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乌哺鸡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琴紫研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4日 (五) 17:4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text-align:left" |<center>'''了解乌哺鸡竹'''<br><img src="http://www.jxlky.cn/__local/C/B…”)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乌哺鸡竹
图片来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网

乌哺鸡竹(学名:Phyllostachys vivax 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5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竿环隆起,稍高于箨环,箨鞘背面淡黄绿色带紫至淡褐黄色,无毛,箨舌弧形隆起,淡棕色至棕色,箨片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叶舌发达,叶片微下垂,带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枝呈穗状,佛焰苞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耳小,佛焰苞内有假小穗。小穗常含2小花,外稃被极稀疏的柔毛;内稃长几无毛,子房无毛,笋期4月中、下旬,4-5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常见栽培;河南也有少量引入栽培。 乌哺鸡竹是良好的笋用竹种;可编制篮筐,竿作农具柄材等。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散生,竿高5-15米,直径4-8厘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幼竿被白粉,无毛,老竿灰绿色至淡黄绿色,有显著的纵肋;节间长25-3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隆起,稍高于箨环,常在一侧突出以致其节多少有些不对称。

箨鞘背面淡黄绿色带紫至淡褐黄色,无毛,微被白粉,密被黑褐色斑块和斑点尤以鞘中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弧形隆起,两则明显下延,淡棕色至棕色边缘生细纤毛;箨片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外翻,背面绿色,复面褐紫色,边缘颜色较淡以至淡桔黄色

末级小枝具2或3叶;有叶耳及鞘口繸毛;叶舌发达,高达3毫米;叶片微下垂,较大,带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9-18厘米,宽1.2-2厘米。花枝呈穗状,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耳小,具放射状繸毛,缩小叶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达2.5厘米,每片佛焰苞内有1或2枚假小穗。小穗长3.5-4厘米,常含2或3朵小花,被疏柔毛;颖1片;外稃长2.7-3.2厘米,被极稀疏的柔毛;内稃长2.2-2.6厘米,几无毛,背部2脊明显;鳞被狭披针形,长约5毫米;花药长12毫米;子房无毛,柱头3。笋期4月中、下旬,花期4-5月。[1]

主要变种

黄纹竹(栽培型)该种与乌哺鸡竹的区别在于竹竿之纵沟为黄色。特产于中国河南永城(模式标本产地)。笋味美,为良好的笋用竹种;篾性较差,可编制篮筐,竿作农具柄材等用。

黄竿乌哺鸡竹(栽培型)该种与乌哺鸡竹的区别在于竿全部为硫黄色,并在竿的中、下部偶有几个节间具1或数条绿色纵条纹。特产于中国河南永城,浙江安吉竹种园已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安吉竹种园。该栽培型由于竹竿色泽鲜艳,除用作笋用林栽培外,作庭园观赏竹种亦甚佳。

繁殖方法

竹苗挖取:为保证存活,除毛竹外的其它散生竹必须以2、3株成丛挖取,并且母竹移植必须带有竹鞭,同时确保竹鞭包在泥球内,泥球直径达到竹秆直径的7倍。(小秆径竹子根盘土球外沿距最近竹秆中心距离需大于20厘米,毛竹根盘土球外沿距最近竹秆中心距离需大于25厘米,以不伤断其根系为准。)挖掘包装应⑴减少竹子叶面的蒸发量。⑵不能撕裂竹鞭,竹根断面平整。⑶打好双腰箍、双网络泥球。

起苗要点:⑴起苗前在竹冠时面上喷洒叶面水分蒸发抑制剂,以减少竹子叶面水分蒸发,保持植株水分代谢平衡,同时不影响母竹的呼吸和光合作用。⑵用锋利的小方揪把未曾切根的部位沿泥球切根,切口要平整。⑶削去泥球表面浮土,切断底部竹根,用编织袋和草绳把根盘泥球包扎好,防止土球散落。

装车运输:竹苗装车时一定要轻装轻放,从车箱后部装起,竹苗平放.根盘紧靠,层层叠放,竹竿与车箱板接触处衬垫稻草,确保泥球不松散。同时竹苗装满后,在竹苗枝叶上淋浇-次水,盖上蓬布,以保持水分和防止车辆运行中竹叶被风吹干,影响种植成活率和景观效果。为降低温度、保持水分,母竹要确保在下午挖掘,傍晚装车,夜间运输。

栽培技术

栽植:种植时,采用种植穴栽植的方法。按母竹泥球的大小,种植穴每边扩大15-20厘米,穴壁要垂直下切,穴底要平。竹苗种植要按密度控制要求,呈自然不规则状排放。竹苗种植前要适当进行去枝疏叶,修剪强度为1/3至1/2,以减少水分的蒸腾。

修剪:修剪时,要注意保持竹冠的自然、美观。母竹在剪开草绳和编织袋后,要轻放入种植穴,然后再在根盘间倒入竹园土,充分压实,同时需保证泥球略高于竹苗土壤种植层,待定植水浇后下沉正好平土壤种植层。定根水必须小水漫灌,浇透到水外溢为止,定植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必须浇一次回头水,以确保竹苗的成活。

养护:竹苗定植后,晴天每1-2天叶面喷雾状水1次(温度超过30℃时,保证每天早晚各喷雾状水1次,时间为上午7:30之前、下午5:30之后)。根部每3-4天浇透水1次,视土壤干燥程度而定,以保持土壤湿润、透气为准。

养护时必须时刻注意竹叶缘笋是否缺水,若发现竹叶卷起现象,需及时进行叶面喷水和浇水。假如能加以缓解,需仔细检查原因,如系母竹根盘松动所致,则要重新进行固定绑扎,同时进行土壤紧实。为利于保墒增湿,促进竹子健中康成长,还要经常进行中耕除草。

病虫防治

乌哺鸡竹危害较大的为竹丛枝病、竹叶锈病、竹煤污病、竹叶面条病、竹夜蛾类、竹象虫类、竹螟类、竹介壳虫类等病虫害。

主要防治办法为:

⑴出笋前防治:在出笋前2周左右的时间在虫害较为严重的竹林撒施呋喃丹,杀死下害虫,并在出笋前几天喷施有机磷类农药,杀死已经活动的害虫。

⑵笋期防治:从竹林开始出笋起,每隔数日喷施1次杀虫农药,新笋基部有选择在竹腔内注射内吸有机磷农药,以杀死笋内害虫。

⑶笋后清林防治新笋抽枝放叶长成新竹后,进行全面清林,清除虫、退笋和病、死竹,带走寄居其中的病害、虫害,以降低次年病虫害发病密度。

⑷成竹期防治:竹林叶面喷施有机磷内吸农药,以防治竹螟类、竹介壳虫类虫害。全株喷施百菌清、粉锈宁及其它专用防治竹丛枝病、竹煤锈病、竹煤污病、竹叶面条病等病害。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福建、河南、山东等地。河南也有少量引入栽培。1907年由浙江余杭塘栖引入美国栽培。 [3] 多生于平原村前屋后,适生于土壤深厚疏松地,抗寒性较强。

主要价值

笋味美,为良好的笋用竹种;篾性较差,可编制篮筐,竿作农具柄材等用。

参考来源

  1. 黄竿乌哺鸡竹燕雀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