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敘利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7月28日 (日) 19:46 由 千江月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英語:The Syrian Arab Republic;法語:La République arabe syrienne),簡稱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國土總面積(包括戈蘭高地)185180平方公里。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馬士革。

敘利亞在公元前3000年時就有原始城邦國家存在,公元前8世紀起,先後被亞述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歐洲十字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6年4月17日獲得獨立。1963年起由阿薩德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從2011年年初開始,爆發了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

敘利亞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中心位置,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石油、加工業和旅遊業,石油正面臨枯竭的境況,人口增長過快,失業率在逐步增高。

2019年1月1日,中國駐敘利亞大使館發布公告,再次提醒中國公民近期謹慎前往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暫勿前往敘其他地區。

中文名稱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人口數量 1827萬(2017年)
英文名稱 The Syrian Arab Republic 人口密度 100.4人/平方公里(2016年)
簡 稱 敘利亞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庫爾德人
所屬洲 亞洲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
首 都 大馬士革 國土面積 185180平方公里(含戈蘭高地)
主要城市 阿勒頗 ,霍姆斯等 水域率 1.1%
國慶日 1946年4月17日 GDP總計 404.05億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
國 歌 《領土的守衛者》(Homat el Diyar) 人均GDP 1535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
國家代碼 SYR 國際電話區號 +963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國際域名縮寫 .sy
貨 幣 敘利亞鎊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時 區 UTC+2(夏令時UTC+3) 國 花 五葉銀蓮花(毛莨科)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地理最高點 黑門山(2814米)
國家領袖 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總理:瓦埃勒·哈勒吉 最大湖泊 阿薩德湖
主要學府 大馬士革大學、阿勒頗大學等 最長河流 幼發拉底河

歷史沿革

主詞條:敘利亞歷史

古代史

敘利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國家,遠在舊石器時代早期,敘利亞就有了原始人類。公元前第4千紀左右,那裡的居民開始定居,並使用銅器。公元前第3千紀,敘利亞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出現了一些以商業城市為中心的奴隸制城邦國家。

塞姆文明時期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000年,阿拉伯半島遊牧的塞姆人,向敘利亞及其附近地區進行了3次大遷徙。公元前第3千紀的最後幾百年,塞姆人中的阿莫雷人進入敘利亞,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形成敘利亞的第一次塞姆人化。公元前第2千紀前後,第二支大規模移入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塞姆人為迦南人。他們在地中海東岸及內陸建立了一些各自為政的城邦,創造了迦南文化。

公元前第2千紀末葉,敘利亞進入鐵器時代。當時居住在地中海東岸中部一帶的一支迦南人,即腓尼基人,他們發展航海貿易,促進了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創造了有22個輔音字母的腓尼基文字,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偉大貢獻。

公元前第2千紀到前第1千紀中葉,第三支遷入敘利亞的塞姆人為阿拉米人。他們建築的哈馬和大馬士革等城市和使用的阿拉米文字,是敘利亞文化的寶貴遺產。

公元前第2千紀至前6世紀,進入和爭奪敘利亞的民族還有喜克索人、胡里安人、埃及人、赫梯人、亞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

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潰波斯帝國的軍隊,占領敘利亞。至塞琉西王國時代(公元前312~前64),希臘文化和塞姆人文化互相滲透,形成一種希臘化的敘利亞文化,從而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源泉。

公元前64年,羅馬併吞敘利亞。在羅馬統治時期,敘利亞曾出現帕爾米拉人建立的阿拉伯國家。公元2世紀至公元3世紀,帕爾米拉人在東西方貿易中起了活躍的中介作用。272年,帕爾米拉為東羅馬帝國所滅。

阿拉伯時期

636年,哈里發歐麥爾一世征服了敘利亞。阿拉伯人對敘利亞統治權的確立,是敘利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此敘利亞開始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

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奪取政權,稱一世,定都大馬士革,建立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661~750)。其統治時期敘利亞的封建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各種文化源流開始匯合。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儘管帝國中心已轉移到巴格達,但敘利亞在創造輝煌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方面,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9世紀下半葉,阿拔斯朝衰微。此後,土倫王朝、伊赫什德王朝、哈姆丹王朝、法蒂瑪王朝、塞爾柱帝國、十字軍、贊吉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60)、馬木留克王朝(1250~1517)和伊兒汗王朝先後侵占或統治敘利亞。

11世紀至13世紀,敘利亞人民積極參加了薩拉丁遏止十字軍侵略和拜伯爾斯打退蒙古人進攻的戰爭,為使阿拉伯人民免遭外族長期蹂躪,捍衛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作出了貢獻。

