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門縣是廣東省惠州市下轄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增江上游,截至2018年,總面積2295平方公里,下轄7個鎮、2個街道、1個鄉、2個鄉級單位。
龍門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境內擁有南崑山、桂峰山、香溪堡等旅遊景點,曾獲得「全國文明縣城」稱號。
目錄
建制沿革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置番禺縣,龍門屬番禺縣地。東漢建安六年(201年)由番禺縣析置增城縣,龍門屬增城縣。明弘治九年(1496年)割增城縣東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羅縣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設龍門縣,縣治置西林都七星崗。縣境原是增城縣的上龍門地區,故以龍門命縣名。自建縣至清末,龍門縣均屬廣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隸屬廣東都督府;民國3年(1914年),隸屬粵海道;民國10年(1921年)後隸廣東省;民國25年(1936年)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1947年)隸屬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27日,龍門縣解放,屬東江專區;1952年11月隸屬粵中行署;1956年12月後屬惠陽專區;1958年11月,龍門縣與增城縣合併,稱增城縣,隸屬廣州地區;1959年3月歸屬佛山地區;1961年10月25日,恢復龍門縣建置,仍隸屬佛山地區;1963年6月,龍門縣又屬惠陽地區管轄;1975年1月始龍門縣隸屬廣州市;1988年4月,劃入惠州市管轄。
龍門縣風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67949人,其中農業人口有199357人,占74.4%,非農業人口61834人,占23.7%。各鄉鎮人口:麻榨鎮21978人,永漢鎮38467人,沙逕鎮15938人,龍華鎮12441人,路溪鎮9724人,龍江鎮14058人,平陵鎮32660人,王坪鎮29262人,龍城鎮40857人,左潭鎮11590人,地派鎮9296人,南崑山鎮3467人,鐵崗鎮9568人,天堂山鎮5021人,田美鎮5614人,藍田瑤族鄉8008人。
2002年,龍門縣轄15個鎮(龍城王坪平陵龍江路溪龍華麻榨沙逕永漢左潭地派鐵崗田美天堂山南崑山)、1個民族鄉(藍田瑤族鄉),157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按2004年公安戶籍統計,全縣總戶數89878戶,總人口3205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527人,占總人口的26.99%。
?年,實現王坪鎮與田美鎮合併和南崑山鎮改制為旅遊管理區(歸屬永漢鎮人民政府管轄)的工作規劃。龍門縣轄13個鎮、1個民族鄉、1個旅遊管理區、2個林場、22個社區、157個村委會、1920個村民小組、1848個自然村。(註:此處根據「龍門縣政府網站」資料)
2005年,龍門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如下:撤銷龍門縣天堂山鎮,將其行政區劃併入地派鎮。調整後,地派鎮管轄原地派鎮和原天堂山鎮的行政區劃範圍,轄2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總面積21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7334人,地派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龍門縣鐵崗鎮和左潭鎮,設立龍門縣龍潭鎮。龍潭鎮管轄原左潭鎮和原鐵崗鎮的行政區劃範圍,轄2個居委會和14個村委會,總面積25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3884人。龍潭鎮政府駐原左潭鎮政府駐地。6月8日龍潭鎮正式掛牌處理。
2017年12月29日,平陵撤鎮改街道揭牌儀式舉行,平陵街道正式揭牌成立。市民政局副局長陳利金,陳偉良、段致輝、黃志光、古慧平、林炳強等縣四套班子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共同見證了這一件大事和喜事。據悉,2017年10月12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正式批覆同意撤銷龍門縣平陵鎮,設立龍門縣平陵街道。[1]
行政區劃
2000年至2002年,龍門縣轄15個鎮,157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2005年,天堂山鎮併入地派鎮;撤銷鐵崗鎮和左潭鎮,設立龍潭鎮。
2005年6月16日,撤銷龍城鎮,設立龍城街道辦事處,並將原王坪鎮王坪居委會和青溪、戴屋、樟潭、黃溪、鸕鶿、橫田、城西、王坪、花圍、陳村、黃竹瀝、江廈、三洞13個村委會劃入龍城街道辦事處;王坪鎮更名為龍田鎮。
