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億耳的苦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8月13日 (五) 11:27 由 心平气和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二十亿耳的苦行.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5/405e429a11e74b1194945642eacd6fda.jpeg 原图链接][https://w…”)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十億耳的苦行,『一個人在修行時,為了更快得到正果,急功近利,是不能夠擺脫痛苦慾念,求得正果的;如果一個人對修行十分懈怠,從不努力去做,同樣也足得不到正果。只有處於兩者之中,既不急躁也不懈怠,中道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持續努力一定會得到解脫。』   

原文

佛陀在世的時候,經常外出遊歷,隨緣度眾生。有一次,他遊歷到占波國境內,選擇一個叫雷聲池的大湖岸邊暫時住下來。

占波國的民風淳樸,風景優美,尤其雷聲池湖邊的風景更加秀麗迷人。每年夏季多雨時節,這裡常常有很響亮的雷鳴聲,久久在湖面上迴蕩,所以因此而得名。

由於占波國風景優美,尤其是依山傍水的雷聲池那裡又很幽靜,所以吸引了許多修行者到這裡修行,苦修者二十億耳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億耳在雷聲池湖畔找了一個幽靜的地方,一個人獨自在那裡修行。他奉行的是以苦行獲得解脫的修行力式,所以常常不分晝夜的赤著雙腳在山林中快速行走,就算腳掌被利石劃破、被荊棘刺穿,也不停下休息。

儘管二十億耳這麼勤苦的修行,但是他身體中存在的欲望並沒有消除,心中的痛苦仍沒有得到解脫,所以二十億耳更加苦惱了。

有一天,二十億耳心想:『像我這樣吃苦修行,從不因痛苦而退縮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了。可是到現在我心中還有欲望沒有被清除,心中的痛苦也沒有得到解脫,這是為什麼呢?對了,我家有產業,積有不少財富,我應該回去把財物都布施給他人,這樣對我的修行應該大有益處。』於是二十億耳決定回家把財產全部施捨出去。

二十億耳的家距離雷聲池不遠,他很快就回到家中,不顧家人的勸阻,大量向別人及僧侶施捨財物。他什麼也不想,只盼著施捨完財產能儘快修得正道。

佛陀知道了二十億耳廣施財物的事,並且明白二十億耳心中所想的一切。佛陀覺得應該點化這位認真的苦行僧,於是動身到二十億耳的家中。

等到二十億耳發放完食物後,佛陀來到他面前,對他說:

『二十億耳,我聽說你末出家時,彈得一手好琴,是嗎?』

『是的,我從前很會彈琴。』

二十億耳知道眼前這位慈眉善目的人就是人們傳誦的佛陀,雖然他選擇的修行方式與佛陀倡導的不一樣,但二十億耳還是對佛陀很尊敬。

佛陀又問:『假如你的手指不停的撥動琴弦,使琴弦發出急促的聲響,這樣的琴聲好不好聽?』

二十億耳回答:『這樣彈奏的琴手不是好琴手,彈出的音樂也不會好聽。』

『那麼,如果你的手指一直很慢的撥動琴弦,這樣的琴聲好不好聽呢?』

『這樣彈奏的琴手也不是好琴手,而且彈出的音樂也是不好聽的。』

佛陀按著問:『如果一個琴手按照音樂的節拍旋律,有快有慢,有板有眼的彈奏,彈出的音樂將會怎樣?』

二十億耳認真回答:『這樣的琴手才是好琴手,彈出的樂聲是很動聽的。』

二十億耳隱約感受到佛陀想教他些什麼,所以屏住呼吸,全神貫注的等待佛陀開口。

果然,佛陀慢慢開了口,對二十億耳說:

『一個人在修行時,為了更快得到正果,急功近利,是不能夠擺脫痛苦慾念,求得正果的;如果一個人對修行十分懈怠,從不努力去做,同樣也足得不到正果。只有處於兩者之中,既不急躁也不懈怠,中道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持續努力一定會得到解脫。』

二十億耳聽了佛陀的話,大受啟發。他又重新回到雷聲池湖畔,認真按照佛陀提示的方法修行,最後終於修成了阿羅漢。[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