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腹泻 |
腹泻: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
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1]
别称 | 英文名称 | 就诊科室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
细菌病毒感染,食物中毒,着凉等,肠道炎症等 | 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总量增加 |
目录
病因
急性腹泻
- 感染 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或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梨形鞭毛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 中毒 食物中毒如进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
- 药物 泻药、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
- 其他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可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包括:
- 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 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 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 小肠吸收不良 ①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②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 肠动力疾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
胃部和肝胆胰疾病 ①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②萎缩性胃炎;③慢性肝炎;④肝硬化;⑤慢性胰腺炎;⑥慢性胆囊炎。
- 全身疾病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糖尿病;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④系统性红斑狼疮;⑤烟酸缺乏病;⑥食物及药物过敏。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慢性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3]
检查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情况。
粪便检查
新鲜粪便检查时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红白细胞、吞噬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X线检查
X线钡剂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肠道动力状态等。
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检查
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尤有价值。
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对肠道的肿瘤和炎症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黏膜活检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和某些寄生虫。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可通过粪脂测定、胆盐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右旋木糖醇吸收试验等方法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血清及尿中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对各种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判断有重要诊断价值。 [4]
诊断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
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5]
治疗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病因治疗
- (1)抗感染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 (2)其他 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对症治疗
- (1)一般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 (2)黏膜保护剂 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 (3)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 (4)止泻剂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 (5)其他 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预防
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生、冷的食物,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尤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餐具、炊具用前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通风;不要滥用抗生素;不接触腹泻病人;另外就是平时注意适当的多锻炼,增强个人的体质和抵抗力,这样利于减少腹泻的可能性。
参考来源
- 方鹤松,段恕诚,于卫力等.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 实用儿科杂志 》 , 1992
- 方肇寅,谢华萍,吕红霞等. 1999~2005年我国婴幼儿人杯状病毒腹泻研究. 《 病毒学报 》 , 2007
- 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 2009
- 叶礼燕,陈凤钦. 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 2009
- 汪华,景怀琦,李红卫等. 江苏省淮北地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的研究.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