2005年12月9日,撤銷沙逕鎮,併入龍華鎮;撤銷路溪鎮,併入龍江鎮。
截至2012年4月17日,龍門縣轄1個街道(龍城街道)、8個鎮(麻榨鎮、永漢鎮、龍華鎮、龍江鎮、平陵鎮、龍田鎮、地派鎮、龍潭鎮)、1個民族鄉(藍田瑤族鄉)。
2017年12月29日,平陵撤鎮改街道揭牌儀式舉行,平陵街道正式揭牌成立。市民政局副局長陳利金,陳偉良、段致輝、黃志光、古慧平、林炳強等縣四套班子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共同見證了這一件大事和喜事。據悉,2017年10月12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正式批覆同意撤銷龍門縣平陵鎮,設立龍門縣平陵街道。
區劃詳情
截止2018年,龍門縣轄2個街道(龍城街道、平陵街道)7個鎮(麻榨鎮、永漢鎮、龍華鎮、龍江鎮、龍田鎮、地派鎮、龍潭鎮)、1個民族鄉(藍田瑤族鄉)、2個鄉級單位(龍門縣密溪林場、 南崑山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龍城街道東門路2號。
地理環境
龍門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增江上游,地處珠江三角洲邊緣,東南與河源市、博羅縣接壤,西南與從化市、增城市毗鄰,北與新豐縣相連。行政區域位於東經113°48′26〞—114°24′58〞,北緯23°20′06〞—23°57′50〞之間。縣內土地廣闊,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全縣總面積2267.2平方公里。
地貌
龍門縣地質可分為七類:1、北部和西北部屬燕山第三期黑雲母花崗岩;2、中部偏東屬侏羅系灰白色面頁岩、粉砂岩、黃色細砂岩組成;3、中部偏北屬石炭系黃色粉砂質頁岩、黃色細砂岩、灰色或深灰色炭質頁岩組成;4、中部偏西和東南部有泥盤系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灰白色絹雲母頁岩,砂礫岩和二疊系砂岩、粉砂岩、頁岩組成;5、中部偏西南有寒武系泥質沙岩,粉砂岩,粉砂質頁岩組成;6、南部有震旦系質砂岩,石英片岩,絹雲母片岩及部分混合岩組成;7、形成於第四紀的河流沖質物,分布於河流兩側,主要在增江流域一帶,構成河流地。縣境所處區域構造位置是在佛崗 ―― 河源緯向構造帶與肇慶 ―― 海豐緯向構造帶和新華系廣州 ―― 從化斷裂帶與東江斷裂帶之間。龍門縣地處九連山、羅浮山兩大山脈之間。九連山系伸入縣境,向東和東南派分出分支與羅浮山脈連接。境內山巒起伏,群山重疊,縱橫交錯,構成 「 群山之地 」 。山川丘陵之間有5-70平方公里的河谷盤地10個。
水文
龍門縣境內主要河流是增江,貫通縣境南北。增江是東江的三大支流之一,在龍門境內俗稱龍門河,在縣城附近的河段稱西林河,發源於新豐七星嶺,流經新豐、龍門、增城,在增城孫家埔注入東江。縣內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條,其中6條是增江支流,分別是藍田河、鐵崗河、白沙河、葛埔水和永漢水,另一條是東江支流公莊水的上游,在龍門境內稱平陵水。
氣候
龍門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多是影響龍門縣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導致了縣內氣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具有明顯的山區氣候特點,南北溫差較大,可達約5℃ 。冬半年盛行乾燥的偏北季風,夏半年盛行暖濕的偏南季風。春暖來得遲,春末升溫快;夏季降雨多;秋涼來得早,秋季降溫明顯;冬季日溫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溫、霜凍天氣。
由於地形的影響,使不穩定的暖濕氣團有得於形成對流發展的天氣系統,造成龍門縣雷雨天氣較多,年均雷暴日為78天,屬多雷區。[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增江在龍門縣境內集雨面積2126平方公里,河長128.6公里。龍門縣有水文站 1 個、蒸發站 1 個、雨量站 11 個。龍門縣多年平均雨量 2133.6 毫米 ,多年平均總產水量 48.966 億立方米; 徑流係數 0.626 ,多年平均徑流 量 30.659億立方米, 徑流深 1335.9 毫米 。全縣人均擁有水量 10812 立方米 。全縣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 6.89 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龍門縣農用地21157公頃 、園地4550公頃、林地176172公頃 、牧草地1公頃 、水面4884公頃 、建設用地9265公頃 、工礦用地7033公頃、交通用地 951 公頃 、水利用地1281公頃 、未利用5862公頃、耕地25920公頃 。
礦產資源
龍門縣境的礦產資源類別包括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冶金輔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築材料和地下熱水等,主要分布在地派、麻榨、平陵等鄉鎮。[5]截至2012年4月,龍門縣已發現礦種27種,優勢礦種以鉛、鋅、鈮、石材和石灰石儲量大。
