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作品名稱         國風                 創作年代         周初至春秋間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民歌
                拼音         guó fēng                 注音         guó fēng

基本簡介

|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但也不儘是民間作品。

主要內容

《國風》大部分作品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其主要內容:

  • ①表達人民反抗剝削壓迫的願望和對勞役、兵役的痛苦與反感。例如《豳風·七月》描述了被剝削、壓榨,終年辛勤勞動和痛苦和生活。《魏風·伐檀》揭示當時社會不合理現象,對不勞而食者提出了質問和抗議。《魏風·碩鼠》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的反抗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唐風·鴇羽》寫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壓榨下人民痛苦的呼號。《豳風·東山》描述戰後農村的破敗景象,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表達了人民對和平與勞動生活的渴望。而《王風·君子於役》則從征夫家屬的角度,表示了對兵役、徭役的憤怒與不滿。
  • ②對勞動的謳歌。如《周南·芣苢》是婦女們三三兩兩去採集車前子時邊采邊唱的歌,表達了婦女勞動時歡快之情。《魏風·十畝之間》唱出了採桑姑娘在勞動中的歡樂和勞動後愉悅的心情。
  • ③表現愛國主義情操和對統治階級醜惡行徑的揭露。如《秦風·無衣》反映戰士們在國難當頭為保衛家園,慷慨從軍,團結禦侮,同仇敵愾的豪情。《鄘風·載馳》表達了許穆夫人為拯救祖國於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愛國精神。《陳風·株林》還揭露了陳靈公的荒淫無恥,《鄘風·相鼠》則對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 ④表達愛情的戀歌和反映婦女婚姻與命運的詩篇。如《周南·關雎》寫了一個青年男子大膽、率真地表露對一位美麗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寫一個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於求偶的熱切心情,大膽潑辣,真摯動人。《邶風·靜女》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富於生活情趣。

分布地區

《國風》分布的地區,「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國,「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國,以陝地(今河南陝縣)為分界線,其東為「周南」,大體上是從洛陽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漢一帶;其西為「召南」,大體上是今陝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區。其他13國風,「邶」、「鄘」、「衛」、「王」、「鄭」、「檜」、「陳」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東南地區,「秦」、「豳」為今陝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區,「齊」、「曹」為今山東東北部及西部地區,「魏」、「唐」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區。

可以看出,《國風》產生的地區很廣闊,包括今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北,而多集中於河南,各地的風俗習尚,在詩里多有反映。如鄭、衛兩國地處中原,商旅叢集,男女相接,約束較少,多桑間濮上之音,投桃報李之作。鄭詩共21篇,情歌就占了大半。衛詩10首,涉及愛情、婚姻問題的也不少。

又如秦國地接戎狄,常相爭鬥,《小戎》等篇描述車馬田狩之盛,《無衣》敘寫戰士的同仇敵愾,反映了秦國的尚武之風。又如陳國巫風盛行,迎神祭祀,載歌載舞,在《宛丘》等篇里有生動的描繪。所以《漢書·地理志》也多引《詩經》以說明各地的風尚。

有關著作

「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嚮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谷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面的名篇。

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現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有很好的體現,並且成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 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通過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徵。

「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衝破四言的規定,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着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 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曹、豳,共一百六十篇,能表現各地的民情風俗習慣。國君以詩教化百姓,百姓以詩諷刺君王,可以潛移默化,移風易俗,也可以諷刺施政得失,反映民情。 |

原圖鏈接[gracg.com https://www.gracg.com/works/view/1546853 來自 塗鴉王國 的圖片]

歷史發展

《國風》產生的時間,考之於《詩經》各篇《小序》所說美刺某王、某公的本事,多數不足信,但也有一部分材料比較可靠,能夠據以確定《風》詩大體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

西周初的作品有《豳風·破斧》。《小序》說:「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惡四國焉。」詩中三章都寫及「周公東征」事,時在周成王初年(公元前1140左右)。此詩當是《國風》中最早的作品。宋代刻本《監本纂圖互注點校毛詩》插圖

東周初的作品有《召南·何彼穠矣》。詩中有「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句。朱熹《詩集傳》引「或說」,認為平王即平王宜臼,齊侯即襄公諸兒,可見此詩作年。此外,《衛風·碩人》也是東周初期作品。《小序》說:「閔莊姜也。」《左傳·隱公三年》載:「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詩中有「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句,可證《小序》之說是可信的。

春秋中期作品有《秦風·黃鳥》。《小序》說:「哀三良也。」《左傳·文公六年》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這些記載與詩篇內容相合,則此詩為秦穆公死(公元前621)後,秦人為哀悼三良所作,當無疑義。此外,《陳風·株林》也是春秋中期作品。《小序》說:「刺靈公也。」陳靈公因淫亂被殺,事見《左傳》宣公九年、十年記載,《史記·陳世家》也載及。此詩當作於宣公十年(公元前599)以前,為《風》詩中年代最晚的一首。

藝術特色

《國風》的藝術特色,在於許多詩篇來源於社會現實,直接抒寫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不加粉飾。在表現方法上,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如《豳風·七月》《鄭風·溱洧》《魏風·碩鼠》《邶風·新台》《周南·關雎》《秦風·蒹葭》等篇,都用賦、比、興的手法,歌詠景物,抒寫情思,托物諷喻。詩人們或通過人物內心活動的描繪,或通過景物的烘托,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如《邶風·靜女》《周南·桃夭》《鄭風·女曰雞鳴》《衛風·碩人》等篇,都把人物刻畫得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國風》中許多篇章的語彙多出於群眾口語,具有準確、生動、鮮明的特點,富於表現力。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即指詩經·國風描寫男女感情之事卻不過分失當,是對詩經比較高的評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