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廟街 (香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9月30日 (四) 10:48 由 Xf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廟街 (香港)
原圖鏈接廟街 (香港)

中文名: 廟街 (香港)

外文名:TempleStreet

所屬地區: 中國

地理位置: 香港

廟街(TempleStreet)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是香港一條富有特色的街道。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每日的傍晚時份開始,廟街路邊的攤檔便會開始營業。那些攤檔售賣的物品相當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裝、手工藝品、茶具、玉器、古董。而在天后廟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睇相的攤檔,更會有粵劇表演。除此之外,廟街也有很多售賣特色小食的攤檔,例如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麵食等等,深受當地居民甚至外地遊客的歡迎。。[1]


簡介

清朝時,黑龍江入海口附近有一城市--廟街(這裡已連同外興安嶺一起被迫割給俄國)。也叫廟屯,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全稱為阿穆爾河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俄語:Никола?евск-на-Аму?ре),屬於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尼古拉耶夫斯基縣,亦是尼古拉耶夫斯基縣的行政中心。2002年的人口統計有28,492人。該市距離黑龍江注入黑龍江河口的地方約有80公里,距離哈巴羅夫斯克約有977公里,共青城火車站有582公里。中型海輪可達。為河運與近海運輸的轉運港。但因不通鐵路,港區水淺,並有沙洲,冬、春季受冰封,地位日益下降。有修船、造船、魚類加工廠等。


歷史

漢代為費雅喀人居住之地。唐代為黑水都督府轄地,金代為胡里改路轄地,元代由設在附近奴爾干地方的東征元帥府鎮守,明代屬奴爾干都指揮使司管轄,清代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1689年清朝與沙俄簽定的尼布楚條約中也明確規定廟街屬中國。1850年,俄國海軍軍官涅韋爾斯科伊率兵潛入黑龍江口,在此升旗占地,建立軍事哨所,並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將該哨所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根據1858年所簽訂的《璦琿條約》及1860年所簽訂的《北京條約》而割讓與沙俄。不過,其實早在1850年8月13日,俄國人Gennady Nevelskoy 就在當地開設尼古拉耶夫斯基驛站,為沙俄至當地的居民提供郵政服務。其後,俄國在當地大幅殖民,並在當地興建教堂、警察局、賭場、金庫等各種基礎建設。早在1856年成立濱海邊疆州之時就被沙俄承認其城鎮的地位,並改為現在的名稱。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濱海邊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濱海邊疆州直到一分為二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別被海參崴及伯力所取代。1920年,尼古拉耶夫斯克曾遭到大面積的轟炸,郵電局及各種通訊設備都被完全摧毀。


永寧寺碑

原圖鏈接永寧寺碑

在黑龍江入海口有一塊中國明代碑刻。永樂十一年(1413)「永寧寺記」和宣德八年(1433)「重修永寧寺記」二碑的簡稱。「永寧寺記」碑記述明太監亦失哈,於永樂九年赴奴兒干(今黑龍江下游特林地方)設都司衙門及兩年後建永寧寺等事 ,內容可補《明史》之缺。碑高1.79米,正面刻漢文,背面額刻蒙古文,下刻蒙古文和女真文,內容均為正面漢文縮寫。兩側上下還分書漢、藏、蒙古、女真文六字真言。「重建永寧寺記」碑用漢文記述亦失哈再赴該地重修永寧寺事。碑高2.06米。二碑是明初繼前代管轄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庫頁島的重要物證。1858年沙俄與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後,侵占碑所在地。1904年,二碑被移至海參崴博物館,後不知下落。這是廟街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有力證據。


中國海軍黑龍江口宣誓主權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蘇維埃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擺脫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蘇維埃政府,決定將沙俄侵占的黑龍江航權歸還中國。


為了能夠控制黑龍江,北京政府海軍部決定建立吉黑江防艦隊。由於艦艇不足,海軍部決定調撥第二艦隊的「江亨」、「利捷」、「利綏」3艘炮艦和「利川」武裝拖船組成北上艦隊前往支援。在這4艘軍艦中,最大的是「江亨」艦,排水量550噸,艦長是陳世英。他是福建人,畢業於江南水師學堂。


從第二艦隊駐地上海到達吉黑江防艦隊駐地哈爾濱,這是一次艱難的遠航。為了增加北上艦隻的抗風浪性,第二艦隊對各艦進行了改裝,並專門派運輸艦「靖安」艦拖帶護送。1919年7月21日,北上艦隊在「靖安」艦長甘聯趝的帶領下從吳淞港出發,向北方前進。


北上艦隊渡過黃海、日本海,穿過韃靼海峽,經過近兩個月的艱難航行,終於在9月上旬到達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進入黑龍江。此時,「靖安」艦已完成了拖帶任務,南下返滬,北上艦隊的指揮任務交給了陳世英。


廟街位於黑龍江入海口附近,是進入黑龍江的必經之路,當時有華僑2000多人。俄國十月革命後,日本進行武裝干涉,近千名陸軍進駐廟街,另外還有4艘驅逐艦和一艘巡洋艦。除了日本軍隊,廟街還駐紮着日軍支持下的白俄軍隊,當地形勢極為複雜。