生物資源
龍門縣的植被及小灌木大多是藥用植物及花卉。龍門盛產的中草藥植物主要有巴戟、山楂、狗脊、金櫻子、金銀花、金錢草、陳皮、山枝子、倒吊王、魚腥草、田基黃、車前草、板藍根、茅根、蘆根等400多種。南崑山有江南紅豆杉、桫欏、金邊兔耳風、紅花油茶、可可茶、橫經席、檀木、山木蘭、山含笑等稀有物種。境內常見的野生動物有水鹿、黃猄、果狸、野豬、穿山甲、刺胸蛙、虎紋蛙;鳥類有毛雞、山鷹、貓頭鷹、山雀、啄木鳥、白鷳雞、紅嘴相思等;山溪里還有山魽魚、山斑魚等多種名貴魚類。珍貴的稀有動物蘇門羚仍生活在南崑山中。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龍門縣常住人口31.88萬人,城鎮化率為47.42%。戶籍總人口35.9萬人,其中男性18.4萬人,女性17.5萬人;農村人口21萬人,城鎮14.9人口萬人。0-17歲人口9.2萬人,占總人口的25.6%;18-59歲人口21萬人,占總人口的58.6%;60歲及以上人口5.7萬人,占總人口的15.8%。
民族
截至2012年4月,龍門縣轄區有19個民族成份,其中少數民族18個。少數民族人口9516人,占龍門縣總人口的2.8%,其中瑤族人口8927人,占龍門縣總人口的2.6% ,大部分居住在藍田瑤族鄉;另有畲族、苗族、回族、壯族、滿族、侗族、黎族、蒙古族、獨龍族、仡佬族、土族、藏族、土家族、普米族、哈尼族、傈僳族、羌族17 個少數民族605人。
龍門縣人口的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其次為瑤族,其他民族人口甚少。漢族是祖居龍門的民族;瑤族是從外地遷入龍門藍田後逐漸繁衍起來的一個小族群;其他民族以個體散居境內,因工作、職業等因素遷入龍門。瑤族人口原納入漢族統計,1987年1月20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藍田瑤族鄉,核實瑤族人口6966人。
交通情況
龍門縣近年來大力推進「3+2+2」交通建設,着力突破交通瓶頸。經過多年的建設,龍門縣以省、縣道為主的公路網已初步形成,到「十三五」末期,龍門縣境內將有6條高速公路,里程將達到205.8公里。其中,已建成的廣河高速里程50.8公里,武深、大廣、汕湛、惠龍、韶惠等高速龍門段也在籌建或在建中。
【高速公路建設】 一是大廣高速公路(G45)。龍門段全長約8.5公里,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100千米/小時,龍門段投資約9.8億元。項目於2012年9月開工建設,2015年路基、橋涵、隧道工程已全部完成。12月31日,大廣高速公路龍門段正式通車。二是武深高速公路(G4E)龍門段全長約56公里,龍門段起於九連山隧道與新豐交界處,經藍田瑤族鄉、龍田鎮、龍城街道辦、平陵鎮、龍江鎮,終於學堂嶺與博羅交界處。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120千米/小時,龍門段設藍田互通、龍門北互通、龍門南互通、平陵互通,龍門段總投資約75億元。項目2015年2月開工,計劃2018年底建成通車。龍門段征地拆遷總面積7275畝,2015年9月市政府與博羅縣、龍門縣簽訂征地拆遷協議,征地拆遷工作正在進行中。[8]
【省道改建】 省道S355線全長36.67公里(主線總長27.87公里,支線長8.80公里),主線起點位於龍門縣永漢鎮油田村與省道S119線相交,經油田、錦城、焦坑、烏坭、下坪、上坪,終於龍門與增城交界處的佛坳,總投資3.69億元(含十字水路段變更增加費用0.12億元)。2014年7月正式動工,計劃工期2年,2015年征地拆遷工作已完成90%,完成路面工程4.5公里,全線25公里路段正在進行路基和橋涵工程施工。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7億元,完成總投資46%,計劃2016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
縣城西環路建設首期項目省道S353線龍門至水貝段改建工程起於龍城街道辦戴屋村車仔坑橋與S119線相接,經黃竹坑村,終於水貝村接現有S353線,全長約5.6公里,按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道標準設計,設計行車速度80千米/小時,路基寬60米,雙向六車道。項目工程建設方案於2015年10月22日經惠州市市政府常務會議審定,由龍門縣政府依法依規完善手續後組織實施。交通局作為項目 前期工作管理單位,與縣法制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縣財政局共同研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方案,上報縣政府審定,進行PPP項目招投標。
龍博大道龍門段建設里程約80.5公里,起點位於地派鎮與從化交界處,終點位於博羅長寧接羅浮山大道,沙逕至永漢段採用雙向六車道技術標準,其餘路段採用雙向四車道標準,估算總投資約24.5億元。2015年進行項目 前期規劃,計劃2016年開始動工,2018年建成通車。
