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邢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邢台市(简称“邢”),邢襄,河北省地级市,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国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门户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1]是与邢台国际内陆港、邢台机场构成了“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重要交通枢纽。[1]邢台市有3500余年建城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

历史沿革

市名由来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上古时期黄帝曾在邢台干言冈一带耕作,《诗经·国风》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黄帝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

台,积土四方高丈曰台,邢台最早的台为邢侯所筑之台,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赵在邢台建檀台、信宫,并立为信都,《史记·赵世家》:“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太平寰宇记》记载:“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赵国在邢台信宫大朝五日,乃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顺德府志》记载:“土筑台丘,花木点缀,历为盛游之地!”檀台烟雨自古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此为邢台二字正式成为政区建置名称。1945年9月25日设立邢台市,邢台之名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躬耕于邢台干言岗,《诗经·国风》记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公元前17世纪,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为“井”,即“邢”。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曾九战于邢台大陆泽,邢台成为华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

尧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并于大麓禅位于舜帝,此为中国禅让制的根源。

大禹治水于邢台大陆泽。[3]《史记》记曰:“北过逄水,至于大陆(大陆泽)”。

夏代《禹贡》定九州,邢属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为古邢字,代表邢地。

鲧堤、丹朱墓、尧山、尧台、象城、柏人城、干言岗等华夏先祖的遗迹,至今犹存。

商代邢都

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历五王为商都138年之久,被国家定名为商代邢墟遗址。

自南庚迁奄,邢地为邢国(方国),是商朝的肘腋之国。

邢国之女妇妌为武丁皇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为其所铸。

商朝末期邢侯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纣王)于邢台筑沙丘行宫。

周代邢国

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邢国,是周朝53个姬姓封国之一,历时四百余年。

周穆王时期,邢侯井利兼任周朝太宰,为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军。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 卫国以反间计灭邢,汉简《孙子兵法》记曰:“卫之兴也,卫师比在邢"。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晋文公伐卫,邢国归晋。

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申公巫臣(子灵)奔晋,被封于邢国。

赵国信都

公元前453年,邢为赵国所属。赵王之子赵襄子曾食采于邢,故有襄国之称。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三家分晋,邢台为赵襄子封邑。

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为赵国别都。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7年)赵国大朝信宫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发生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去世于邢台沙丘宫。

秦钜鹿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钜鹿郡(治平乡西),为全国36郡之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邢台沙丘宫,胡亥于此矫诏篡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张耳、陈余据信都拥立赵歇为赵王。

汉代冀州(巨鹿郡、清河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今邢台市)。

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封张耳为赵王,都襄国(今邢台市)。

高祖九年(前198年)废赵,邢属巨鹿郡,治所廮陶(今平乡)。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今柏乡)称帝,建立东汉。

东汉属冀州,治所鄗(今柏乡),辖钜鹿、清河等九郡(国)。

中平元年(184年)巨鹿郡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公元212年(汉建安十七年),改隶冀州魏郡。

三国时仍名襄国县,属魏国,隶属冀州广平郡。

晋代后赵/襄国

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进驻襄国(今邢台市),建立后赵。

光初二年(319年)石勒正式称帝,后赵以襄国(今邢台市)为京都,辖15州96郡。

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襄都置为襄国郡,为陪都。

南北朝殷州(赵州)

南北朝时期,襄国先后隶属广平郡、易阳郡、南和郡,北齐、北周时置襄国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殷州,治所广阿(今隆尧),辖赵郡、南巨鹿郡(南赵郡)、巨鹿郡、北广平郡。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殷州改名赵州,治所仍在广阿(今隆尧)。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静帝诏以襄国为赵国,宇文招出就赵王。

隋唐宋金:邢州


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郡立州,复改襄国郡为县,曾隶洺州。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襄国县改称龙冈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邢州,治所龙冈(邢台),辖内丘、龙冈、巨鹿、柏仁、南和、任县、平乡、青山、沙河等九县。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置邢州,大业二年改为襄国郡。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襄国郡,治领龙冈。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邢州总管府,辖邢、和、温、起、封、蓬、东龙等七州。武德四年复邢州,同年赵州治所迁平棘,清河郡复名贝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到至德二年(757年)邢州、贝州一度更名为巨鹿郡和清河郡,至德二年复邢州。

