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渔薪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渔薪镇隶属湖北省天门市,地处天门市西部,东与黄潭镇接壤,东南与汪场镇为邻,南连蒋场镇,西南与张港镇、蒋湖农场毗邻,西北接拖市镇,北邻佛子山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91.4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渔薪镇户籍人口69116人。

1973年,设立渔薪公社。1982年,复改为渔薪区。1984年,撤区设镇。截至2021年10月,渔薪镇辖1个社区、2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荷沙路18号。[1]

概况

天门市辖镇。位于市境西部。常住人口56915人(2010年六普)。辖1个居委会、3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渔薪河,距市区18千米。

沿革

1950年设区,1956年分设赵场、金场2个生产指导组,1957年复区,1958年与黄潭合并为公社。1959年与黄潭分开,为渔薪公社。1984年为县辖镇,1987年为市辖镇。1996年,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7.4万人,辖韩家口、王家湾、赵场、万家新台、新建、郑家滩、吴场、魏桥、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庙、解场、泉湖、涂家花园、渔薪、武圣庙、盛湾、杨家嘴、涂家嘴、潘家渡、万董家台、张蔡、董家埸、涂口、杨场、潘家湾、观音湖、斗笠湾、罗家亭、朱文台、杨港34个行政村和解放路、大桥路2个居委会。

2004年,镇政府驻渔薪河,人口79441人,面积91.8平方千米,辖渔薪1个居委会和韩家口、王家湾、赵场、万家新台、新建、郑家滩、吴场、魏桥、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庙、解场、泉湖、涂家花园、渔薪、武圣庙、盛湾、杨家嘴、潘家渡、观音湖、斗笠湾、涂家嘴、万董家台、张蔡、董家塌、涂口、杨场、潘家湾、罗家亭、朱文台、杨港34个行政村。[2]

历史沿革

清道光元年(1821)为天门县上白湖村上二里(中港里)渔薪团;民国时期,先后为渔薪区、第八区、第五区。新中国建立后为渔薪区(火箭渔薪人民公社)。

1984年撤区建乡时为县(市)辖镇至今。2003年,全镇辖3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5个民族,总人口71620人,汉族人口占99.88%。总面积91.77平方公里(含蒋湖农场山地用地面积),折合137636市亩。其中属本镇所有的耕地96350市亩,是天门市人口较多和土地利用率较高的乡镇。

全镇国土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38亩,辖35个村(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17444户,2011年年末总人口69974人。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965万元,工商税收842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入238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59元。

行政区划

渔薪镇共管辖着34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韩家口、王家湾、赵场、万家新台、新建、郑家滩、吴场、魏桥、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庙、解场、泉湖、涂家花园、渔薪、武圣庙、盛湾、杨家嘴、潘家渡、观音湖、斗笠湾、涂家嘴、万董家台、张蔡、董家塌、涂口、杨场、潘家湾、罗家亭、朱文台、杨港;渔薪镇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

经济

渔薪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多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小麦、黄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籽、黄花菜等经济作物。2003年,全镇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6920亩,总产量8695吨;种植棉花42979亩,总产量3448吨;种植油菜籽33957亩,总产4002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薪特色农业方兴未艾。全镇有10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年产蔬菜20965吨;1100亩优质果树基地,年产桔、梨、葡萄、桃、柿、红枣等水果1200吨;360亩黄花基地,年产黄花菜52吨;300亩莲藕基地,年产量305吨;5500亩枫杨、水杉、白杨木材林,年木材采伐量5000立方米。大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镇内养猪、养牛、养羊、养鸡鸭等六畜兴旺。全镇年出栏瘦肉型肥猪50000余头,鸡鸭出笼25万只,鲜蛋产量2000余万吨。

渔薪镇内河湖纵横密布,山清水秀。镇内有过境大小河流4条,河道总长30.3公里。大小湖泊3个,大小塘堰,水库150个,水域面积约9351亩。其中较大的湖泊、塘堰,现已开挖成精养鱼池。2003年,全镇有渔池面积2835亩,鲜鱼产量1965吨。其中捕捞天然鱼类产量259吨,养殖产量1706吨。

工业发展

新中国建立前,渔薪镇只有传统的手工作坊,主要从事产品简单加工,如榨油、纺纱织布、副食品加工等。新中国建立后,集体工业迅速发展。1980年,全镇工业(社办企业)发展到156家,从业2117人,营业收入4885万元。1989年,全镇集体,个体工业企业发展列189家,从业3960人,年营业收入5822万元,在天门全乡镇中名列前四名。进入90年代,本镇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镇有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近千家,从业4835人,年营业收入1134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00余万元。主要生产各类水泵、酱制品、棉纱、建筑预制件,木制家具等。泵业有限公司是本镇一家骨干企业,是湖北省锅炉给水泵定点生产厂家之一,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生产能力一万台。主要生产锅炉给水泵、化工泵、清水泵、热水泵、热油泵、氟朔泵七大类共238个规格的产品。1983年以来,该厂与有关科研单位联合,先后完成了国家多种水泵改进的研制任务。

