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焦仲卿 | |
---|---|
焦仲卿 | |
出生 | 東漢末年 |
國籍 | 東漢 |
職業 | 小官吏 |
知名於 | 出自《孔雀東南飛》中 |
焦仲卿,出自《孔雀東南飛》中,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廬江郡的一個小官吏,與妻子劉蘭芝一同殉情,是一個性格鮮明、內涵豐富的藝術形象[1]。
簡介
仲卿為了自己的愛情,為了自己和蘭芝的幸福生活,面對封建宗法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為他是一個從小就知書達禮、受過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後又在仕途上進取的封建士子,也因為他還是一個寡母家長哺育大的兒子,他的這種身份和經歷,使他的反抗形式與劉蘭芝不同罷了。
在故事的開始,他從郡府還家小住。當蘭芝向他述說婆媳二人矛盾的緣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並要他為倆人的婚姻愛情做出選擇時,我們看到,仲卿並沒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樣,在婆媳矛盾衝突中,採取沉默不作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猶豫地為保護蘭芝、為維護倆人的婚姻愛情前去勸諫母親、阻止母親對蘭芝的傷害。他對母親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這段話,他用心理智,方式得體。他先說明自己並不是一個大富大貴之人,而只是一個貧寒的士子,能夠娶到劉蘭芝這樣美麗賢惠、勤勞持家的妻子已是僥倖了;然後又講他和蘭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隨;最後竟反守為攻,指責母親為什麼在蘭芝品行無偏斜的情況下,刻薄地對待她?這是多麼明確的態度,多麼鮮明的情感傾向,又是對專制家長多麼有理有節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當焦母粗暴嚴厲地拒絕他的要求,並用為他再娶美女的條件進行懷柔時,焦仲卿非但沒有在焦母的威嚇利誘下退縮,反而更進一步抗爭到:「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焦仲卿以終身不娶反抗母親的家長專制,在封建禮教控制下的社會是不「尊親事孝」的行為,是讓自己背上了有違人倫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親關係中,以個體形式反抗焦母這個專制家長最強有力的手段。這難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極有勇氣的反抗嗎?我們不能要求生活在東漢末年、讀的是「四書」「五經」的焦仲卿,為了維護他和劉蘭芝的婚姻愛情,能夠採取去訴諸法律的方式,抑或帶着蘭芝脫離母親去獨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長破壞他的婚姻愛情時,以個體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夠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勸諫、據理力爭,直至以終身不娶反擊。
當專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時,焦仲卿轉而希望通過暫時的妥協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勸慰蘭芝暫且回娘家住一段兒時間,目的是通過分離消除焦母對蘭芝的敵視,在沒有矛盾衝突的時間延續中使焦母回心轉意。焦仲卿的妥協,不是軟弱和怯懦,而是為守護倆人婚姻愛情所採取的、既主動又理智現實的行動。
但仲卿、蘭芝二人的愛情,不只受到焦母這個專制家長的摧殘,繼而還受到了同樣是專制家長的劉蘭芝哥哥的破壞。焦仲卿決沒有料到的是,蘭芝回到娘家後,專制粗暴的蘭芝哥哥不給他們守護愛情的時間,蘭芝被逼再嫁。這是他和蘭芝都無力控制的事變。他因自己種種努力最終都失敗了而絕望,決意一死。在作品中,我們看到,是焦仲卿在面臨兩個人的婚姻愛情被徹底毀滅的時候,首先向蘭芝提出了死的打算。在獲得蘭芝的認同後,隨即回家為自己的死做準備。即使面對焦母的哀求,他也沒有改變與蘭芝一起做出的選擇。
仲卿決意死,首先是為了回報蘭芝對他的愛。對於蘭芝這樣一位美麗、賢惠、善良、多才多藝又能辛勤持家並深深愛着他的妻子,他無力保護她,給她幸福的生活,只有用一死表明自己對她的愛。其次,仲卿選擇死,也是對摧殘他和蘭芝倆人愛情、毀滅倆人幸福生活的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制度的強烈反抗。仲卿是個重感情、懂得愛,愛妻子、也愛母親的青年。他在死前訣別母親時,所說的那一段淒涼哀慟的話語,鮮明地顯示出了他內心深重的血親倫理情愛。但他在自己與蘭芝的美好愛情被毀滅的過程中,清醒地看到了母親這個集封建禮教、專制暴君於一身的封建家長的冷酷殘忍,他決意以死來回應母親對他和蘭芝倆人婚姻愛情的摧殘,實質上是向整個封建專制社會、封建宗法禮教做個體式的誓死抗爭,以此維護自己的生命尊嚴,維護自己的美好愛情。這樣的反抗,難道還不夠勇敢,還不夠直接和徹底嗎?