中和元年(881年)孟方立迁昭义军于邢州,辖邢、洺、磁三州十八县。

唐末及五代时期邢州先后设昭义军、保义军、安国军。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龙冈县。设昭义军、保义军、安国军。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北宋邢州属河北西路,置安国军。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邢州升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始有“邢台”之名。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赵佶升邢州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始有“邢台”之名。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为金朝属地。

金天会六年(1128年)信德府复为邢州,辖域沿袭北宋建置,仍设安国军,辖八县四镇。

1129年(金天会七年),改信德府为邢州,邢台县为邢州治。

元明清:顺德府

元初设邢州万户府,立安抚司。

公元1238,在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州大臣的倡导下,忽必烈试治于邢。在选拔真定张耕、洺水刘肃为正副安抚使之后,通过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邢台很快“老幼熙熙,遽为乐郡”,史称“邢州大治”。

中统三年(1262年)八月八日,忽必烈特取《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诏升邢州为顺德府,直接隶属中书省,辖九县及磁、洺、威三州。

至元元年(1264年)改为顺德路,辖内丘、任县、唐山、平乡、巨鹿、邢台、广宗、南和、沙河九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顺德路复名顺德府,隶属北平行省。

永乐元年(1403年)顺德府直隶于京师(北直隶)。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顺德府属清直隶省。

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废顺德府留邢台县,属直隶省。

1914年,设大名道,邢台辖区属之。


1925年,经北洋政府批准设立顺德市,是直隶省5个自治市之一。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各县属河北省。

1936年,设尧山区、南宫区、大名区,次年3月废,在全省设17个督察区,邢台辖区分属十三、十四、十五区。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号日本军占领顺德(邢台),成立伪冀南道,辖32县。 1940年析置伪顺德道,辖15县,道尹均驻邢台。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入华北敌后开拓抗日根据地,1938年分属冀南第一专区(驻邢台)、冀南第四专区(驻南宫)。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邢台辖区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次日废顺德道,建立邢台市,为太行区直辖市。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撤销,邢台各县属华北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1日,中共恢复河北省建置,成立邢台专区,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15县,行署驻邢台市并与邢台市分管。

1949年11月1日,邢台市改设为邢台镇,隶属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邢台市降为邢台镇(县级镇)。

1950年4月,邢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镇和15个县(邢台、沙河、内丘、临城、隆尧、任县、柏乡、南和、宁晋、巨鹿、平乡、新河、广宗、南宫、威县)共计16个县(镇)人民政府。

1950年12月7日,邢台镇与邢台县合并,邢台镇改建为邢台县城关区。

1951年11月5日,邢台镇恢复建制,仍隶属专署。

1952年11月7日,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

1953年,邢台镇复升格为邢台市。

1958年4月23日,撤销邢台专区,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其它各县并入邯郸专区。

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

1964年12月,设立临西县。至此,邢台专署共辖1市(邢台市)、17县(邢台、沙河、临城、内丘、柏乡、隆尧、任县、南和、宁晋、巨鹿、新河、广宗、平乡、南宫、威县、清河、临西)共18个县(市)人民委员会。

1965年3月27日,新设临西县,隶属于邢台专区管辖。

1970年,邢台专区更名邢台地区,共辖1市17县。

1978年7月,撤销邢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邢台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邢台市设桥东区、桥西区、郊区3个市辖区。

1983年,邢台市升为省辖地级市,辖3区。邢台地区共辖17县。 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同年,南宫改为县级市。1987年沙河改为县级市,归邢台市管辖。

1988年9月17日,经民政部【民行批32号】批准,撤销邢台市郊区,邢台市仅辖桥东、桥西二区。 [18]

