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學甲慈濟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學甲慈濟宮
圖片來自學甲區公所

學甲慈濟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學甲區學甲市區中心內,為台灣民間信仰廟宇,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奉祀保生大帝為主神,區域性的信仰圈又稱「學甲十三庄」。也是台南市安南區「十六寮」保生大帝聯庄祭祀組織中多數廟宇的祖廟。

主祀

建於西元1661年,奉祀的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神像,乃八百年前宋代之開基古祖神像。 來到學甲市場旁邊會看見壯觀的慈濟宮牌樓,聞名全台的上白礁祭典就是來自於此,廟內主神像是當年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時由漳州白礁村攜來,傳說這尊攜來的保生大帝神像,[1] 是漳州白礁慈濟宮建於北宋時就雕刻的三尊神像之一,彌足珍貴。

沿革

於乾隆8年(公元1743年)獻地建廟;根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慈濟宮於乾隆9年(公元1744年)動工,乾隆11年(公元1746年)竣工。

嘉慶11年(公元1806年)由謝金玉(生卒年不詳)等3人提議修繕。咸豐10年(公元1860年),廟貌又呈老舊,丹青剝落,乃在鄉紳竭力募捐之下,大興土木,並禮聘交趾陶匠師葉麟趾(葉王,1826-1887)作壁堵、屋頂裝飾,創作數百件,為鎮殿之寶。工程於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竣工,當時鄰近各地諸多士宦鄉紳題名獻匾並書楹聯共襄盛舉。

日治時期分別在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及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有過修繕,至昭和4年(公元1929年)再次重修時,廟方聘請當時負盛名的汕頭剪黏匠師何金龍(1878-1945)師兄弟主持壁堵裝飾,改以立體剪黏代替部份交趾陶雕塑,故慈濟宮的立體裝飾部分同時有近代匠藝兩位大師之作品。

據傳於清同治年間,最早的開基二大帝神像散失不見,原因過程諸多傳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由學甲信徒從嘉義北社尾迎請回慈濟宮,北社尾一方認為慈濟宮強搶,直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雙方立和平協議,並立石碑「開基二大帝復歸慈濟宮協議文勒石」為記。[2]

民國48年(公元1959)廟宇再次重修,增設前後殿神龕並修復缺損的交趾陶與剪黏。民國66年(公元1977年),「上白礁」慶典因為遙祭福建的祖先,其飲水思源的內涵被媒體報導,政府大為重視鼓勵,信眾來廟參拜日多,廟方遂於同年增建鐘鼓樓、金爐及保生賓館。民國67年(公元1978年),原臺南縣政府立「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於鄭軍登陸地頭前寮。民國70年(公元1981年)因應「上白礁」祭典盛大舉辦,在舀水祭儀舉行的該地建成「白礁亭」。翌年(公元1982年)於廟埕東側興建慈濟文化大樓。

民國69年(公元1980年)廟壁上的葉王交趾陶作品被竊賊趁夜偷走56件,流落黑市難以找尋。至民國92年(公元2003年)由震旦文教基金會於海外購得其中36件,並於次年(公元2004年)捐贈給慈濟宮,廟方建立葉王交趾陶文物館收藏,目前廟內藏有葉王作品共百餘件,為了保全文物,大多已由廟體建築中取下,收藏於文物館中。另請嘉義林洸沂(1951-)按廟方提供的相片或實物,重新仿製,安放在原葉王交趾陶的位置。

民國91年(公元2002年)廟庭前建立起宏偉的牌樓;民國94年(公元2005年)進行廟中彩繪部分的修復;民國99年(公元2010年)因高雄甲仙地震導致廂房橫梁龜裂及拜亭虎邊牆面受損而進行修復。

特色

慈濟宮的殿前築造拜亭,正殿前為單開間寬的拜殿形式,並以過水廊與三川殿連接,其後殿是後來增建的。

正殿,僅用三開間的形式,但因其腹地較為長,另增建的後殿使得整體廟宇建築極為深長。

以保存交趾陶名匠葉麟趾(葉王)作品而聞名,目前原件收藏於「葉王交趾陶文物館」,另請嘉義林洸沂匠師重新仿製,安放在原葉王交趾陶的位置。

祭祀活動

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聖誕

演戲辦仙、祝嘏大典

農曆3月11日上白礁:「上白礁」主要是三個祭典儀式,另一部份是繞境,祭典是對神的節目,繞境則係對人的活動; 它的流程是:宮內祭典→繞境→白醮亭祭典→返廟

農曆3月11日-13日學甲大刈香:四年一次的刈香

資訊

每年農曆3月11日是學甲最重要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會在將軍溪畔的白礁亭舉行遙祭祖廟白礁慈濟宮的儀式,是台南重要的文化資產。

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台灣著名交趾陶藝師葉王曾在西元1860~1862年間修建慈濟宮,也因此得以典藏200多件的葉王交趾陶作品,是值得一看的珍貴資產。[3]

地址

臺南市學甲區慈生里濟生路170號

電話

06-7836110

影片

發現新台灣 台南學甲慈濟宮
 
臺灣神奇-第二集 【醫靈真人】 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請開啟HD"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