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沙屯隧道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LPR讨论 | 贡献2021年8月17日 (二) 22:02的版本 (added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沙屯隧道群
过港贝化石层
图片来自苗栗文化观光旅游网

白沙屯隧道群兴建于台湾日治时期,位于台湾苗栗县后龙镇的3座单线铁路连续隧道,属于海线铁路龙港车站白沙屯车站区间,分别于日本大正9年(西元1920年)及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完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通车营运,并于民国62年(西元1973年)配合台湾铁路管理局改良行车效益另辟新路线后停用废弃。 民国98年(西元2009年)由苗栗县政府将隧道整建成自行车道,并于民国104年(西元2015年)公告列为苗栗县历史建筑,命名后龙过港隧道[1]

历史沿革

日本时代

大正8年(西元1919年)8月1日起,海线铁路开工,由南北两端的王田(今日之成功车站西侧)及中港(今日之竹南车站)向中间推进兴建,其中公司藔(今日之龙港车站)至白沙屯车站间行经苗栗县过港地区的路段,东为丘陵、西邻海岸沙丘,如果铁路沿海岸兴建,容易受冬季东北季风刮起的海沙侵袭,掩盖路基,有行车安全疑虑,于是将铁路定线于丘陵侧,并开挖隧道通过。

此处丘陵段原本只开凿1座100.4公尺的短隧道,后来又重新定线,决定挖掘3座隧道,分别命名为第一白沙屯隧道(全长295公尺)、第二白沙屯隧道(全长162公尺)、第三白沙屯隧道(全长56公尺),其中第三白沙屯隧道先于大正9年(西元1920年)完工,另2座山洞随后于隔年(大正10年,西元1921)竣工。在隧道施工期间,发现土壤满是贝壳化石,因此,日本政府将其命名为“过港贝化石层”,并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设立过港贝化石层石碑,明令不得滥垦滥伐。

大正11年(西元1922年)10月11日,白沙屯隧道群随著海线铁路全线通车而启用。

民国时期

  • 民国60年(西元1971年)8月14日,由于龙港车站至白沙屯车站间路线坡陡、弯急、隧道多、净空小、运转时间长等因素,为改善行车效能,台湾铁路管理局计画完成以基隆起点148.8km至149.6km间(即隧道前后路段)改线的路基工程,预定将铁路西迁,藉以缓和坡度、加大弯道半径。
  • 民国62年(西元1973年)12月,新线铺轨竣工,同时将白沙屯北号志站由原基隆起点151km附近往北延伸到新线(基隆起点149km附近)。自此,白沙屯隧道群停用废弃,钢轨枕木陆续拆除,之后渐渐成为当地农民休憩与仓储处所。
  • 民国104年(西元2015年)11月20日,苗栗县政府公告旧隧道群登录为历史建筑,取名“后龙过港隧道”。
  • 民国106年(西元2017年),苗栗县后龙镇公所向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争取经费,于旧隧道内增设LED灯光及音乐演出,目前3座旧隧道已成为苗栗县旅游景点之一。

建筑构造

白沙屯3座隧道(后龙过港隧道)为单线铁路隧道,洞口与内部下半部衬砌为混凝土]结构,上半部圆拱则使用红砖砌筑,各个隧道口的造型都不相同,以顺应此处不稳的地层。第一白沙屯隧道南口因怕海风夹带砂土造成行车困扰,由洞口下半部往外延伸约20公尺,像是伸出双臂一般。

隧道因地形因素,第一隧道由北而南为3.3‰上坡,第二及第三隧道为9.1‰下坡;第一及第二隧道内为半径402公尺弯道,因此行车效率不佳,且民国60年代隧道外侧(西侧)的海岸已衍生出海埔地,为增进行车效能,于是进行铁路西移的改线工程,因此旧隧道于民国62年(西元1973年)底停用废弃。

参考文献

  1. 后龙过港隧道改造 重现百年风华,自由时报,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