1986年3月、1987年5月,南宫、沙河两县先后改为地辖市,为县级市。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桥西、桥东2区和内邱、临城、柏乡、宁晋、隆尧、平乡、任县、南和、广宗、威县、临西、巨鹿、邢台县、新河、清河15个县,代管南宫、沙河2个县级市。[ 建市历史 1925年8月29日,经北洋政府批准设顺德市(邢台),为民国直隶省五个自治市之一。

1945年9月25日,中共设立邢台市,为太行区唯一的直辖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邢台市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80年3月6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邢台市设立桥东区、桥西区、郊区3个市辖区。

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国函字243号】批准,邢台市升为省辖地级市。

1988年9月17日,经民政部【民行批32号】批准,撤销邢台市郊区,邢台市仅辖桥东、桥西二区。

1993年6月19日,经国务院【国函89号】批准,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辖2区2市15县。

邢台市区是祖乙之都、邢侯之国、襄子采邑、赵之信都,秦汉时期属巨鹿大郡,晋代为后赵石勒之都,隋代为襄国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顺德路,明清为顺德府,民国为河北第十五督察区,日占时期为顺德道,解放后为邢台市,历史源远流长,国-都-郡-州-府-路-道-市,邢台从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脉相承,未有断绝。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三省之中。北纬36°50′~37°47′,东经113°52′~115°49′之间,东以大运河和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邻,北及东北与石家庄市、衡水市相连,南接邯郸市。市域东西最长185公里,南北最宽80公里,总面积1245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邢台市地处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和华北平原交汇处,境内地势高差悬殊,西高东低,自西而东山地、丘陵、平原阶梯排列,以平原为主。京广铁路南北贯穿于丘陵和平原的交界处,西部为山地和丘陵区,东部为平原区。

山地位于邢台、沙河、内丘和临城四个县(市)的西部,面积为1767.3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1%。山脉多呈北北东走向,海拔高度500米以上。千米以上的山峰很多,如:北武当山1437米、黄榆岭1386米、云梦山1384米、紫金山1370米、西五指山1352米、大佛堂垴1310.7米、太子岩1141米、灵霄山1129.6米等。最高峰位于邢台县与内丘县和山西省昔阳县交界的不老青山,其主峰十字圪梁,海拔1822米。该区有大面积花岗岩、片麻岩外露,因其抗风化力弱,山顶多呈浑圆型,风化壳较厚,沙粒含量多,植被较好。

丘陵位于山区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大体以百米等高线与平原为界,总面积为1901.3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29%。海拔高度500~100米,岗坡起伏、坡度较缓。分布在山前地区,是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区以石灰岩和片麻岩为主,间有少量石英砂岩。岗坡土薄缺水,常受干旱威胁,植被稀疏。地下埋有多种矿藏。

平原位于京广铁路以东,总面积为8765.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50%。海拔高度100~30米,坡度1/500~1/10000。根据形态和成因的不同,分为山麓平原及低平原两部分,二者基本上以滏阳河为界,故又俗称滏西平原和滏东平原。

山麓平原位于滏阳河以西京广铁路两侧(俗称滏西平原),总面积为3951.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1.78%。地势倾斜,坡度1/500~1/1000,扇缘参差不齐。扇基土层薄、砾石多、质地粗;扇缘土层厚,虽有砾石,但多被黄土覆盖,质地稍细。靠近山麓部分的平原坡度较大,流水切割作用明显,河流阶地发育;中腰地带坡度渐缓,侵蚀变轻;平原前缘地势平缓开阔,与两大碟形洼地——大陆泽、宁晋泊相连,地势低洼、河流汇集,最低处海拔高度仅24米左右,历来易积水成灾。[1]

低平原(俗称黑龙港流域)总面积为4814.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72%。大体位于滏阳河以东至卫运河西岸。海拔30米左右,西南部略高,东北部稍低,坡降大体在1/10000。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漳河等河流决口、改道,泛滥冲淤、重迭切割的影响,地貌形态十分复杂。古河床和沙丘岗坡呈带形分布,中间形成许多封闭洼地。

