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鼓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扁鼓舞 |
扁鼓舞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时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扁鼓,边击边舞。女性扁鼓舞多为独舞,舞姿优雅,男性扁鼓舞多为群舞,动作大方、有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舞蹈节奏根据主题和情节的要求而不断变化。2005年9月21日被列为云南省昆明市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扁鼓舞
民 族:朝鲜族
扁鼓舞概述
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同于长 鼓舞,它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扁鼓舞具有变化多样的鼓点和节奏。
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
扁鼓舞于2005年9月21日被列为云南省昆明市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扁鼓介绍
扁鼓,顾名思义,鼓的形状呈扁圆形。鼓边宽约5厘米 鼓面直径长约40厘米 鼓圈用竹或铁做成,中间用优质羊皮绷平,鼓的周边装饰绒球及铜铃,鼓柄下端用各色绒线,绒球串点缀,非常精致漂亮。鼓棒用竹片做成 宽约1厘米,长约35厘米,扁鼓音色较低沉、淳厚。至今还流行于昆明官渡区阿拉乡、普照乡、海子乡、高坡乡等地区。是撒梅人舞蹈时专用的乐器。
彝族扁鼓舞的发展及特点
彝族祭祀性舞蹈——扁鼓舞
早期,扁鼓舞属祭祀性舞蹈,它依存在撒梅人自己的民俗节日之中,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爷山盛会”,“虫王节” ,“火把节” 等节日既是撒梅人喜庆的日子。又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祈祷活动。
老爷山盛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老爷山盛会”撒梅人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附近的老爷山上,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 传说,老爷山是撒梅王降生之地 山上建有一座小庙,庙内塑有撒梅王像一尊,祭祀之日,撒梅人在山上吃住数日,用打歌对调,欢歌狂舞的方式来祭祀自己的始祖。而这 “狂舞” 就是扁鼓舞。
虫王节
“虫王节”又称 “祭虫山” 祭虫山上建有三皇庙内塑,虫王,神像,两旁分别塑有三皇五帝传说,虫王,是专治天下害虫之神。每年阴历七月初七和冬月十一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届时周边各地的佛教、道教、西坡教的教士都汇集到三皇庙念经 群众则缝制红布袋一只,将田地中捉获的害虫装入袋内,当教士念经完毕,众人便将小袋投入火中焚烧,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虫王节除每年举行活动之外,每逢十二年又大祭一次,仪式更加壮观而隆重。无论是每年一次的小祭,还是十二年一次的大祭,扁鼓舞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火把节
“火把节”,撒梅人又称“过小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 各家各户举行“牛王”仪式 。在牛厩门前敬酒烧纸,纸上印有牛、马、猪等画象 。口中念念有词,祈祷 ,六畜兴旺 ,清吉平安 ,在上述的各种庆典祭祀活动中 。人们都在同一个祈祷声中伴着扁鼓节奏 ,有声有色地进行 ,当人们的激情到达顶峰时 ,便产生了“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的情景 。这时 ,扁鼓舞在它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 形成了它自身独特的舞蹈形态, 充分展示了撒梅人民的文化底蕴和舞蹈内涵。
扁鼓舞的特点
在不断继承 ,创新 ,发展中, 扁鼓舞已成为撒梅人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它独特的表现手法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它将在继承,发展我国悠久,古老的文化遗产 ,繁荣文艺 ,陶冶人民情操 ,在寓教于乐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1]
参考文献
- ↑ 昆明地区的彝族扁鼓舞道客巴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