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么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么站镇地处威宁县南端,距县城25公里,东与金钟镇毗邻,西与麻乍乡接壤,南抵金斗乡,北靠草海镇,以326国道和么可公路为经伟,乡村公路初具网络。全镇总面积197.6平方公里,辖16个村102个村民组,6611户3033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25%,是一个纯农业乡镇。[1]

城镇简介

幺站镇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南部。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2.21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15.8%。辖1居委会、18村委会。1949年为 金柱、海马乡。1953年析设抱都、幺站、香厂乡。1958年撤乡建超美公社。1961年析建瓜拉、抱都、香厂公社。1984年改置幺站镇和抱都、香厂乡。1991年合并置幺站镇。畜牧业以牛、羊、马、猪为主。是县内 奶牛和商品牛良种基地。有中小学2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幺站,在草海镇西南12公里,团箐梁子西麓。人口 1 000 ,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2 100 米。为川黔滇古驿站,西出 威宁州城第一站,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326国道。 [2]

居民介绍

么站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汉、彝、苗、回、蒙古、白6个民族,占总人口的18.5%,少数民族中彝族、苗族人口较多。民族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厚。 3产业结构编辑

么站镇气候条件较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发展 畜牧业及 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发展得天独厚、前景看好。主养牲畜有马、羊、牛、猪等。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 洋芋、 芸豆、大蒜、 荞麦、小麦、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 烤烟、 旱烟、 辣椒、蘑芋、 半夏等。还盛产苹果, 桃子、 花红、 杏子、 柿子、 核桃、板栗等干鲜果。么站镇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锌等,特别是煤、铁、铜藏量较大,开采价值可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一个农业乡镇,么站镇继承和发扬了重视农业的传统。随着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粮食生产逐年增长。以杂交玉米、 地膜覆盖、玉米育苗移栽、包谷洋芋套种、绿肥聚垄 免耕、 脱毒马铃薯、烤烟等高科技种植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全镇各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增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收渠道逐步拓宽,使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变,农业生产 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以烤烟为支柱产业的黄色经济迅速发展;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正向规模、规范化方向发展壮大。马铃薯销售年年大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源丰富,是发展养殖业的好地方。随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覆盖面积不断扩大,草资源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美丽,是 乡村旅游的理想去处。 [3]

基础设置

交通、电力、信息建设是地方发展、进步和繁荣的基础,是一个地方现代文明的标志。么站镇以 326国道和326复线么可公路为经伟,村级公路为辅助,交通网络初具规模;通过国家两期农网工程改造,全镇农村用户用上了 国家电网输送的电,全镇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电灯明亮,农业加工等也用上了电,电视、音响遍及山村小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文化科技知识得到了广泛普及,推动了全镇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发展。信息工作发展迅速,网络覆盖全镇乡村角落,加快了山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进步、大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进步,走 科教兴国、科教兴镇之路是么站镇多年的选择,我镇教育工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两基”、“两全”为目标,狠抓 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目标管理,注重人才效应, 坚持以人为本,创办特色学校、示范学校,一直成为我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全镇教职员工奋力拼博,默默奉献,育人环境不断优化、美化、净化,么站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么站镇社会安定、人民团结;党的事业不断加强,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发展;勤劳的人民安居乐业,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