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于彭

Dr Strange讨论 | 贡献2019年5月20日 (一) 13:13的版本 展覽

于彭(1955年4月-2014年10月13日)台湾水墨书画家。于彭为当代水墨领域的代表人物,擅长以白描线条勾勒出情境式山水画,既古典又现代。总是一袭棉麻布裳,一双草鞋,手摇扇的潇洒装扮,被称为“今之古人”。于彭自小就对泥塑及传统皮影戏产生浓厚兴趣,对其日后画作构成极大的影响。由于不甘被传统学院派所囿限,故从未曾接受正统学院美术教育。于氏先后随陈亦耕、邓国清及李其茂等老师学画,1980年举办首次个展于台北,之后于国内外参加展览达二十多次。作品为东西方主要美术馆及画廊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馆。[1][2]

目录

从街头画家到国际级艺术家

1955年,于彭生于台湾台北士林外双溪,原名巫坤任,祖籍广东梅县,祖上属客家人,清代到了台湾,士林外双溪的农田有一大片都是祖上的财产,家里世代务农为生。后来这片地卖给了宋美龄兴建卫理女中,才搬去了现在的桂荫庐。于彭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备受父母宠爱,在他的记忆里,童年都是在溪涧戏水和抓鱼摸虾中度过的。于彭的高中美术老师陈亦耕是他的重要恩师,她毕业于师大美术系,是刘国松的同班同学,陈亦耕视于彭为奇才,并亲自指导。于彭曾说,作为一个从小在眷村旁长大,混迹于土台客的痞子环境里的孩子,最后连一个脏字都不会说,都是这个老师修理出来的结果。中坜高中毕业后,受美术老师陈亦耕鼓励报考大学美术系,不幸落榜之后立志成为职业画家。退伍之后,他开始在台北新公园(今之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摆摊帮游客画像。于彭街头画家的生涯,不仅锤炼了他敏锐且快速的观察能力,也练就了一身人物速写的看家本领。于彭写生的人都是运动的,这样的观察方式延续到后来的创作。据说有一段时间,无论他画与不画,模特都要住在家中的,他在人的运动中提炼形体的美感,这也是画面中仙女形象的来源。

1981年108天的中国壮游开启他对水墨的探索

1981年于彭先前往希腊,然后因缘际会的认识中国领事馆的职员,他取得了前往中国大陆签证,并展开长达百日的故国壮游之旅。中国的名川大山开启了他的艺术之眼。客家子弟的中原情怀、从小在台湾历史、美术课本的图片、外双溪故宫里的宋元山水名迹,如今一一的展现于他眼前;内心激动澎湃,可想而知。那时大陆刚对外开放,许多地方都没有正常的交通,旅途相当艰辛,期间他还考察了民间的木刻年画和地方戏。然而回到台湾后他被管制了六年,在这六年中都不得出境,他失眠也痛苦万分,大陆的山水和台湾的山水不同,所有在传统文化里积淀的东西太庞大了,需要慢慢消化。如何把眼里的山水化为胸中丘壑,这需要心胸,也需要境界。对他来说,在水墨画里有有所作为,一定要去思考和传统、和山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找源头,再进入山水之间,最后触及到的是真正的山水精神,而不是水墨精神。从那时起,于彭开始专心地研习水墨和书法,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但不因循传统,他选择在更日常、更自然、更真实的体验中面对山水和传统。于彭说,他的职业就是游山玩水。进入大自然和它们搅荡在一起,形成胸中丘壑。

重要作品系列:欲望山水

于彭中期的创作因为受好友郑在东之邀于1997年前往上海旅游定居三年,此段期间除了亲身体验了海上风华之外,足迹也遍及中国大陆,启发了他在水墨山水与人物作品的深度与多样面貌;“欲望山水/人物”系列,足为此阶段之代表性作品。于彭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他的作品存在许多怪谬荒诞的组合─裸露的男女老少与山水、古人今人与怪兽、古代庭园与现代楼房。这些虚构的想像,其实是许多是真实的延伸。虽然于彭的作品中常出现裸女,但克林姆特对情欲的耽溺并没有发生在他身上。2000年于彭极具雄心的巨幅长卷“欲望山水之海上风华”(长度为12公尺半),虽然标题会引人遐思,但是当手卷徐缓打开之后,观者会见到一位老态龙钟的裸身妇人重复出现在画卷中。尤其特殊的是,作者以类似两汉、魏晋的流动云纹来连结画面中的人物(包括老妇人、画家本身、仙童和其他人物)。裸身的老妇人的重复出现显然有其重要的意义─除了视觉上平衡的考虑之外,也同时隐喻了生、老、病、死的不同面貌。[3]


展览

【行者 ‧ 天上 ‧ 人间】于彭个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19/03/30~2019/06/30 [4]
【云根未断落凡来─再见于彭】于彭逝世周年 最后遗作首度公开,台北市紫藤庐,2015/11/07~2015/12/20 [5]
【横看成岭竖成峰】于彭个展,台中市月临画廊,2013/01/05~2013/02/03[6]
【遗民_移民_逸民】于彭个展,台北诚品画廊,2011/9/29~2011/10/10 [7]

引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