工業大道 項目路線起於平陵鎮黃沙村與籌建中的縣城西環路相接,經路灘、六子園、隔㙟、良塘,終於龍江鎮路溪村與廣河高速路溪互通相接,全長12.4公里。採用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雙向八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道標準建設,公路用地1233畝,總投資80750萬元。2015年開始進行前期工作。
經濟概況
2019年,龍門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6.41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55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69.31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66.55億元,同比增長3.1%。三次產業比重為18.36:41.65:39.9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52693元,同比增長2.8%。
第一產業
2019年,龍門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65萬畝,同比增長0.3%。油料種植面積2.88萬畝,同比增長1.7%;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16.98萬畝,同比增長2.1%。全年糧食總產量10.41萬噸,同比增長7.3%;油料產量0.57萬噸,同比增長2.8%;蔬菜(含菜用瓜)產量30.92萬噸,同比增長4.8%;水果產量48.83萬噸,同比增長3.9%。全年肉類總產量1.35萬噸,同比增長13.8%。全年水產品產量0.68萬噸,同比增長3.0%。
第二產業
2019年,龍門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8%。分企業類型看,國有企業同比增長7.4%,股份制企業同比下降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同比下降16.7%,民營企業同比下降5.7%。全年實現水泥產量1516.15萬噸,同比下降3.0%,水泥製造業用電量8.27萬千瓦時,同比下降2.8%。全年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79億元,同比增長82.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6.9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0.8%。房屋建築竣工產值5.11億元,同比增長156.4%。
第三產業
2019年,龍門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36億元,同比增長6.7%。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8.96億元,同比增長8.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9.41億元,同比增長2.4%。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中,從商品類值看,日用品類、中西藥品類、家用電器與音像器材類分別同比增長44.6%、25.2%和7.3%。全縣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0個,同比下降70.9%;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外資金額2076萬美元,同比下降10.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386萬美元,同比增長46.8%。全年累計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2.13億元,同比下降15.7%。全年累計完成外貿進口總額2.90億元,同比增長32.8%。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末,龍門縣有普通中學21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8所)小學24所,幼兒園33所。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現有4380人,其中專任教師3542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1892人,專任教師1689人;小學教職工1332人,專任教師1251人;幼兒園教職工1156人,專任教師602人。
截至2017年,龍門縣各類學校招生人數12449人、在校學生55193人、畢業班學生14233人。其中招生人數普通中學5277人、小學5540人、幼兒園1632人;在校學生普通中學14660人、小學29510人、幼兒園11023人;畢業班學生普通中學4366人、小學4441人、幼兒園5426人。
文娛
