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手語(sign language、signed language、signing)是一種不使用聽覺-語音,而使用視覺-手勢模式——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來表達傳達意義意思使用的的語言。主要使用者和使用對象,是聽覺功能障礙者或言語功能障礙者[1]。
對一般大眾而言,手語不算通用;在聾聵人士的社群,手語則是相當常見的溝通方式。手語並非世界共通,手語會像口語一樣,依照地區的不同,發展一套屬於各該地區的手語。隨着各種手語發展,如今有數百種手語在聾人社會中通用。
功能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2]。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着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人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語。
詞彙
詞彙是不同國家的手語差異最大的地方,因為全球手語語法基本結構相同,而很多手語的基本詞彙都能顧「形」思義,但觀之即能意會,因此,好些聾人的國際會議里,不同國籍、手語不同的聾人經常能在會議後餘興節目的交流當中,在互相認識了對方的手語十來個基本詞彙後,繼而以淺白詞彙解釋更深的詞彙的方法繼續交流,很快地就能做到在沒翻譯協助的情況下以手語交談,很多不了解個中因由的健聽義工或社工會對這種情況不解而感到奇妙。然而儘管如此,若是詞彙差異較大的手語之間,則仍然需要手語間的手語翻譯員將源手語翻譯成目標手語。
現狀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修訂出一套《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這是我國聾人手語規範化工作的開端。1979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將原有的四輯修訂為兩輯,定名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以後,又陸續編纂了第3輯和第4輯。1985年底,又對這四輯手語單詞進行增刪、修訂,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上,將《聾啞人通用手語圖》易名為《中國手語》。1990年,中國聾人協會編輯的《中國手語》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1994年又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集,對推廣手語,規範手語,有着重要意義。
視頻
手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社團專訪 | 心舞手語社:用手舞出心的聲音 ,搜狐,2019-06-05
- ↑ 手指語與手勢語,優酷, 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