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湾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湾镇位于东经112°17′、北纬28°54′。位于沅江市西北沅澧二水汇合处的赤山岛上。如今新湾镇三面环水,东以挖口子河与共双茶垸及团山为界、西临目平湖与汉寿县隔湖相望、南凭白沙大桥与沅江市郊相连,北与南嘴镇接壤。[1]

乡镇简介

新湾镇下辖六村一社区一林场,分别为:周公湖村,老屋冲村,杨阁老村,莲花村,桥北村,新湾村,振兴社区,龙虎山林场。全镇面积56.5平方公里,总人口19300人(2017年),人口出生率8.35‰。拥有耕地面积26479亩,其中水田7692亩,旱土18787亩。2002年度被评为沅江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一类单位、党管武装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1995年10月撤区并乡,原杨阁老乡全部及明月乡的明月村、柏冲村两个村并入新湾镇。2006年11月沅江市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未动而沿袭下来。

其地自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即属沅江县治(时名药山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年)沅江并入龙阳县(今汉寿县)。十三年(1380年),恢复沅江县建制。赤山以骑龙分水为界,山之西半部仍隶汉寿县,设“赤山总”;东半部归隶沅江县,设“赤江湖保”。新中国建立后,汉寿县管辖区域设蠡山乡,沅江县管辖区域设蠡云乡。

1950年12月,属汉寿县管辖之赤山西半部划归沅江县,先后属九区、二区、赤山区管辖。

1956年9月辖域建立杨阁老乡。1958年10月,赤山人民公社成立。

1961年4月赤山复区,辖地仍为杨阁老乡。1961年11月,始设龙山人民公社,驻地新湾村。1978年6月,撤区建赤山人民公社。1980年2月,复区社建制。1985年2月乡改镇。1995年10月,撤区并乡,新湾镇和杨阁老乡合并为新湾镇,驻地新湾村。

行政区划

2002年,新湾镇下辖柏村、明月、龙山、毛田、新湾、北洲、南洲、古楼、沙湾、洪家嘴、杉合、大冲、兰花、丽园、杨阁老、茶关、葵花等17个行政村和沅南、康复、振兴3个居委会,144个村民小组。[2]

经济状况

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1.3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559万元,粮食产量达到5146吨,水果产量8748吨其中柑桔产量8365吨。财政收入47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431元。

2005年底统计国民生产总值1.6个亿,财政收入375万,人均纯收入3480元。盛产桔柑、鲜鱼、小水果、苎麻、生猪等,是沅江市的桔柑之乡。

2002年,镇党委、政府把优化经济建设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工作重点,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采取两手抓,两促进的办法,一手抓环境的优化,促进民营、私营企业的发展,一手抓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了“山上改柑桔,山中扩黄花,山汊养珍珠,山外植杨树”的结构调整方针。山上改良柑桔品种1500亩,新扩黄花1000亩,饲养800亩,利用湖洲植六九杨8000亩。

2002年末,新发展民营企业9家,总投入550万元,如创亿牛业有限公司、古楼再生纸厂等企业创税近20万元。境内有杨阁老和新湾两个集镇,均为农副产品集散地,年成交额988万元,2002年全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800万元。旅游资源较丰富,有钓鱼岛、赤山森林公园等多处旅游景点。[3]

社会事业

2002年,全镇圆满完成税费改革,农民减负135万元,人均负担由169元降至95元。全年完成各类税收213万元。农网改造顺利进行,整改线路255公里,新增变压器30台,降低平均电价每度0.39元。村委班子全面进行换届调整,精简人员15人。

教育布局调整实现并校减员,撤并学校6所,教师分流38人,2002年有小学10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3377人,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著名人物

张舜徽(1911~1992),1911年生,大村人,国家级学者,著名历史学家。

1943~1949年,先后任北平民国大学和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50年起任教于华中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198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年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学会,并连任第一至第三届会长。

他先后出版书籍24部,著述字数超过1000万字。其《周秦道论发徽》一书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光明日报·哲学》版曾两次予以评价,称该书“对‘无为’要旨阐述颇详,见解新颖”,“全书自成体系,读后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他所著《中国文献学》、《文献学论著辑要》和《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已列为历史文献学研究生考试的必读书籍。1992年11月,他将自己已版全部著作和重要手稿、批注的古籍等共78种5500余册捐献给湖南省图书馆。1999年,《辞海》有条目对其作了介绍。[4]