商业发展

渔薪河集镇商贸经济空前繁盛。早在清末民国初年,渔薪河商贸业较为繁荣。日军入侵本镇后、市场萧条。日军投降后,有所恢复。新中国建立后,商贸业日益发展。但经营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生产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本镇商贸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2003年,全镇有各类商业网点535个,从业人员1456人。主要经营布匹、百货、副食品、五金、各类纺织品、日用杂品、农业生产资料、粮食、食用油、饲料、建筑材料等,年商品批发零售总额1.5亿元。渔薪河集镇建有集市贸易、粮油、建材、小商品、牲畜五大市场,建筑总面积3.4平方米。集市贸易辐射周边十多个乡镇,年市场成交额8000余万元。渔薪集贸市场是一个集农产品和副食品为一体的批零兼营的封闭式市场,总面积7000平方米,旺季日入市量约一万人次。与集贸市场连接的武圣小商品市场,为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的商居楼,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经营摊位260个。场内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同时,镇内还设有144家餐饮店。其中酒店30家,早点114家,共有从业人员420人,年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4]

旅游景点

位于境西6.2公里处的青山,为大洪山余脉,海拔92.5米,由青云山、紫山、寺山、猪尾山四山组成。相传唐朝时,这里寺庙林立,规模宏伟。青山古寺在抗日战争时折毁。1993年,重建青山观,香火再起。走近青山,山上的松,山下的桔,满目苍劲绿翠,四季飘香,山脚下河湖三面环绕,鱼鸭满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木鱼山顶,水电站闪亮猪尾山南,养猪场排列半山坡,千亩稻田、绿遍北麓。每逢春季,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基础设施

渔薪镇水陆交通便利,电力、邮政、电信业高速发展。省道荷沙公路与县河贯通全境,佛蒋公路连接南北,村村通渣油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区设交通管理站,长途客运站各1个。2003年,每天途径渔薪的长途客运班车100多班次,短途"面的"、"三轮车"80余辆,日客运量5500人次,年客运量约30余万人次。有机动运输车辆400辆,年运货量1800万吨。镇区设邮政支局1个,电信支局1个,联通和移动机站(营业厅)1个,从程控交换,光纤传输到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等得到广泛应用,建成BP机、大哥大中转站,开通英特网,建有移动发射塔、IP电话,无线寻呼,133CDMA网络。2003年全镇程控电话用户5502户,移动电话用户14120户。镇区建有总面积容量8200KVA供电站,年供电量为1000万KVN,基本满足全镇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城镇建设

渔薪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境内共有渔薪河、灰埠头、杨家场、天门街、郑家滩5个小集镇。渔薪河在民国时期为天(门)西古镇,位于天门河南北两岸,街道为宽6米,总长780米的石板路。新中国建立后,集镇区范围逐渐扩大。1980年,集镇面积1.21平方公里。设商业网点100家,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60余家,居民749户,人口12300人。1983年,将主街道北移至人民大道,并逐步实施路面硬化和"亮、绿、美"工程,大规模地进行城镇建设。到2003年,新型集镇区面积扩大到5.73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商业、工业、文化中心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共兴建人民大道、大桥路、武圣一路、武圣二路、武圣三路、解放大道6条主街,全长5765米,街面水泥路面宽20~32米。改建和新建小区道路12条,长12835米。建下水道11条,长3705米。集镇呈"卅"字型发展,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

杰出人才

渔薪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清末进士沈泽出,民国初年曾任总统府铨舒部参事。著名电影剧作家李洪辛,从1938年至1982年,先后创作《保卫卢沟桥》、《南昌起义》等电影文学剧本几十部,其中大多数剧本均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礼义,是中国80年代被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开国将领陈华堂,"西海平寇、淮海建功、赴汤蹈火,所向披靡",17年的戌马生涯5次负伤,9次受奖,荣膺"常胜师长"盛名。1958~2003年间,渔薪籍在外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担任党政军县团(团)级以口领导干部107人,具有中高职称的科技人员、学者、教育家、艺术家500多人,获硕士学位的228人,获博士学位的63人,在国外留学生和在国外工作的35人,当代知名编辑有原《湖北日报》社主任编辑程平,《解放军报》副主编吴顺祥,高科技人员有河南省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孝元,河南省驻马店畜牧兽医总站高级畜牧师李洪文,西安飞机制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工程院院士李鸿毅,中国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杨运鸿。著名教授有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教授、微分专家魏军成。在国外的有知名澳籍华人边晓等。

教育文艺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2003年,镇内办有各类学校31所。其中普通高级中学1所,普通初级中学4所,小学18所,幼儿园(学龄前教育班)8所。1951~2003年,全镇累计小学毕业生62435人,初中毕业生28944人,高中毕业生18948人,考入全国各大中专院校11782人。新中国建立前,镇内只有私人经营的几家茶馆,间或请人评书、演唱皮影和花鼓,民间的采莲船、玩龙灯狮子活动偶尔在春节出现。

卫生

新中国建立前,本地缺医少药,天花、霍乱、疟疾、血吸虫等急性传染病时有发生,瘟疫多次流行,人民痛苦不堪。新中国建立后,镇内先后建起了医疗诊所、中心医院、血防医院、村卫生室,引进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培训各级医护人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疾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天花已经绝迹,霍乱、头癣、梅毒、血吸虫等疾病基本消灭。麻疹、流脑、乙脑、伤寒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全民健康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人民的体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