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皇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皇道

圖片來自flickr

英皇道King's Road),香港島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由銅鑼灣開始,經北角到達西灣河,西接高士威道,東接筲箕灣道,全長約4.2公里。英皇佐治五世

英皇道最大的門牌號碼是位於英皇道1128號的康山花園第10座,也是香港島以門牌號碼來計最大的號數。而全港計則排列第二最大,僅次於九龍廣東道的1239號。

歷史

184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已開始修建一條道路沿海岸線連接銅鑼灣西灣河的道路,現時電氣道以東的英皇道路段便是當年該條道路的一部份。到了1880年代,因應太古公司開發鰂魚涌成為工業區,便把該道路擴闊,並命名為「筲箕灣道[1]。不過,當時的「筲箕灣道」只是一條狹窄的泥路。

到了1934年,當時香港輔政司修頓建議開拓一條100闊的新路取代舊路,而開山所得的泥石,用作七姊妹填海工程。1935年6月21日,道路正式落成,為紀念當時國王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五世登基25週年銀禧大典,便將道路命名為「英皇道」。英皇道通車後,香港電車便從只能鋪設單軌的電氣道改行鋪設了雙軌的英皇道。其後,英皇道兩旁逐步發展,成為北角一帶最繁盛的道路。

香港日治時期,英皇道被改名為「豐國通」。

1980年,為改善港島東區擠塞的交通,政府把電氣道渣華道改為單程東行,英皇道主要供西行車輛使用,而渣華道以西的一段東行線則只准巴士電車和前往沿途地點的車輛使用,而英皇道亦為港鐵港島線管道之一。隨著康山發展和康山道建成,英皇道康山段改為只向東行。

大約於1993至1994年,政府曾經把整條英皇道重新鋪設,並改善部分路口、電車站及地底設施等。

事故

2018年12月10日,一部校巴於當日下午1時50分左右,停泊於北角長康街近北角衛理小學舊校舍門外,疑因司機未拉手掣或機件問題向下溜前,並橫越英皇道及俯衝進入熙和街,至撞到璇宮大廈入口處後才停下,事故造成至少4死11傷。詳見2018年北角學校巴士俯衝事故條目。

交滙道路 (西至東)

影片

特定一步步 英皇道 (Designated One step step King's Road) 4K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