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巨核细胞

风雨同舟讨论 | 贡献2024年1月23日 (二) 06:4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巨核细胞'''是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ref>[https://www.sohu.com/a/513391189_12009989…”)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巨核细胞是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1]、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2]

目录

名词解释

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是骨髓中的一种从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是正常骨髓中的一种能生成血小板的成熟细胞,前身为颗粒巨核细胞。该细胞体积巨大,成熟的巨核细胞边缘部分破裂脱落后形成血小板。平均每个巨核细胞能生成2000个(200~7700个)血小板。

它的核虽然很大,但其数量非常少,研究起来非常困难。

分类

巨核细胞系统有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1)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较大,圆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核仁2~3个。胞质量较少,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核周着色浅淡。

(2)幼稚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μm,外形常不规则。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转,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质量增多,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浅粉红色,出现少量天青胺蓝颗粒。

(3)巨核细胞:

①颗粒型巨核细胞: 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无核仁,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胞体巨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质呈团块状。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 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4)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4μm,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生理功能

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每个巨核细胞均可产生1000-6000个血小板。

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也是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展来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生成巨核系祖细胞,也称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eg)。祖细胞阶段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一般是2-3倍体。当祖细胞是2倍体或4倍体时,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因此这是巨核细胞系增加细胞数量的阶段。当巨核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8-32倍体的巨核细胞时,胞质开始分化,内膜系统逐渐完备。最后有一种膜性物质把巨核细胞的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当每个小区被完全隔开时即成为血小板,一个个血小板通过静脉窦窦壁内皮间的空隙从巨核细胞脱落,进入血流。

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调节机制类似于红细胞系生成的调节,至少受两种调节因子分别对两个分化阶段进行调节。这两种调节因子是: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Meg-CS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

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是主要作用于祖细胞阶段的调节因子,它的作用是调节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骨髓中巨核细胞总数减少时促使该调节因子的生成增加,Meg-CSF是一种低分子糖蛋白,分子量约为46000,它与促血小板生成素具有完全不同的免疫学性质。

促血小板生成素也是一种糖蛋白,当血流中血小板减少时,促血小板生成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即增加。该调节因子的作用包括:

①增强祖细胞的DNA合成和增加细胞多倍体的倍数;

② 刺激巨核细胞合成蛋白质;

③增加巨核细胞的总数,结果增加了血小板的生成。根据去肾大鼠出现血小板减少时血液中促血小板生成素的浓度不增加的事实,推测肾是产生促血小板生成素的部位。

巨核细胞病态造血:

①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呈类圆形,直径5-8μm,几乎不见胞浆;核圆形且多凹陷,似淋巴细胞,其与淋巴细胞的区别在于其胞浆常有毛状或泡状突起似撕纸状,强嗜碱性呈云雾状,少有颗粒;核多偏一侧,染色质浓集,结构不清,通常无核仁。

②单圆核小巨核细胞呈椭圆莆形,直径10-20μm,胞浆量比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增多,有突起及伪足,浆内有紫红色尘土样颗粒,周边常有血小板附着。

③多圆核巨核细胞直径约10-40μm,胞浆与单圆核小巨核细胞类似;细胞核多至10余个。

④大单圆核巨核细胞直径20-40μm,胞浆内充满尘土样颗粒。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

⑤多分叶巨核细胞直径大于40μm,除核分叶过多外与一般成熟巨核相同。

⑥类正常巨核特点为胞浆中颗粒减少,核不规则,可分叶过多或多圆核。

红细胞发育时,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