一個性格軟弱怯懦的人,在強權的壓迫、傷害下,會聽憑命運的擺布。但焦仲卿不是這樣的人。在作品中,他自始至終都在積極勇敢地抗爭着,特別是他對死的選擇,是做了最終的、不屈和頑強的反抗,可敬可愛、可歌可泣!
傳統觀點
焦仲卿劉蘭芝殉情悲劇原因: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民間敘事詩中最偉大的詩篇,它代表了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對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殉情而死的悲劇原因,眾說不一。主要有「門第說」、「越禮說」、「守舊說」、「情愛說」等觀點。
(一)門第說 有的同志認為,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於台閣」,有地位和身份,而劉蘭芝不過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與焦仲卿貴賤很大。因此「兩家的婚姻是門不當戶不對」。「門戶不當,臉上無光」,因而焦母就要堅決反對這樁婚事。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便發生了雙雙殉情的悲劇。
(二)越禮說 有的論者根據焦母的話推斷劉蘭芝的被驅遣,乃是由於她「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不順從婆婆,恣意自為的結果。
(三)守舊說 持這種觀點的同志將劉蘭芝與《上邪》中的無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羅敷和《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相比較,認為劉蘭芝消極的以死殉情,則由於她「軟弱」。這種「軟弱」又是由於「守舊心理」的作用,因此,焦劉愛情悲劇「是反動的封建社會力量和落後的封建守舊心理相結合的必然」。
(四)情愛說 還有的同志根據《禮記·內則》中的「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的說法,認為劉蘭芝的不為焦母所容,是由於焦仲卿「甚宜其妻」,把以前對母親的感情轉移到了妻子身上,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感、不滿情緒。
深層剖析
焦仲卿劉蘭芝殉情悲劇原因:
上述四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探討焦劉愛情悲劇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理由尚單薄,某些觀點也難於苟同。「門第說」不能解釋這樣兩個問題:(1)既然兩家門戶不當,為什麼當初劉蘭芝嫁到焦家來時焦母並不反對?(2)焦母覺得劉蘭芝不配自己的兒子,那縣令、太守又何以會看中劉並派媒人來提親呢?他們不是比焦仲卿更有地位、身份嗎?其實,在《孔雀東南飛》產生的漢末建安時期,封建禮教還未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婦女的禁錮也並不嚴厲。比如對婦女的再嫁,在當時是完全正常的現象,並不是丟人卑賤的事。這從劉蘭芝被焦母休回娘家後縣令、太守遣媒說親便可以得到證明。類似的情況如蔡文姬初嫁匈奴河東衛仲道,再嫁匈奴左賢王,曹操用金璧贖回來後又允嫁董祀,雖三次改嫁卻不減身價。還有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同歸成都的故事,不是還傳為美談嗎?可見,「門第說」是站不住腳的。「門第」觀念是從魏晉才開始有的。「越禮說」也不能成立。詩中說得很清楚,劉蘭芝「奉事循公姥」,「供養卒大恩」,勤勞善良,是很守孝道的賢惠媳婦。她自己說的「本自無教訓」,實際上是自謙,正反襯了她的知書識禮。即使是對刻薄暴戾的婆婆、哥哥,她也是忍耐順從,從無頂撞之類,「無禮節」、「自專由」的表現。「守舊說」的論據也不充足。焦劉二人以死殉情固然是「軟弱」的反映,但客觀地講,那並不能證明他們是軟弱之輩。否則劉蘭芝就會在家庭的壓力下嫁給縣令或太守的兒子,焦鍾卿也就不至於數次在焦母面前求情挽留劉蘭芝。兩人雙雙殉情而死,恰恰是對愛情熱烈追求而實現不了的勇敢的抗爭!」存在決定意識」。歷史地看,他們的抗爭即使再堅決,也免不了是一場悲劇。客觀現實決定了故事的結局只能那樣。至於「情愛說」這種觀點,破綻就更突出了。兒子愛媳婦,當婆婆的就嫉妒和不滿嗎?莫非兒子媳婦打架吵罵才可以說明兒子對媽仍有感情?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況且從詩中出看不出焦仲卿「甚宜其妻」而怠慢了焦母。「娶了媳婦忘了娘」的事情純粹是虛擬的,焦仲卿對焦母的態度並不差,他與劉蘭芝的厚愛並不能導致焦母的不滿,更不是後來悲劇的原因。
劉蘭芝這樣一個美麗勤勞、孝順公婆,尊重兄長,與小姑相處也親善和順的姑娘,「仍更被驅遣」,原因主要是什麼?是她沒有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識非常強的焦母的極其不滿!
