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庙街 (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Xfd讨论 | 贡献2021年9月30日 (四) 10:4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庙街 (香港)
原图链接庙街 (香港)

中文名: 庙街 (香港)

外文名:TempleStreet

所属地区: 中国

地理位置: 香港

庙街(TempleStreet)位于香港九龙油麻地,是香港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庙街以售卖平价货的夜市而闻名,被喻为香港的平民夜总会。每日的傍晚时份开始,庙街路边的摊档便会开始营业。那些摊档售卖的物品相当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装、手工艺品、茶具、玉器、古董。而在天后庙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睇相的摊档,更会有粤剧表演。除此之外,庙街也有很多售卖特色小食的摊档,例如海鲜、煲仔饭及各类面食等等,深受当地居民甚至外地游客的欢迎。。[1]


简介

清朝时,黑龙江入海口附近有一城市--庙街(这里已连同外兴安岭一起被迫割给俄国)。也叫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全称为阿穆尔河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俄语:Никола?евск-на-Аму?ре),属于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县,亦是尼古拉耶夫斯基县的行政中心。2002年的人口统计有28,492人。该市距离黑龙江注入黑龙江河口的地方约有80公里,距离哈巴罗夫斯克约有977公里,共青城火车站有582公里。中型海轮可达。为河运与近海运输的转运港。但因不通铁路,港区水浅,并有沙洲,冬、春季受冰封,地位日益下降。有修船、造船、鱼类加工厂等。


历史

汉代为费雅喀人居住之地。唐代为黑水都督府辖地,金代为胡里改路辖地,元代由设在附近奴尔干地方的东征元帅府镇守,明代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管辖,清代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中也明确规定庙街属中国。1850年,俄国海军军官涅韦尔斯科伊率兵潜入黑龙江口,在此升旗占地,建立军事哨所,并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将该哨所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根据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所签订的《北京条约》而割让与沙俄。不过,其实早在1850年8月13日,俄国人Gennady Nevelskoy 就在当地开设尼古拉耶夫斯基驿站,为沙俄至当地的居民提供邮政服务。其后,俄国在当地大幅殖民,并在当地兴建教堂、警察局、赌场、金库等各种基础建设。早在1856年成立滨海边疆州之时就被沙俄承认其城镇的地位,并改为现在的名称。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滨海边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滨海边疆州直到一分为二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别被海参崴及伯力所取代。1920年,尼古拉耶夫斯克曾遭到大面积的轰炸,邮电局及各种通讯设备都被完全摧毁。


永宁寺碑

原图链接永宁寺碑

在黑龙江入海口有一块中国明代碑刻。永乐十一年(1413)“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1433)“重修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永宁寺记”碑记述明太监亦失哈,于永乐九年赴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设都司衙门及两年后建永宁寺等事 ,内容可补《明史》之缺。碑高1.79米,正面刻汉文,背面额刻蒙古文,下刻蒙古文和女真文,内容均为正面汉文缩写。两侧上下还分书汉、藏、蒙古、女真文六字真言。“重建永宁寺记”碑用汉文记述亦失哈再赴该地重修永宁寺事。碑高2.06米。二碑是明初继前代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的重要物证。1858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后,侵占碑所在地。1904年,二碑被移至海参崴博物馆,后不知下落。这是庙街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


中国海军黑龙江口宣誓主权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苏维埃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苏维埃政府,决定将沙俄侵占的黑龙江航权归还中国。


为了能够控制黑龙江,北京政府海军部决定建立吉黑江防舰队。由于舰艇不足,海军部决定调拨第二舰队的“江亨”、“利捷”、“利绥”3艘炮舰和“利川”武装拖船组成北上舰队前往支援。在这4艘军舰中,最大的是“江亨”舰,排水量550吨,舰长是陈世英。他是福建人,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


从第二舰队驻地上海到达吉黑江防舰队驻地哈尔滨,这是一次艰难的远航。为了增加北上舰只的抗风浪性,第二舰队对各舰进行了改装,并专门派运输舰“靖安”舰拖带护送。1919年7月21日,北上舰队在“靖安”舰长甘联趝的带领下从吴淞港出发,向北方前进。


北上舰队渡过黄海、日本海,穿过鞑靼海峡,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航行,终于在9月上旬到达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进入黑龙江。此时,“靖安”舰已完成了拖带任务,南下返沪,北上舰队的指挥任务交给了陈世英。


庙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是进入黑龙江的必经之路,当时有华侨2000多人。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进行武装干涉,近千名陆军进驻庙街,另外还有4艘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除了日本军队,庙街还驻扎着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队,当地形势极为复杂。


陈世英率舰到达庙街后,受到了当地华侨的欢迎和慰问。他们告诉陈世英,黑龙江再有10天即将封冻,若往哈尔滨应尽快起程,否则就有被困的危险。陈世英接受了华侨的劝告,于当天起锚沿江西上。但舰队起航不久就遭到了日军炮火的拦阻,4舰被迫退回庙街。不久,黑龙江封冻,陈士世英不得不率舰在庙街过冬。


