个个防沙治沙的奇迹。

视频

人民楷模王有德

王有德 沙漠愚公

王有德:播绿四十载 冲破漫天沙

参考资料

  1. 王有德:在治沙播绿中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文明网,发布时间;2019-11-11 15:53
  2.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中国林业网,发布时间;2019-9-20 10:56:50
  3. 王有德简介 中央网;
  4. “人民楷模”王有德:每一抹绿色都浸透赤子情深 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19-10-08
  5. 北京领奖归来,“人民楷模”王有德在忙啥 宁夏日报,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7日08:02

人文社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