2017年,龍門縣有文化館1個,組織文藝活動53次,參加5.0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量12.30萬冊件套,其中圖書總藏量11.60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721件,參觀9.0萬人次;廣播電視發射台1個,電台頻率2個,電視頻道3個,無線廣播人口覆蓋率和無線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99%,有線電視覆蓋率70%。
體育事業
2017年,龍門縣舉辦各類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達到15餘次以上,參與人數達到2.5萬人。全年完成鄉鎮行政村文體協管員、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人數為155人。年末,登記在冊的一、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371人。
醫療
截至2017年末,龍門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57個,其中,醫院3間,衛生院16間,婦幼保健院1間,專科疾病防治院2間。醫院病床1050張,平均每萬人擁有33.17張。衛生技術人員1923個,其中執業醫師363人,執業助理醫師247人,註冊護士699人。
交通建設
2013年,大廣高速(龍門段)累計完成投資1.75億元;投入1.34億元,改造省道、縣道、新農村公路93.4公里、橋樑8座。省道355線油田至南崑山段、119線縣城至廣河高速龍華出口段改建工程已進入招投標。
工業大道項目路線起於平陵鎮黃沙村與籌建中的縣城西環路相接,經路灘、六子園、隔㙟、良塘,終於龍江鎮路溪村與廣河高速路溪互通相接,全長12.4公里。採用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雙向八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道標準建設,公路用地1233畝,總投資80750萬元。
城鎮基建
愉悅龍門
2013年,龍門縣完成沿江路龍珠廣場至水西橋段、縣城截污管網二期工程建設;完成谷行街、環城北路等7宗市政維修工程;改造LED路燈4021盞,主要道路亮燈率98%以上。新開發房地產56.58萬平方米。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工程全面鋪開,建成鎮級垃圾中轉站15個、農村垃圾收集點1927個,完成「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目標任務;農村垃圾屋建設全面啟動,垃圾焚燒發電廠前期工作順利推進。投入9303萬元,建成鎮級污水處理廠7個、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0個,鋪設配套污水收集管網14公里,全縣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2.5萬噸。
生態綠化
2013年,龍門縣完成油茶造林7000畝,建設生態景觀林帶41公里、碳匯工程林7450畝;完成塔山公園美化升級;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5.76%。建設綠化美化村莊15個,建成森林家園示範點18個;龍城街道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麻榨、永漢、龍華、平陵、藍田、龍潭、地派7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衛生村2個、市級生態示範村52個。[11]2015年,廣東省環保廳發函,正式授予惠州市龍門縣「廣東省生態縣」榮譽稱號。
社會保障
2017年,龍門縣共有1531人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207人,納入五保戶救濟人數(集體供養)50人。社會救濟對象1286人,其中農村救濟對象1242人,城鎮救濟對象44人。
2017年,龍門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894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21714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4768人(其中城鎮職工45400人,城鄉居民299368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8146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8596人。徵收社保基金27256萬元,其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4006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297萬元、基本醫療保險14927萬元、生育保險2萬元、失業保險672萬元、工傷保險711萬元。
