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方华 | |
---|---|
性别 | 女 |
出生 | 1932年1月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广东德庆 |
民族 | 汉 |
母校 | 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
职业 | 物理学家 |
物理学家 1932年1月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德庆。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
教育背景
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工作经历
- 1956年-1961年,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
- 1961年-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 1978年-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 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 1982年10月-1983年5月,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任访问学者。
-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6年-2000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
- 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研究方向及领域
科研成果
20世纪60年代提出校正电子衍射动力学效应的方法,借此测定了晶体中的氢原子位置。70年代合作建立了衍射晶体学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技术,用此测定了多种微小晶体的结构。80年代提出一种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衬度理论,是上述技术的理论依据,也是首次观察到晶体中轻原子锂的理论指导。提出了基于相位子缺陷的准晶体结构测定方法,并付诸实际应用。近十年建立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半导体和超导体材料。
主要奖项及荣誉
- 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 1984年,李方华课题组以“点阵像的建立与晶体结构的直接观测”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1989年,以高分辨电子显微学赝弱相位物理近似像衬理论及晶体结构新现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1年,以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 1991年,以准晶体结构和相位子缺陷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2年,获得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桥本初次郎奖(个人奖)。
- 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3年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钱临照奖(个人奖)。
- 1994年 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国家机关妇工委评)。
- 2001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
- 2002年,在她70岁华诞之时,国际电子显微学会学术期刊《Ultramicroscopy》出版专刊予以庆贺。
- 2003年2月27日,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 2005年,以微小晶体结构测定的电子晶体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学术成就及著作
2009年,撰写的专著《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出版。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1] 杰出女科学家李方华院士剖析科研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