奧斯曼時期

主詞條:阿拉伯民族主義

1516年,敘利亞被納入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版圖,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政府對敘利亞人民政治上專橫壓迫,經濟上無情掠奪,文化上實行愚民政策。18世紀後,隨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外國資本大量侵入敘利亞。18世紀末葉,法國資本在敘利亞各大城市占絕對優勢。外國資本的侵入,促使敘利亞在19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1831至1840年,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藩屬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占領敘利亞長達10年之久。

19世紀下半葉,敘利亞的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復興運動在敘利亞和黎巴嫩蓬勃發展。代表人物有布斯塔尼、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等。文化復興運動激發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意識,為阿拉伯的民族解放運動鋪平了道路。一些秘密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建立,如「青年阿拉伯協會」和「盟約社」。大馬士革成為阿拉伯民族運動的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人民蒙受更加深重的災難。奧斯曼帝國軍事當局強迫敘利亞人民充當炮灰,殘酷鎮壓愛國分子。1916年6月,麥加的謝里夫侯賽因舉行反土起義,侯賽因的第三子費薩爾率軍由阿拉伯半島北上,與英軍協同作戰,大批敘利亞人參加了戰鬥。1918年10月費薩爾攻占敘利亞,在大馬士革成立阿拉伯政府,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在敘利亞長達300多年的封建軍事統治。此後,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地帶由法國控制,從亞喀巴到阿勒頗的敘利亞內地由費薩爾的軍隊控制。

法國統治時期

主詞條:麥塞隆戰役

1919年7月,第一次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大會要求承認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敘利亞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拒絕賽克斯-皮科協定和貝爾福宣言,拒絕擬議中的委任統治。巴黎和會對此置若罔聞。

1920年3月,第2次敘利亞國民大會宣布敘利亞獨立,立費薩爾為國王。4月,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召開聖雷莫會議,決定敘利亞和黎巴嫩由法國委任統治。7月14日,法軍司令H.-J.-E.古羅向費薩爾發出最後通牒,限期無條件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接着,法軍便向大馬士革推進。敘利亞軍民在麥塞隆與法軍激戰。25日法軍進入大馬士革,廢黜費薩爾,敘利亞和黎巴嫩落入法國之手。

為了分割反法力量,法國殖民當局把敘利亞、黎巴嫩分為幾個各自為政的獨立區。法國高級專員主宰一切,地方政權完全掌握在高級專員代表和親法分子手裡。殖民當局挑起宗教、民族糾紛,取締政黨,嚴厲鎮壓愛國者,同時強迫敘利亞人學法語,有些地區禁止學阿拉伯語。法國資本控制敘利亞的國民經濟命脈,榨取大量利潤,導致生產衰退,民生凋敝。敘利亞人民與法國殖民者展開了英勇鬥爭,各地武裝起義不斷。特別是1925~1927年阿特拉什和阿卜杜·拉赫曼·沙赫班德爾領導的全國大起義,給予法國統治者沉重打擊(見敘利亞起義)。為了緩和敘利亞人民的反法鬥爭,法國統治者多次玩弄承認敘利亞獨立、實施憲法、建立自治政府等欺騙伎倆,如1936年簽定的「法敘條約」。

1939年法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緊張局勢,廢除憲法,恢復了對敘利亞的軍事統治。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投降,敘利亞和黎巴嫩受德國控制。1941年6~7月,英軍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的軍隊進入敘利亞和黎巴嫩,趕走了德國法西斯勢力。9月,法軍總司令G.卡特魯宣布敘利亞獨立。

1943年7月,敘利亞恢復憲法,舉行議會選舉,成立了自己的政府。1946年4月17日,英、法軍隊被迫全部撤出敘利亞。敘利亞把這一天定為獨立日和國慶日。

獨立建國

主詞條:敘利亞內戰

敘利亞獨立後,面臨複雜的國內局勢和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執政的地主資產階級政治聯盟民族集團軟弱無力。第一次中東戰爭後,國內政局更加動盪。僅1949~1951年,敘利亞就發生了得到美、英支持的4次軍事政變,1954年2月,靠政變奪取政權的施捨克利被軍隊推翻。接着,全國舉行議會選舉,民族民主力量在選舉中居於優勢,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取得很大勝利,並參加了以庫阿特利為總統的聯合政府。