2017年,龍門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637個,共促成532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2.48%;創業人數202人,創業帶動就業716人;共轉移農村勞動力916人,其中用工對接轉移就業23人,其他轉移就業893人。
歷史文化
地方語言
縣內主要聚居漢、瑤兩個民族,流行四種不同系屬的漢語方言,形成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格局。方言的分布除縣治所在地龍城街道及其毗鄰的龍田鎮統一 流行一種比較接近於廣州話的粵方言「龍門話」,縣境東南的路溪流行「路溪話」,西部縣境南崑山、北部縣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話」外,其餘鄉、鎮均同時流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方言的「雙語區」。北部縣境的藍田瑤族鄉,由於歷史的原因,已逐漸「漢化」。鄉內流行「龍門話」和「客家話」。龍門縣方言主要有:龍門話;客家話;本地話;路溪話。
龍門話
「龍門話」是龍門縣分布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分布在龍城、王坪、地派、鐵崗、左潭、藍田、天堂山、龍華、沙逕、永漢、麻榨、油田等十餘個鄉、鎮、場,使用人口16萬多人。「龍門話」是粵方言系統中的一種次方言。與包括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及肇慶話、花縣話、東莞話、增城話在內的粵方言同屬粵海系次方言,它與廣州話相近。廣州話,又稱之為「省話」或「白話」。民國25年(1936年)《龍門縣誌·卷五》載:「縣屬語言用省話或用客家話,各區、鄉尚未一致,惟第一區純用省話耳」。由於龍城鎮自龍門置縣以來均為縣治所在地,以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影響,龍門話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起着龍門縣中心方言(即代表方言)的作用。
語音方面,龍門話以陰平為高平(如:詩、哥、花、鵝等字的調)和低降兩調(如:梯、雞、魔、科、天等字的調),上聲不分陰陽,下聲陰入讀低升(如:尺、拍的調)和陽入讀高降(如:白、人的調),而顯得在聲調上和廣州話有些差異,這是龍門話在語音上和廣州話不同的一個主要因素。另一個主要因素是:龍門話有廣州話所沒有的聲母(nt—如:而、耳、兒的聲母)以及韻母。
客家話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平陵、龍江、南崑山、密溪、麻榨、永漢,地派、左潭、鐵崗、天堂山、藍田、龍華、沙逕、油田等地。客家話使用人口近8萬人,成為僅次於龍門話的第二大方言。分布在不同鄉鎮的客家話,相互間是比較一致的,只是某些詞、字在語音上略有差異。由於歷史、地理上的原因,縣境內地區與鄰縣互為影響,各有特點。流行在地派、藍田一帶的客家話,酷似新豐的新豐話;流行在永漢、麻榨的客家話,酷似增城的客家話;流行於平陵隘子的客家話與鄰近博羅公莊的客家話,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龍門縣境內的客家話同客家話的代表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比較,則有較大差別。如麻榨的客家話,有半元音聲j(如「若、約、閏、而」等字讀音的聲母),舌面中察音聲母c(如「休、去、虛、玄」等字讀音的聲母),鼻音聲母y和n互相補充,有韻母ai(如「衛、委、威、違」等字讀音的韻母),由於受粵方言的影響,有許多詞語帶有濃厚的粵方言色彩。例如:拗頸(爭辯),癲(形容人的神經不正常)、衰(不好)、風栗(栗子)、散紙(零錢)、鋪頭(商店)、頭先(起初)、晏晝(中午)等,這些都是梅州客家話所沒有的。另外,客家話也保留了一些古代漢語的詞語,如:倆子爺(倆父子),其(他),好采(幸虧)、甌(小碗)、鑊(鐵鍋)等。也有一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慣用語,如:三撈四夾(意為雜亂無章)等,還有疑(你)、崖丟(我們)、落房間(入房)、落堂(下課)、夾(窄)等等,這些都構成了龍門客家話的一個特點。
本地話
在平陵、龍江一帶的部分自然村流行一種既非客家話,又與龍門話大相徑庭的本地土話,當地人習慣稱為「黃沙話」、「祖塘話」、「格朗話」等。因它主要分布在平陵的黃沙、祖塘、晨光和龍江的格朗、廣尾、良壙等地,也有人稱之為「大路客家話」,使用人口2萬餘人。本地話與惠州話、河源話、博羅話在語音和詞彙方面都有極其相似之處,屬於粵方言分布在東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特殊支系。它與廣州話、龍門話較之接近,也受到客家話的有力影響。它的去聲分陰陽兩調,除有兩「入」聲調之外,舒聲還有六個調,陰入、陽入分別是高平、中平(或高中平)的調值;有w—j—兩個豐元音聲母(如:圍、偽、延、運等字讀音的聲母);有撮口呼和單韻母—y、—Ce(如:良、虛、茄等字讀音的韻母);有a元音和—ai、—an、—am等韻母(如:第、樓、含等字讀音的韻母),這些都和廣州話、龍門話有近似和一致之處。而陽去有高降的調值,古濁塞音聲母都讀送氣清音(如:奪、道、洞等字讀音的聲母),表明它既有客家話的語音成份,又有很大差別。例如:客家話的「頭 」,本地話則讀作「台」(toi);客家話「走」,本地話則讀作「載」(zoi),二者差別很大。