附:邢台大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 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辛集)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2]

“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地震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和重视。当时,人民解放军2万多指战员在震后一个多小时就赶赴灾区,投入抢救工作。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邢台灾区视察、慰问。同时,李先念主席、内政部部长曾山也率领中央慰问团对灾区人民进行了亲切慰问。全国各地区、各部门100多个单位,3.7万人都奔赴邢台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邢台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 气候 邢台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内温差大,降水集中。年平均气温在12℃-14℃,其中1月为最冷,平均气温在-2℃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7℃,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1℃。这里春季多扬尘风沙,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潮湿;秋季天气稳定、气候凉爽;冬季雨雪偏少、干燥寒冷。秋季出游最为适宜。


邢台市共有河流21条,除东部界河——卫运河外,均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和黑龙港两大水系,河道总长度1052公里,堤防1227公里。行洪河道16条,排沥河道5条。

子牙河流域共有15条行洪河道,分别是:洨河、北沙河、午河、泜河、李阳河、小马河、牛尾河、白马河、七里-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留垒河、北澧河、滏阳河、滏阳新河,这些河道除留垒河外,均发源于西部太行山区,上游源头繁多,流域形状呈倒扫帚型。河道上宽下窄,源短流急,平时基流很少,甚至干涸。汛期易暴发洪水,洪水形成后,来势迅猛,山区、丘陵、平原连续受灾,致灾性非常强。留垒河、沙洺河、七里-顺水河、牛尾河、南澧河、白马河、小马河、李阳河等8条河道汇流大陆泽,进而汇入北澧河。北澧河、泜河、午河、北沙河、洨河等流入宁晋泊,至艾新庄汇入滏阳新河,流入衡水市。

黑龙港区有老漳河、滏东排河、西沙河、索泸河、老沙河一清凉江5条骨干排沥河道。较大排水支渠有小漳河、商店渠、合义渠、卫西干渠、新清临渠、丰收渠、民兴渠等14条,一般排水支渠52条。

附:邢台63.8特大洪水

1963年夏末秋初,由于太平洋高空低涡停滞于太行山一带,南起安阳,北至保定一线,形成了一条特大的暴雨带。邢台降雨总量达到了818.3毫米,仅8月3日——8月8日的5天中的降雨量,相当于一般年份两年的正常降雨量总和。暴雨中心邢台市内邱县獐么村7天降雨量达2050mm,雨量之大为我国大陆地区迄今为止7天累计雨量最大记录。位于太行山区的各条河流洪水暴涨,猖狂下泄,大小水库因库存水超出它所承受能力,洪水溢出坝面,摧毁大坝,形成了大面积的洪峰,铺天盖地向邢台扑来。邢台地区85%的耕地、96.7%的大队受灾。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邢台市共有河流21条,除东部界河——卫运河外,均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和黑龙港两大水系,河道总长度1052公里,堤防1227公里。行洪河道16条,排沥河道5条。

土地资源 邢台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太行山区,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华北平原,面积比例大体为2:1:7。截至2015年底,全市耕地面积为69.4044万公顷;园地面积为5.5336万公顷;林地面积为13.3521万公顷;草地面积为7.9076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926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90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5271万公顷;其他土地3.9913万公顷。邢台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拥有6个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级优质棉花基地县。

邢台矿产资源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省资源大市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47种,正在开发利用的有36种,已探明储量并上省储量平衡表的矿种有28种,优势矿产有煤、铁、石膏、水泥用灰岩、岩盐、陶瓷土等,其中菱镁矿、陶瓷土、蓝晶石、岩盐为全省所独有。截至2015年底,煤矿保有资源储量40亿多吨;全省排位第三;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4亿多吨,全省排位第三;石膏矿保有资源储量7亿多吨,全省排位第一;陶瓷土保有资源储量1530万吨,为全省所独有;岩盐(待开发)已查明资源储量16.16亿吨,全省排位第一。

人口数量

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0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37%,比上年增加4.15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9.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5‰;死亡人口3.76万人,死亡率为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401.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23%,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