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月都下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月都下帖
圖片來自典藏台灣

七月都下帖》,為晉王羲之草書尺牘。材質為紙本,為二帖尺牘連接而成,前者尺寸縱27.7公分,橫25.8公分;後者尺寸縱27.9公分,橫25.2公分。如今收藏於位於臺灣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1]

此件名稱最早見於《淳化閣帖》,[2][3]宣和書譜》未見著錄,清代有收入《石渠寶笈續編》,[4] 並收入《三希堂法帖》。[5]乾隆皇帝在此件前有題記稱:「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並有另一御筆題記為:「墨蹟與鈎橅。品如形影分。千秋賞鑑家。聚訟徒紛紛。二帖名久羶。片羽真不真。貞觀暨紹興。小璽文如新。聊當面目觀。還輕耳食倫。乾隆御題。」[6]

簡介

七月都下帖, 唐代臨本。此帖因王羲之的《秋月帖》和《都下帖》(又名《桓公當陽帖》)合為一卷,故名。此帖為東晉王羲之書的行草書,6行,共50字,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經南宋高宗內府收藏後,曾歸金章宗。明時此帖在民間,清時又收入內府。

原文

〈七月帖〉: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歎。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得都下九月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㿃下。日數十行。深可憂慮。得仁。(又另行四字存半不可辨)。[7]

說明

《七月帖》上有"紹興"朱文聯璽,及"明昌寶玩",可知此帖經南宋高宗(1127-1162)內府收藏後,曾歸金章宗(1189-1208)。行筆流暢散逸,卻乏遒力。由帖文可知,羲之與來信問候者皆身體、心緒欠佳。《都下帖》末行有幾字僅存其半,參考《淳化閣帖》所刻,顯然是裁割"仁"字以下二十七字。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溫蔡公蔡謨,此帖作成於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時王羲之已辭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懷朝廷戎機。[8]

參考文獻

  1. 草書名品特展
  2. 欽定淳化閣帖釋文,卷四 晉人法帖
  3. 欽定淳化閣帖釋文,卷四 晉人法帖
  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欽定石渠寶笈續編`,目次二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真蹟一卷 。
  5.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檢索系統 三希堂法帖,清乾隆三希堂法帖(二)冊 晉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6.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檢索系統,晉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題跋印記。
  7.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檢索系統,晉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8. 七月都下帖,華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