詞彙方面,本地話絕大部分具有本方言特色的基本詞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量詞、方位詞、時間詞以及大量的成語、慣用語,同廣州話、龍門話也基本一致。另外有一部分詞語是受客家話影響而接受過來的。如:碗公(大碗)、鼻公(鼻子)、咸春(鹹蛋)、老妹(妹妹),老娣(弟弟)、豬牯(公豬)、豬乸(母豬)、食朝(吃早飯)、食夜(吃晚飯)等等。但有一部分詞語也存在很多不同。但語法上則與龍門話、客家話大體一致。
路溪話
路溪話兼有粵海方言,客家話、本地話和其他語種的影響,也屬於粵方言,是東江中、上游地區一個特殊支系。使用人口近一萬人。路溪話之所以被看成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語種,除了它的分布僅在路溪一鎮外,它在語音上自成體系,與龍門話、客家話、本地話迥然不同。例如:nin(顫抖)、lai(遺失);「去奈主?」cnunaiju(去哪裡?); 「奈誰?」naiseu(哪個?);「務知灑,」mudixa「不知道」)等;它有它的特殊語言和詞彙。語音上有許多一般讀t—、聲母的字讀成h—音聲母(如:「弟、第、笛、大」、「題、梯、同、體」等字讀音的聲母),有自已特殊的舌面中塞音和塞擦音聲母c—、cc『—(「權」、「全」讀音的聲母)。
地方風俗
龍門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集地,有獨特的瑤族文化,地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客家山歌、粵劇、賽龍舟、舞火狗等傳統民間文化。全縣還有功武村古建築群、見龍圍炮樓、廖金鳳墓和鶴湖圍等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獲「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省旅遊強縣」「廣東省旅遊特色縣」「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全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溫泉之鄉」「廣東省教育強縣」「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衛生縣城」、廣東省「雙擁」模範縣、「世界森林溫泉保養地」等稱號。
舞火狗
龍門縣藍田瑤族民間舞蹈「舞火狗」已經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對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有關規定,「舞火狗」符合申報的標準: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的特點;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處於瀕危狀態。
龍門農民畫
龍門縣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龍門農民畫為中國三大農民畫之一,它吸收和借鑑了民間傳統的刺繡、木雕、剪紙等藝術,充分發揮農民創作者的藝術想像,在藝術風格上有鮮明的地方特色。[16]龍門農民畫從1972年開始創作活動。龍門農民畫作者所描繪的是自己熟悉的勞動、生活和家鄉風俗的熱鬧喜慶場面,飽含濃郁的民間文化特色。
龍門農民畫吸收和繼承了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創新地以單線平塗手法,結合水墨畫、水彩畫、油畫的表現形式並借鑑傳統民間刺繡、木雕、剪紙等藝術手法進行創作,同時也開創了以追尋「南蠻文化」痕跡,以「南蠻文化」作為獨特文化視角,展現南國地域傳統民俗文化為意念而大膽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它突破了焦點透視、比例、結構等基本繪畫方法的束縛,以濃墨重彩渲染人們豐富多彩的勞動和生活。
1992年,龍門農民畫曾在廣州、西安、北京、上海、長春等國內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國、日本、瑞典、挪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100多張作品在國內外刊物發表,48張獲省以上美術獎,外賓購龍門農民畫4500多張,1988年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8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農民畫藝術)之鄉」。
名優特產
有「中國年桔之鄉」之稱的龍門縣,出產的土特產除龍門年桔外,還有三黃鬍鬚雞、西溪筍、龍門優質米、蜂蜜、草菇、永漢慈菇、觀音菜等,加工的名優產品有龍門牙籤、龍門腊味、麻榨涼果、龍門米粉(「長灘米粉」最為知名)、「龍門雞」、龍門蜂蜜、龍門米餅、觀音菜、蜂蜜醋、南崑山毛茶、路溪石硤龍眼等。
風景名勝