社会事业

1998年,全镇有11家蔬菜加工厂,14支农产品营销队伍。为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镇人民政府积极引导,使全镇的胡瓜、辣椒、萝卜

等蔬菜的种植、收购、加工、推销达到有序进行,全年为镇创造2000余万元的总产值。同时,村民们自发到附近的农场、新围垦区承包土地,其规模经营总面积达9000余亩。为配合全市殡葬改革,镇及早行动,开展平坟、清坟工作。至上半年,在镇区域内共平毁建筑性坟墓1023穴,成为全市第一个无建筑。

乌鳢养殖

沅江市新湾镇杨阁老村处于美丽富饶的西洞庭湖滨,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杨阁老丽质天生的山水美景,璀璨的人文古迹。这里青山绿水、人杰地灵、春有青篙夏有荷,秋有纬荻冬有鹤,更有着一位乌鳢养殖大户——李介华。

当我们一行人去拜访他时,李介华同志正在忙着整理一些资料,近身一看,是大量关于乌鳢养殖方面的材料,诸如乌鳢养殖的适宜环境、乌鳢健康养殖的技术、乌鳢饵料加工保鲜技术、种鱼的培育等资料。看到我们的到来,李介华同志高兴的说:“这不,我现在又有一个项目正在接洽,做渔产品的深加工食品,这会做些准备。幸好有我市给各乡镇、各村配备的远程教育设备,大大方便了我们养殖相关技术及资料的学习、运用。”

近年来,由于柑桔滞销,价格下跌,加上河外天然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天然水产越来越少,村民的生产、生活面临困难。2006年,支部和村委审时度势,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并通过远程教育在网上搜集的资料,发现乌鳢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名贵经济鱼类,被视为“鱼中珍品”作为食用,不仅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喜爱,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于是便组织全村24名复退军人,46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和60多名长期从事外河专业捕鱼的渔民,利用地势低洼和荒地开挖鱼塘养殖乌鳢。但由于技术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士与经验,导致这一过程中出现很多曲折与困难,但李介华并没有气馁,他深知要依靠科学技术养殖和利用网络信息进行推广销售的重要性,于是通过村部远程教育的相关设备,到网上搜集各种他需要的信息,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从事人员400多人,乌鳢养殖面积1200多亩的规模。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乌鳢养殖在杨阁老村形成一种产业,并已辐射周边地区。经过几年的实践,分散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因多方面,如抗拒自然灾害,市场销售、鱼病防治、鱼种和饵料来源、有关证明已不大相适应,严重制约乌鳢养殖的规模、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更大发展。此时,李介华考虑到要把远教真正发挥到时效,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真正变成财富。为把乌鳢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农民致富小康的步伐,李介华带领当地养殖户边养殖边学习,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仅学习远程教育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理论知识,还学习实用技术、致富向导等,让养殖户学到新技术、新知识,带动大家一起谋福利。于是李介华、庞光辉、李建辉、吴并阶、王阶文、吴建兵共同发起,成立沅江市新湾镇阁老乌鳢养殖专业合作社。

乌鳢养殖,远教先行。李介华抱着带领当地养殖户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想法,现如今,合作社“乌鳢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项目”已经社成员表决通过,沅江市发展改革和物价局核准立项。根据项目规划,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合作社新增2778万元,建设乌鳢育苗繁育场;搞标准建设好生态养殖示范精养池1200亩;

发展生态养殖订单基地1800;建设年产值1000吨乌鳢用微生物制剂厂和年产3000吨乌鳢饵料加工、冷藏保鲜厂;建设一支技术培训学校和办公、生活综合楼;逐步创造条件,向乌鳢深加工增值发展。项目竣工投产后,每年繁育乌鳢苗种1500万尾;示范基地畅销商品乌鳢4200吨,订单收购、销售商品乌鳢5400吨;生产乌鳢用微生态制剂1000吨;收购、加工、保鲜乌鳢鲜活饵料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5600万元,合作盈利1560万元;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0人,直接安置就业劳动力168,创造间接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和带动1000农户增收致富,人平均纯收入净增1万元。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为更多农户、养殖户做更好的服务,获取更大的成绩。”李介华最后表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