封建社會裡,男子休妻有七種藉口,叫做「七出」,即①「無子,為其絕後也」;②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③「淫,為其亂族也」;④「妒,為其亂家也」;⑤「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⑥「口多言,為其離親也」;⑦「盜竊,為反其義也」。「七出」中的後六種情況,顯然與劉蘭芝不沾邊。縱觀全詩不難發現,劉蘭芝在焦家生活儘管已有兩三年了,但並沒有生兒育女。否則,詩中就會寫到她被遣回娘家時與兒女離別的情形,也會交待焦仲卿自縊前與兒女訣別的事。其實,劉蘭芝自述的「賤妾守空房」,「伶俜縈苦辛」及焦仲卿與焦母訣別時所說的「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封建社會,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無後」,斷了宗族的「香火」。難怪焦母要那樣專橫兇狠地虐待、驅使劉蘭芝了。像這種因無子而被休遣的婦女,遠在《詩經》里就有記載(如《芣苢》、《氓》、《谷風》)。在宗法制的社會裡,娶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婦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義。無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順的。焦劉愛情的悲劇正是由於劉蘭芝沒有生子而產生的。
影響
焦二的稱呼
安徽的懷寧、潛山一帶,依舊把缺乏主見的男人呼作「焦二」,一千八百年過去,焦仲卿老家的人確實把缺乏主心骨的男人喚作「焦二」。「焦二」實際上就是指焦仲卿。從傳統的姓名學看,有「焦仲卿」,肯定有「焦伯卿」,伯、仲作為人名時,一直成雙成對地出現,伯為長(排行老大),仲為次(老二)。懷寧、潛山一帶的老好男人被喚作「焦二」。
文化瑰寶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最長的敘事詩,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 贏得了文人墨客的讚嘆,在國內,更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特別是在日本和韓國均被列為漢學教材、在美國、法國被列為博士論文課題,並正式 列為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的發生地安徽懷寧縣至今仍保留着焦劉的合葬墓。
故事《孔雀東南飛》發生在懷寧縣小市鎮小吏港,本是漢末建安時期的民間創作,最早成於南朝陳國徐陵編《玉台新詠》卷一,題為《古 詩為焦仲卿妻作》。特別是在唐代天寶七百四十八年,大詩人李白客居廬江郡(今安徽懷寧縣)瞻仰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時,寫下了「孔雀東 飛何處棲,廬江小吏仲卿妻,為客裁縫君自見,城烏獨宿夜空啼」一詩使之名聲大增。
據懷寧縣委新聞辦主任劉偉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懷寧縣委、縣政府開始逐漸重視和利用這一文化資源,進一步挖掘和打造以孔雀東 南飛」為主題的相關文化和景點。二十年間斥巨資先後修建、修繕瞭望雀亭、詩畫長廊、孔雀台、焦劉合葬墓等相關景點。二00八年三月,懷 寧縣政府又斥資三千萬,着力打造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已初具規模。中央電視台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孔雀東南飛》就在此基地成功 拍攝完成的。漫步影視城內,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穿過城門,舉目四望,城樓疊嶂,秦王府、劉蘭芝家、公主府、焦仲卿家的焦家莊園、羅 敷家、廬江府郡等等原景再現,盡收眼底。以此再現了《孔雀東南飛》敘事詩中漢代的街景風貌。
懷寧縣委又與天柱山古南嶽旅行公司強強聯手,並且再斥資八千萬,完善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的內部建設,緊緊圍繞「孔雀東南 飛」這條愛情主線,以打造「東方伊甸園」、「中華愛情第一園」為主旨,目的是建設成為國家五A級風景區。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故里;麥田詩人海子故鄉;兩彈元勛鄧稼先,經學宿儒鄧石如為代表的滿門俊秀懷寧鄧氏家族為原型的城市雕 塑和主題景點更讓這座小城市充滿了的文化歷史,和「孔雀東南飛」文化景點遙相呼應,相得益彰。這個千古愛情絕唱雕琢出的相關人文景點 、電影、電視劇、戲曲成為了懷寧縣的一塊重要的文化瑰寶。也因此被媒體賦予「中國愛情聖地」的美名。