截至2012年,龍門縣共有上規模的旅遊景區15處、景點26個,其中,國家4A 級旅遊景區有4家,3A級旅遊景區有1家,並擁有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全球50家頂級度假村」 的高端精品———十字水。
西林河(增江)
龍門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龍城街道,西林河(即增江)自西向東從城區中心流過。建於1604年的水西塔位於東南粉塔山上,登上此塔可俯瞰縣城全貌。
分塔山森林公園
分塔山森林公園俗稱分塔山。可謂是龍門縣城之肺。林業部門正抓緊組織實施相關規劃,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景觀林建設、林相改造等工作,把分塔山森林公園建設成為集休閒、旅遊、娛樂、運動於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滿足廣大市民的休閒文化生活需求。
環境
分塔山公園內現建有水西塔、觀景和休息亭七座,1.2公里西林河至分塔山公路,2公里登山梯級步道,蓄水池等基礎設施設備初具規模,周圍有河溪圍繞,潺潺流水,山林倒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環境清幽、松濤陣陣、空氣清新的森林旅遊之地,有較高的生態旅遊價值。古樹名木有一棵100多年樹齡的朴樹,另外還有一棵木棉古樹。人文景觀資源方面有位於公園北部的分塔山頂的水西塔、瀝潭廟等。
香溪堡旅遊區
香溪堡旅遊區位於增江河上游—龍門縣龍華鎮沙逕。厚重、濃郁的古堡風情,獨具嶺南文化建築藝術遺風的「古碼頭」、「五宅古圍」、「正街」、「廖氏宗祠」等古建築群。
天堂湖
天堂湖位於龍門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12公里。天堂山水庫面積達10多平方公里,水質潔淨。白鶴潭、古榕、白馬瀑布和天堂湖都是天堂山上獨有的景致。
南崑山
龍門縣南崑山風光
南崑山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西南部,總面積12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1993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崑山生態旅遊區)。
桂峰山
桂峰山位於龍門縣西北部桂峰山東麓,海拔1085米,有2120多種植物和120多種動物。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構成了地派桂峰山風光。
龍門藍田瑤鄉
藍田瑤族鄉是惠州中只有少數民族聚居地,位於龍門縣城以北15公里,總面積為169平方公里,人口近萬人,其中瑤族約占88%。「舞火狗」源自當地瑤族傳統的民間習俗。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瑤胞的團圓節上舉行「舞火狗」活動。
龍門功武村古建築群
功武村古建築群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轄下的龍華鎮,毗鄰增城,建村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龍門廖氏來自江西,乃廣東廖氏之始。這一貫廖氏世代為官,其中四世祖廖金鳳於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195年)考上進士,初為增城縣令,後從戎,官至太尉。因廖氏曾連續三代功在於武,故起村名為「功武」。功武村地勢周邊高,中部低,據說此屬「五水歸源」之格局,先人相信該格局含聚財之意。周圍三山似筆架,龍關蜿蜒不斷,增江、香溪河繞村而過,呈魚躍龍門之勢。村落布局點線相接,次序營建。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築群被列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功武村古建築群包括五宅第、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
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築群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龍華水坑文筆塔
水坑文筆塔,又稱文明閣,文昌閣,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委會水坑村民小組。根據《龍門縣文物志》記載,文筆塔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慶年間村民集資重修。塔坐西北向東南,高18.5米,平面呈六角形,每邊邊長為2.3米,占地面積約14平方米。首層塔門上陰刻「文明閣」纂體字的紅砂岩匾額。窗口鎮鏤空幾何圖案的綠陶件,各層檐口鋪飾綠琉璃瓦當,滴水,檐下塑飾0.4米高的紅底白色的捲雲,博古圖案。瓦面之上塔頂置寶瓶狀塔剎。塔內設木樓梯、木扶手,可上頂層。
1986年6月23日,水坑文筆塔被列入第一批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視頻
龍門縣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