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司空图(837~908年),河中府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生平简介
司空图早年为王赏识,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放弃在朝为官,长期居于王凝幕府中。878年,被任命为光禄寺主簿,分司洛阳。得到卢携的赏识,天覆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没有推却,但假装不能任事,柳璨见状,放还中条山。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各地寇盗肆虐。但居然都不去侵扰司空图隐居的王官谷,许多人得悉此事,纷纷去王官谷避难。司空图不仅能使自己免于祸灾,还保全了一些人的性命。做到这一点,自然是需要大智慧的,观其避开柳璨的加害,就可知一端。 司空图始终不改刚烈的性情。当他知道朱弑杀唐哀帝的消息后,绝食呕血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如此高节,跟他的应世智慧一样,都是罕见的。 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司空图脱祸还山之后,为自己盖了一个坟墓,每逢佳节,辄邀请朋友进入坟墓里,一起饮酒赋诗。对于主人的这个邀请,有人面现难色。司空图说:“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这番话的大意是,人在天地间,也只是暂游而已,因此何必太在意这个地方是什么呢。[1]
作品
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2]。 《全唐诗》收诗三卷。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诗词=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这句话当系指司空图诗的一个面向而言,笼罩不了全局,因为在司空图的诗集里,有许多因时世而发的沉痛语,譬如《河湟有感》就是此类。
《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据诗题,可知是诗人有感于河湟地区长期为吐蕃占据的抒愤之作。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推测:“此或是张义潮未复河湟前作。”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首句作历史的追溯,感慨深沉。古来称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一带的河西陇右之地为河湟。萧关即属河湟,在今甘肃固原县北。而这里自唐肃宗至德年间吐蕃进占后,便永远失掉了,数百年来,湟水、黄河退缩为边界,隔断了河湟地区的春天。那里的一切都渺不可知了。这两句轮廓性的历史追顾所造成悲凉的氛围感,将人们带入一个特定的境界中去。
河湟沦陷如此之久,现在怎样呢?出于关注,或许诗人亲临前沿,或许听卫边将士叙说,诗人获悉了这样一个细节:“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数百年了,河湟的父老,一代代老死而去,生长在吐蕃统治下的儿童,怎能知道自己的祖国和语言呢?这与陆游“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送范舍人归朝》)悲慨相似,而更含蓄。诗人以语言之变写尽国土沦丧之感,以小喻大,动人魂魄。
诗人似乎无意于表现,而著意再现。你看,诗歌一、二句先勾勒出大背景,大过程,大轮廓,三、四句则描述了一个极小的生活细节。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艺术冲击力,如同远景镜头与特写直接组合一样,既有深远宏阔的时空,又有触目难忘的细部。这种巧妙的构思正是艺术的表现,而意象的选用无一不是以诗人的感情向背为依托。可见这一貌似再现的诗歌,实际上表现的味道是很浓的。 [3]
《华下对菊》
原文: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注释 作者:佚名 ①裛露:被露水所沾湿。高斋:高雅的书斋。 ②浣:濯洗。 ③玉人:美丽的女子。
评析 作者:佚名 司空图是唐代创作咏菊诗数量最多、成就最为显著的诗人之一。他的大部分咏菊诗都是七绝,篇幅虽然不长,但意蕴丰富、含义深刻,显得别有韵致。 采撷菊花来泡酒,让人把一路的旅途劳顿和伤感洗濯净尽。此时,诗人对菊花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触了:她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样在春风中争奇斗妍、尽显俗态,去讨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够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开放在冷寂的书斋中,与文人雅士为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啊! [4]
参考资料
- ↑ 人物周刊>诗会意>乱世智者司空图
- ↑ “司空图”诗词全集(231首). 诗词名句网. [2019-02-24].
- ↑ 可可诗词>司空图《河湟有感》
- ↑ 读古诗词网>华下对菊>司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