影視作品
《孔雀東南飛》角色介紹:潘粵明飾演焦仲卿
焦仲卿——男,24歲左右,廬江府中一個抄寫文書的小吏,求上進、有大志,情專一,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特徵,講孝道禮讓,做事中規中矩,為人重情重義,與劉蘭芝同樣追求愛情美滿的幸福生活。事業上,在情敵高主簿的無端挑剔、卑劣的陷害下,遭受到一次次打擊,總是不遂人意;生活中與劉蘭芝相敬相愛,夫唱婦和,但另一方面又受焦母控制,欲抗爭,可面對寡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又不時地受到良心的譴責,一直陷在矛盾的旋渦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性格既堅強又懦弱,既上進又消沉,被迫一退再退,唯心遵母訓,休愛妻,釀成愛情悲劇,最終殉情而亡。
傳統劇目中的焦仲卿
傳統劇。根據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編劇。寫廬江小吏焦仲卿妻劉蘭芝賢淑勤勞,夫妻情篤。 焦母虐待蘭芝,迫仲卿休妻。夫婦忍痛分離,互誓各不嫁娶。蘭芝回娘家,其兄逼其改嫁太守之子,蘭芝不從,投水踐盟。仲卿聞訊,亦掛枝殉情。民國28年(1939年)3月22日,該劇由樊籬編劇,張子范導演,姚水娟等首演於天香大戲院。1950年,該劇由南薇編劇,東山越藝社演出,范瑞娟、傅全香主演,每天日夜兩場,連滿3個月。後來,很多越劇團競相上演。1953年,由丁賽君、筱月英領銜的天鵝越藝社,在長江劇場演出,亦每天日夜場,連滿5個月。
合葬墓
位於潛山、懷寧交界的小市鎮。該鎮分管文教的黨委副書記劉苗先介紹說,高中教科書上「孔雀東南飛」註解的發源地是我省潛山縣小吏鎮,其實,該鎮現已劃歸我省懷寧縣,小吏鎮也於很早以前被人叫成「小市鎮」商人夏旱青和劉成旺、汪神托、楊善德、夏海結四位退休教師自發組織對這一遺留古蹟進行研究、搜集和整理,11年來,他們從未拿過一分錢報酬。當然,僅靠他們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孔雀園」,給人的感覺是一片凋零和衰敗。在潛山縣城經商的夏旱青把他家的老私人住宅簡單裝飾後,就變成了「孔雀東南飛紀念館」,館內張貼幾幅當地農民書畫愛好者李奕華的字、畫,那些字、畫皺巴巴的。現存的有限的文獻資料,就隨處擺放在參觀者面前,「一把劉蘭芝用過的剪刀和一本繡花書」隨遊人摸捏和翻閱。館外院落南面整個圍牆的一面白色牆壁上,是當地民間藝人的書法和繪畫,倒是顯得很「現代」,但與古典文化很不協調。只有靠北面圍牆的石刻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打聽才知道那是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汪石滿書寫的。據該鎮劉副書記介紹,汪石滿在任安慶市委書記時欣然提筆抄錄了1700字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一位民間藝人將其刻成了「石刻長廊」。記者站在長廊面前,依然感覺那種造型「新潮」的圍牆體現不出古典悲劇的強烈震撼效果。
走出「孔雀園」,我們又來到了500米開外的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的清池,清池變成了農家的水塘,十分渾濁。「孔雀台」、「蘭枝橋」、「乾隆牡丹花」等有名的景點,均難尋芳蹤。此外,焦仲卿所在的焦莊和劉蘭芝所在的劉家山又被分別劃到潛山和懷寧,又給這美麗的愛情故事增添了一分淒涼。 曾自費出了兩本有關這一典故書籍的80多歲的退休教師李杏林告訴記者,不少有識人士在為保護這一文物到處奔走,80多歲的皖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還搜集了大量的名人有關「孔雀園」的題字寄回家鄉,92歲的皖籍天津美術學院院長夏明遠老人也為「孔雀園」畫了大量的作品。由於資金問題,這些珍貴資料都無法在此簡陋的「紀念館」里陳列。
視頻
廬劇《孔雀東南飛之焦仲卿妻》
參考資料
- ↑ 東漢時期的焦仲卿,真的是殉情而死嗎?其實另有隱情!, 姜子說書 百家號201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