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1月30日 (二) 16:15 由 万事如意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蜀(拼音:shǔ)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蜀的古字形像有大眼睛蟲子,本義指蛾蝶類的幼蟲,這個意思後來寫作"蠋(zhú)"。蜀是古部族名,後作古國名。

中國的四川一帶,商周時為蜀國,秦時為蜀郡,三國時為蜀漢地,所以四川別稱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蜀

漢語拼音; shǔ

注音字母; ㄕㄨˇ

平水韻部; 入聲二沃

部首; 罒、蟲

筆畫數; 5+8,6+7

造字法; 象形字

結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蠋、উ�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8700

五筆; LQJU

倉頡碼; WLPLI

鄭碼; LKRI

四角碼; 60127

字級; 一級(2934)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蜀"字是一條有大眼睛(後來證實是擬態的眼斑)、蠕動如蠶的肉蟲子(圖1):上部是它眼睛突出的頭,下部是其盤曲的身子。這種蟲子是指所有蛾、蝶類的幼蟲,即野蠶。也就是說,"蜀"字的本義就是這種"野蠶"。

發展至周代(圖2-4),"蜀"字上部表示"蠶頭"的部分完全變成了一隻眼睛的樣子,下部原本蜷曲的身子也被拉直了。整個字形已很難表達出本義,於是人們又在其下加了一個代表蟲子的"蟲(huǐ)"。像蟲身一筆的上端或有飾筆,或無飾筆。另戰國文字還有一特殊寫法,如圖6,上部還是"目",下部是"蟲(huǐ)",省略了"蜀"原有的身體。秦代小篆階段的"蜀"字,脫胎於其金文字形:上面的眼睛變成了橫置的"目"字,下面代表"蟲"的部分也進一步線條化了。歷經漢代的隸變與楷化,"蜀"字逐漸筆畫化,失去了象形的意味。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虫部】市玉切(shǔ)

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說文解字注

葵中蠶也。

注: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為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淮南子》曰:蠶與蜀相類,而愛僧異也。桑中蠹卽蝤蠐。

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

注:謂勹。

象其身蜎蜎。

注:市玉切。三部。

《詩》曰:蜎蜎者蜀。

注:《豳風》文。今左旁又加蟲,非也。

廣韻

市玉切,入燭常 ‖蜀聲屋部(shǔ)

蜀,巴蜀。《說文》曰:"葵中蟲也。"《淮南子》雲:"蠶與蜀相類而愛憎異也。"亦作蠋。市玉切。十二。

康熙字典

【申集中】【蟲字部】蜀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7

《唐韻》市玉切。《集韻》殊玉切,並音屬。

《說文》:葵中蠶也。《淮南子·說林訓》:蠶與蜀狀相錆,而愛憎異也。《詩·豳風》:蜎蜎者蠋。本作蜀。詳蠋字注。

又獸名。《山海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其文如虎,名曰鹿蜀。佩其皮尾,宜子孫。

又《韻會》:雞大者謂之蜀雞。

又巴蜀,地名。秦置蜀郡,即益州地

又《爾雅·釋山》:獨者,蜀。疏:山之孤獨者名蜀。

又《字彙補》:祠器也。《管子·形勢篇》:抱蜀不言而廟堂旣修。

又同睽,見《歸藏易》。楊慎曰:蠲字從蜀為聲,音圭,則蜀固有圭音矣。

考證:"《爾雅·釋山》:'獨山,蜀。'"謹照原文獨山改獨者。[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