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彭少逸(1917年11月9日-2017年5月6日),湖北省武漢市人,193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燃料化學家、催化劑專家。 1947年至1949年留學美國。 1949年回國後,歷任大連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化學部委員。 彭少逸先生是著名化學家,我國催化科學的開拓者之一,主要從事物理化學、色譜催化方面的研究。他早年從事石油煉製和有機合成方面的研究,1947年赴美留學,1949年回國到大連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後改名為大連化物所)任研究員,並擔任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從事石油煉製催化劑的研究和色譜分析等開創性工作。參與對合成汽油異構化的研究,從開發、設計到實現工業化生產,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1960年以後研究成功柴油中芳烴的抽提,應用於生產實踐。他發明了碳纖維高效脫氧催化劑及以活性炭為載體的非貴金屬脫氧催化劑等,應用於高純氣體的生產。他創立了柱內顯色指示劑快速測定油品中烴類組成的色譜方法和薄層吸附劑快速分析氣態烴的色譜方法,開創了催化新材料和多項催化動態分析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理論性和應用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 撰有《纖維催化劑的理論與應用》,他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並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指導進行的鈀炭纖維催化劑的研究1979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指導進行的新型脫氧催化劑的研究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科技獎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