苏维埃红军用中国舰炮轰破日本领事馆


10月下旬,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红军向帝国主义干涉军发起反击。一支红军游击队向庙街地区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队发起进攻,庙街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一天,一个白俄军官匆匆忙忙来到陈世英的住处,一进门就说:"我军遭到了红军的袭击,贵军在我军地盘之内,应派4艘军舰协助我军截击红军。“此人口气十分强硬。陈世英打量着这个满脸凶气的白俄头目,心中感到不快。他未加思索地告诉他:”我等乃是客军,舰中皆系水手,未谙陆战。"一句话就把对方打发了。白俄军官只得悻悻而去。


几天后,红军游击队进占庙街,白俄军队终因难抵红军攻势,向东溃逃。此时,日军已经占据了日本领事馆,打算利用地形守住防线。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城里一切秩序井然。这支游击队的正副司令员听说中国舰队驻在庙街,便亲自登门拜访。司令是一位中年独臂汉子,他的一只左臂在战斗中失去了;副司令是一位20岁出头的姑娘,带有稚气的脸上透着一股刚毅。陈世英在这两位游击队司令员的身上看到了苏维埃红军为民族独立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心中不由升起敬佩之情。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气氛十分融洽,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转眼就到了11月。一天,驻守在领事馆的日军突然向红军游击队驻地发起进攻,红军奋力反击,将日军打回到领事馆内。在这场激战中,独臂司令壮烈牺牲。由于日本领事馆防御坚固,红军游击队没有重型火器,久攻不下。在这时,他们想到了中国海军。


红军游击队派了一名代表前来拜会陈世英,想借两尊舰炮,以便攻破日军占领的领事馆。陈世英当即召开4舰舰长会议,商议借炮事宜。各舰长都认为,红军游击队自入庙街以来,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与中国海军关系融洽;而驻扎在庙街的日军,经常残害当地的侨民,对中国海军蛮横无理,发炮阻挠中国海军西上,迫使中国海军不得不在庙街过冬,因此,大家一致同意满足红军游击队的要求。陈世英采纳各舰长的意见,将“江亨”舰边炮一尊,“利川”舰格林炮一尊,炮弹21发借给游击队。果然,红军有了大炮后,不久便将领事馆攻破,并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


1920年3月,江冰开始融化,红军游击队决定撤出庙街。临行前,他们将所借舰炮全部归还中国海军,并告诫陈世英,日本在开冻时定来报复,劝中国海军4舰开到其他港口暂时躲避一下。陈世英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舰上人员将“江亨”舰和“利川”舰进行了改造,对两艘舰上的大炮进行重新安排,并改编弹药库存表册,以备查对。


“庙街事件”演化成中日两国的争端


温暖的春风吹到了北方,被围困在庙街整整一个冬天的北上舰队的官兵都满怀希望地为开航做着准备。


当江冰渐渐融化后,江面上出现了日本军舰的影子。正如红军游击队所预料的,这是日本调来报复的援兵,共有军舰20余艘。与此同时,白俄的浅水炮舰也从上游顺流而下,它们一起向中国舰艇开炮示威。


没过多久,日本方面派了数名海军军官来到“江亨”舰上,一方面是来谴责中国海军借舰炮给苏维埃红军游击队,协助他们打日本;一方面是来为此事搜集证据。但最终他们是一无所获。日军扬言再等一个星期若找不到证据,就将中国海军的4舰全部击沉,不留一个中国人。此话一出,日本就派人将4舰监视起来。


面对眼前日益严峻的形势,陈世英进行了认真地思索。他预感到,正在返航途中的北上舰队可能已经受到了日本和白俄军舰的联合攻击。为应付不测,他一面命令各舰将舰底水门准备好,一旦日军开炮则打开水门,使舰沉没;一面告诫各舰官兵要抱九死不悔的信念,全力对敌。“庙街事件”就这样演变成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


陈世英改名陈季良


数日后,日本政府就“庙街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气急败坏的日本政府提出了4条无理要求:(一)由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道歉;(二)由驻庙街的中国海军向日本总司令道歉;(三)严加惩处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中国人;(四)向死亡的日本海军的家属支付一定数额的抚恤金。软弱无能的北京政府,竟屈从了日本的要挟,全部答应了这些条件,给予“江亨”舰长陈世英撤职处分。“庙街事件”的交涉到此得以平息。1920年秋天,陈世英率4舰到达了哈尔滨。


由于陈世英率舰远航北上,历尽困苦,不畏艰难,功绩卓着,在“庙街事件”中又表现出了凛然的气节,受到海军同仁的同情和钦佩。最后,海军部没有执行北京政府的决定,而是让陈世英改名“陈季良”,继续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另外,还授予他“文虎”勋章,以示肯定。


1923年1月,陈季良晋升为海军上校;1924年5月,晋升为海军少将。次年2月,陈季良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1938年9月,陈季良率舰与侵华日军在江阴作战,在战斗中受伤。1945年5月去世,被追赠为上将。


参考来源

  1. 庙街夜市 携程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