1958年2月,敘利亞與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宣布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63年3月8日,復興社會黨發動政變成功,執政至今。1967年6月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占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970年11月13日,哈菲茲·阿薩德發動「糾正運動」,改組復興社會黨的地區領導和政府,自任總理。次年,當選為總統。阿薩德執政以來,國民經濟,尤其是作為敘利亞經濟主幹的農業有較大發展。20世紀後期,敘利亞由於國防開支擴大、農業歉收等原因,經濟發展緩慢。

2000年6月10日阿薩德去世。阿次子巴沙爾·阿薩德於同年7月10日繼任總統。

從2011年年初開始,爆發了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於3月15日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衝突。

隨後不滿總統巴沙爾的原政府軍官兵開始攜帶輕武器離隊,成立「自由軍」,調轉槍口與政府軍作戰。隨着衝突的愈演愈烈,大量遜尼派官兵選擇叛變,僅2012年3月幾天時間裡就有多名將軍及上校加入自由軍並進入土耳其境內,一年內自由軍人數已發展到約5萬人。

極端武裝分子包括伊斯蘭國(ISIS)和基地組織隨後介入,教派之間的衝突越發明朗。 2012年6月26日,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宣布敘利亞進入戰爭狀態。2012年9月起,大量的敘利亞人民為躲避戰爭變成了國際難民。

2011年~2015年,敘利亞因這場血腥衝突而四分五裂。大約20萬敘利亞人死於這場內戰,國內近一半平民流離失所。衛星照片顯示,2011年敘利亞內戰後,敘境內夜光減少83%。

2016年12月16日,俄羅斯國防部正式向媒體宣布,敘利亞政府軍已完全解放敘第二大城市阿勒頗東部地區。

2017年11月8日,德國波恩舉行的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敘利亞代表宣布將儘快簽署加入《巴黎協定》並履行承諾,同時呼籲國際社會對其履行承諾予以支持。 [9] 2017年12月,上合組織秘書長拉希德·阿利莫夫在莫斯科的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會議上表示,敘利亞申請加入上合組織。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敘利亞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總面積為185180平方公里(含戈蘭高地)。

地形地貌

敘利亞領土大部分是西北向東南傾斜的高原。全國可分為四個地帶:西部山地和位於兩座山脈之間的山間縱谷,包括海拔2841米的全國最高峰、位於西南部的謝赫山。西北部地中海沿岸平原,有長183公里的海岸線,是全國少數比較青綠的地方。東部內陸的高原。東南敘利亞沙漠。

氣候特徵

敘利亞氣候比較乾燥,全國有五分之三的地區全年降雨量少於25厘米,這主要歸因於高山的阻擋。

敘利亞沿海和北部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南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旱,降水量稀少;草原和荒漠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

水系分布

敘利亞東部的幼發拉底河是全國最重要的河流,它貫穿東部國境,然後經伊拉克注入波斯灣。幼發拉底河流域的15個國家被譽為是「文明的搖籃」。西部縱谷有阿西河經土耳其傾注入地中海。

自然資源

敘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岩鹽、瀝青、磷灰石,銅、鐵等。已探明石油儲量25億桶,石油及其產品基本自給,並部分出口。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6500億立方米,磷酸鹽儲量6.5億噸,岩鹽儲量5500萬噸。

行政區劃

區劃

主詞條:敘利亞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敘利亞全國共劃分為14個一級行政區,即13省和大馬士革市。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 大馬士革省,RifDimashq 阿勒頗省,Halab 霍姆斯省,Homs,1961年分阿勒頗省置 |- | 代爾祖爾省,DayrazZawr 哈馬省,Hamâh 德拉省,Dar'&acirc,1967年阿以戰爭後部分地區以色列占領 |- | 拉塔基亞省,Lattakia 哈塞克省,AlHasakah 庫奈特拉省,AlQunaytirah,1967年分大馬士革省置,1967年阿以戰爭後以色列占領部分地區 |- | 蘇韋達省,AsSuwayd&acirc 伊德利卜省,Idlib 塔爾圖斯省,Tartûs,1972年分拉塔基亞省置 |- | 拉卡省,ArRaqqah 大馬士革市,MadînatDimashq

