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內容簡介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內容簡介:我總以為容忍的態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由更根本。我們也可說,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社會上沒有容忍,就不會有自由。無論古今中外都是這樣:沒有容忍,就不會有自由。人們自己往往都相信他們的想法是不錯的,他們的思想是不錯的,他們的信仰也是不錯的:這是一切不容忍的本源。如果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都感覺到他們的信仰不會錯,他們的思想不會錯,他們就不許人家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所以我在那個時候提出這個問題來,一方面實在是為了對我們自己說話,一方面也是為了對政府、對社會上有力量的人說話,總希望大家懂得容忍是雙方面的事。一方面我們運用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權利時,應該有一種容忍的態度;同時政府或社會上有勢力的人,也應該有一種容忍的態度。大家都應該覺得我們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是難免有錯的。因為難免有錯,便應該容忍逆耳之言;這些聽不進去的話,也許有道理在裡面。——胡適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2.17—1962.2.24),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取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義,筆名天風、藏暉等。

胡適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共擁有36個博士學位。胡適一生跌宕起伏,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由知名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壯為書寫的胡適墓志銘為:「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原文摘錄

貞操乃是夫婦相待的一種態度。夫婦之間愛情深了,情誼厚了,無論誰生誰死,無論盛時死後,都不忍把這愛情移於別人,這便是貞操。 世間有一種最通行的迷信,叫做「服從多數的迷信」。人都以為多數人的公論總是不錯的。

書評

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胡適,在讀他書以前,我一直只知道「反動文人胡適之」的所謂「蓋棺定論」,剩下的,就只有學生時代課本上關於他和李大釗對「問題與主義」爭辯,終究還是以批判的面目出現在腦海中的。前段時間閱讀熊培雲先生的作品《理想國》、《重新發現社會》、《這個社會會好嗎》、《自由在高處》等著作,發現他對胡適推崇備至,不由對這個已經去世近半個世紀的人物產生了興趣,於是在亞馬遜訂購了幾本胡適的書,《怎樣讀書》、《介紹我的思想》、《胡說 : 胡適的智慧》以及這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小冊子。 拜讀以後,感覺「反動文人」四個字漸漸模糊了,而一個和藹可親,學識淵博、溫文爾雅的舊時學者形象躍然於紙上,隨後又得知此人竟然獲得美、英、加、香港博士帽31頂,幾乎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不由肅然起敬。而書中收集的很多文章的確讓我長了很多見識: 一、書中把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三論問題與主義》以及李大釗、藍志先先生《再論問題與主義》《問題與主義》等文章全部勘錄,讓我第一次全面完整的看到了當年對於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全貌,而不是教科書上面簡單的「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論戰,以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失敗而告終的。」這樣的結論。閱讀原文的好處就是,讓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經過近百年的風雨,回頭看那段爭論會更加有意思,我們一直以為我們贏了,而30年多前(也就是問題與主義之爭以後的60年以後),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提出的「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結論,讓我感覺胡適的文章,仿佛更加與時俱進一些。 二、書中《知難,行亦不易》、《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等一系列文章,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等思想、政策進行了系統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批評,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其中弊病和錯誤並闡述了自己自由主義思想的理論,充分展現了胡適作為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也讓我明白了實用主義並非投機主義,而是客觀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書中《杜威先生與中國》等文章介紹了胡適老師杜威的生平、學術思想以及實用主義的具體應用,我正在讀杜威的作品《我們如何思維》,彼此印證,有助於加深對他思想的理解和學習。 四、書中收錄的《治學方法》系列文章,全面的闡述了胡適在治學研究上的方法和理論,提出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大膽假設」是要人們打破舊有觀念的束縛,掙破舊有思想的牢籠,大膽創新,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假設或解決的可能;「小心求證」即是要求人們不能停在假設或可能的路上,而要進行證明,小心的證明則是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在證明過程中不能捏造事實,不能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實,更不能用道聽途說的東西去充當事實,而是要尊重事實,尊重證據,不能有半點馬虎,千萬要「小心」。 五、書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結論在於最後一篇文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我們接受到很多關於自由的理論,不管羅斯福的四大自由理論還是《共產黨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美好願景。都對自由進行了精闢論述,而關於容忍和自由的關係,比較精當的是西方的諺語:「你揮舞拳頭的自由止於我的鼻尖」,在此以前,皆可容忍。對此胡適從對《禮記·王制》中「四誅」的批判着手,指出容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所有不容忍的根源,「都是由於深信自己不會錯的心理,因為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這和美國最高法院漢德大法官說的:「所謂自由,就是對何謂正確不那麼確定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便是當前已經過了55年(原文發表與1959年)的今日中國,看到網絡上微博上諸多稍不順意,動則喊打喊殺的現實,那篇《胡適致陳獨秀》的信中寫的很明白:

我怕的是這種不容忍的風氣造成以後,這個社會要變成一個更殘忍更殘酷的社會,我們愛自由爭自由的人怕沒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