首都 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7張) 大馬士革(Damascus),敘利亞首都、世界著名古城,被譽為「天國里的城市」,位於敘利亞西南巴拉達河右岸。市區建在克辛山山坡上,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人口2009年超過471萬。 重要城市 位於國家西南部的首都大馬士革與及北部的阿勒頗和霍姆斯都是敘利亞的重要城市。其他主要城市都位于海岸。 [1] 國家象徵 編輯 國名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The Syrian Arab Republic),簡稱敘利亞。 國旗 敘利亞國徽 敘利亞國徽 敘利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相連構成,在白色部分中有兩個大小一樣的綠色五角星。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和寬容,黑色是穆罕默德已贏得勝利的象徵,綠色是穆罕默德的子孫所喜愛的顏色,五角星象徵阿拉伯革命。此外,該國旗還有一個含義:紅、白、黑是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國旗色調,表示敘利亞曾經加盟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白色部分五角星數量表示是第幾個加盟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國家,敘利亞是第二個,所以標有兩顆星。 國徽 敘利亞國徽是一隻昂首展翅的阿拉伯雄鷹,胸前一枚盾徽,繪着國旗的圖案:紅、白、黑三色豎條,中央兩顆綠色五角星。國徽基部是兩穗象徵農業的稻穀。飾帶上用阿拉伯文寫着莊嚴的國名:「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國歌 《領土的守衛者》(阿拉伯語:حُمَاةَ الدِّيَار‎),是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的國歌,採用於1936年。詞作者哈里爾·貝伊,曲作者穆罕默德·弗萊菲。 人口民族 編輯 姚晨與敘利亞民眾 姚晨與敘利亞民眾 截至2012年,敘利亞人口總數為2240萬。 [2] 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還有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和徹爾克斯人等。 [1] 目前人口約為1980萬(2015年官方估計)。 [2] 政治 編輯 國體 1973年3月12日通過的現行憲法宣告了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穆斯林法律為綱,實行計劃經濟。 [2] 政體 敘利亞實行總統制,議會行使立法權。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領導政府。 [2] 憲法 敘利亞政府 敘利亞政府 原憲法於1973年3月12日經全國公民投票通過,規定敘利亞是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是阿拉伯祖國的一部分,復興黨是社會和國家的領導核心。實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2012年2月,敘舉行公投,通過新憲法,主要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以多元化為原則,改一黨制為多黨制;通過投票實施政權民主,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7年,只能連任一次等。 [2] 議會 議會全稱「敘利亞人民議會」,是敘利亞立法機關,享有立法權。其職能是:提名共和國總統人選;通過法律;討論內閣政策;通過國家總預算和發展計劃;批准有關國家安全的國際條約和協定;決定大赦;接受和批准議員的辭呈,撤銷對內閣成員的信任。人民議會於1971年2月21日成立。2016年4月,敘舉行第十一屆人民議會選舉,復興黨領導的「全國進步陣線」贏得全部250個議席中的200席。6月,議會舉行首次例會,哈蒂婭·阿巴斯(Hadiya Khalaf Abbas,女)當選議長,2017年7月議會通過議案罷免哈蒂婭。2017年9月,哈穆德·薩巴格(Hammoudeh Sabbagh)當選議長。 [2] 政府 根據敘憲法,敘利亞總統和部長會議行使行政權。議會根據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敘利亞地區領導的提議提出總統候選人,然後用全民秘密投票的方式選舉總統。總統的任期是七年。總統的職權是:任命一名或幾名副總統並確定他們的職權;任命部長會議主席和副主席、部長和副部長、以及接受他們的辭職或解除他們的職務;與部長會議協商制訂過國家的總政策,並監督其執行;公布得到議會贊同的法律;根據現行法律公布法令和指令;在人議會同意後宣布戰事,實行總動員和締結和約;宣布和撤銷非常狀態;派遣駐外國使節,接受外國使節的國書;根據憲法批准或廢除條約和國際協定;宣布赦罪和恢復名譽;授予勳章。總統可用一個有充分理由的決定解散議會,同時新的議會必須在議會解散後九十天內舉行;不能根據同一理由再次解散議會。總統可以把與國家最高利益有關的重要問題付諸全民投票,公民投票的結果自總統公布之日起生效。 [2] 部長會議(即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它監督法律的執行,監督國家機關和 敘利亞政府成員 敘利亞政府成員 組織的工作。部長會議由部長會議主席(總理)、副主席(副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並對總統負責。 本屆政府於2016年7月3日成立,2017年3月和2018年1月兩次改組,有32名閣員,包括總理伊馬德·哈米斯(Imad Khamis),副總理兼外交與僑民部長瓦立德·穆阿利姆(Walid Al-Moualem),國防部長阿里·艾尤布(Ali Ayoub)等。 [2] 政黨 阿拉伯復興社會黨自1963年以來一直為敘執政黨,領導統一戰線組織全國進步陣線。參加全國進步陣線的黨派共5個。2011年8月,敘頒布新的「政黨法」和「選舉法」,允許實行多黨制。2012年5月,7個新組建的反對黨參加了新議會選舉。 [2] ● 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黨,簡稱復興黨。成立於1947年4月,為泛阿拉伯民族主義政黨。黨綱確定該黨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政黨,其任務是復興阿拉伯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祖國。對外主張反帝、反殖、反猶太復國主義,遵循不結盟政策。對內實行國有化和土地改革等政策和措施。自1963年以來一直為敘執政黨。總書記巴沙爾·阿薩德。 ● 全國進步陣線:1972年3月成立,是復興黨為團結其它政黨而組成的統一戰線組織。巴沙爾總統兼任陣線中央領導機構主席。參加該陣線的政黨除復興黨之外,參加該陣線的還有9個黨派: ① 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簡稱「阿社盟」,1964年成立,原是埃及「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在敘分支。總書記薩夫旺·古德西。 ② 社會主義統一分子運動:是阿社盟中分裂出來的一個組織。總書記法伊茲·伊斯梅爾。 ③ 阿拉伯社會主義者運動:成立於1950年,1953年與復興黨合併,1961年又從復興黨中分裂出來。總書記阿卜杜拉·加尼·卡努特。 ④ 敘利亞共產黨:1924年11月成立。前身是敘利亞和黎巴嫩共產黨,1958年1月分別成立黎共和敘共。1954年以後,參加敘國內反帝民族力量組成的民族民主陣線。21世紀初,敘有兩個共產黨組織,即:敘利亞共產黨(費薩爾派)和敘利亞共產黨(巴格達什派),均為參政黨。現任敘共(費派)總書記尤素夫·費薩爾,敘共(巴派)總書記瓦薩勒·法勒哈·巴格達什。 ⑤ 民主社會主義統一分子黨:1974年10月10日成立。是由社會主義統一分子黨分裂出來的人士組成的一個納賽爾主義政黨。1989年2月加入全國進步陣線。總書記艾哈邁德·埃斯阿德。 ⑥ 民族誓言黨(National Vow Party)、⑦ 統一敘利亞共產黨(United Communist Party of Syria)、 ⑧ 阿拉伯民主聯盟黨(Arab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⑨ 敘利亞社會民族黨(夏姆領導機構)(Syrian Social Nationalist Party)。 司法 敘利亞全國設高等憲法法院,各省、市、縣設初級法院和調解法庭。現任高等憲法法院院長為阿德南·扎里格(Adnan Zreeq)。 [2] 政要 主詞條: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瓦埃勒·哈勒吉 巴沙爾·阿薩德 巴沙爾·阿薩德 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已故總統哈菲茲·阿薩德之次子。1965年9月生於大馬士革。原系眼科醫生,曾在倫敦攻讀醫學碩士學位。其兄巴塞勒1994年死於車禍後,開始棄醫從政。1994年入霍姆斯軍事學院學習,1995年晉升少校,1996年1月入參謀指揮學院深造,1998年1月晉升中校,1999年1月晉升上校,並擔任敘信息協會主席、共和國衛隊副司令兼105裝甲旅旅長。2000年6月阿薩德總統逝世後,巴晉升為大將,並任敘武裝部隊總司令,7月10日巴當選總統,2007年5月、2014年7月兩次連任。已婚,有二子一女。 副總統法魯克·沙雷,1938年生於德拉省。1962年畢業於大馬士革大學。1963-1976年在敘航空公司工作。1977年任敘駐意大利大使。1980年1月任外交事務國務部長。1984年3月任外交部長。2006年2月至今,任副總統。 [2] 總理瓦埃勒·哈勒吉,1964年生於敘利亞西南部的德拉省,1987年畢業於大馬士革醫學系,2000年至2004年擔任德拉省阿拉伯社會復興黨黨部書記,2010年至今擔任敘政府衛生部長。2012年8月9日出任總理。 [2] 公投 公投現場 公投現場 2012年2月27日,敘利亞內政部長沙阿爾宣布,全國有效選民中有837.6萬人參與投票,占全體選民的57.4%。其中,89.4%的選民對新憲法草案投了贊成票。 該草案由巴沙爾指派的29人委員會起草。根據草案內容,國家政治制度以多元化為原則,改一黨制為多黨制;年滿23歲、有寫和讀的能力的敘利亞公民均有選舉權。通過投票實施政權民主,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7年,只能連任一屆。按此規定,巴沙爾的任期將到2014年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