陳世英率艦到達廟街後,受到了當地華僑的歡迎和慰問。他們告訴陳世英,黑龍江再有10天即將封凍,若往哈爾濱應儘快起程,否則就有被困的危險。陳世英接受了華僑的勸告,於當天起錨沿江西上。但艦隊起航不久就遭到了日軍炮火的攔阻,4艦被迫退回廟街。不久,黑龍江封凍,陳士世英不得不率艦在廟街過冬。


蘇維埃紅軍用中國艦炮轟破日本領事館


10月下旬,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的紅軍向帝國主義干涉軍發起反擊。一支紅軍游擊隊向廟街地區日軍支持下的白俄軍隊發起進攻,廟街的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一天,一個白俄軍官匆匆忙忙來到陳世英的住處,一進門就說:"我軍遭到了紅軍的襲擊,貴軍在我軍地盤之內,應派4艘軍艦協助我軍截擊紅軍。「此人口氣十分強硬。陳世英打量着這個滿臉凶氣的白俄頭目,心中感到不快。他未加思索地告訴他:」我等乃是客軍,艦中皆系水手,未諳陸戰。"一句話就把對方打發了。白俄軍官只得悻悻而去。


幾天後,紅軍游擊隊進占廟街,白俄軍隊終因難抵紅軍攻勢,向東潰逃。此時,日軍已經占據了日本領事館,打算利用地形守住防線。


由於紅軍紀律嚴明,城裡一切秩序井然。這支游擊隊的正副司令員聽說中國艦隊駐在廟街,便親自登門拜訪。司令是一位中年獨臂漢子,他的一隻左臂在戰鬥中失去了;副司令是一位20歲出頭的姑娘,帶有稚氣的臉上透着一股剛毅。陳世英在這兩位游擊隊司令員的身上看到了蘇維埃紅軍為民族獨立而不怕犧牲的精神,心中不由升起敬佩之情。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氣氛十分融洽,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轉眼就到了11月。一天,駐守在領事館的日軍突然向紅軍游擊隊駐地發起進攻,紅軍奮力反擊,將日軍打回到領事館內。在這場激戰中,獨臂司令壯烈犧牲。由於日本領事館防禦堅固,紅軍游擊隊沒有重型火器,久攻不下。在這時,他們想到了中國海軍。


紅軍游擊隊派了一名代表前來拜會陳世英,想借兩尊艦炮,以便攻破日軍占領的領事館。陳世英當即召開4艦艦長會議,商議借炮事宜。各艦長都認為,紅軍游擊隊自入廟街以來,紀律嚴明,不擾百姓,與中國海軍關係融洽;而駐紮在廟街的日軍,經常殘害當地的僑民,對中國海軍蠻橫無理,發炮阻撓中國海軍西上,迫使中國海軍不得不在廟街過冬,因此,大家一致同意滿足紅軍游擊隊的要求。陳世英採納各艦長的意見,將「江亨」艦邊炮一尊,「利川」艦格林炮一尊,炮彈21發借給游擊隊。果然,紅軍有了大炮後,不久便將領事館攻破,並擊斃日軍數十人,俘獲130餘人。


1920年3月,江冰開始融化,紅軍游擊隊決定撤出廟街。臨行前,他們將所借艦炮全部歸還中國海軍,並告誡陳世英,日本在開凍時定來報復,勸中國海軍4艦開到其他港口暫時躲避一下。陳世英得知這一情況後,命令艦上人員將「江亨」艦和「利川」艦進行了改造,對兩艘艦上的大炮進行重新安排,並改編彈藥庫存表冊,以備查對。


「廟街事件」演化成中日兩國的爭端


溫暖的春風吹到了北方,被圍困在廟街整整一個冬天的北上艦隊的官兵都滿懷希望地為開航做着準備。


當江冰漸漸融化後,江面上出現了日本軍艦的影子。正如紅軍游擊隊所預料的,這是日本調來報復的援兵,共有軍艦20餘艘。與此同時,白俄的淺水炮艦也從上游順流而下,它們一起向中國艦艇開炮示威。


沒過多久,日本方面派了數名海軍軍官來到「江亨」艦上,一方面是來譴責中國海軍借艦炮給蘇維埃紅軍游擊隊,協助他們打日本;一方面是來為此事搜集證據。但最終他們是一無所獲。日軍揚言再等一個星期若找不到證據,就將中國海軍的4艦全部擊沉,不留一個中國人。此話一出,日本就派人將4艦監視起來。


面對眼前日益嚴峻的形勢,陳世英進行了認真地思索。他預感到,正在返航途中的北上艦隊可能已經受到了日本和白俄軍艦的聯合攻擊。為應付不測,他一面命令各艦將艦底水門準備好,一旦日軍開炮則打開水門,使艦沉沒;一面告誡各艦官兵要抱九死不悔的信念,全力對敵。「廟街事件」就這樣演變成了中日兩國之間的爭端。


陳世英改名陳季良


數日後,日本政府就「廟街事件」向中國政府提出交涉。氣急敗壞的日本政府提出了4條無理要求:(一)由駐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道歉;(二)由駐廟街的中國海軍向日本總司令道歉;(三)嚴加懲處對此事負有責任的中國人;(四)向死亡的日本海軍的家屬支付一定數額的撫恤金。軟弱無能的北京政府,竟屈從了日本的要挾,全部答應了這些條件,給予「江亨」艦長陳世英撤職處分。「廟街事件」的交涉到此得以平息。1920年秋天,陳世英率4艦到達了哈爾濱。


由於陳世英率艦遠航北上,歷盡困苦,不畏艱難,功績卓着,在「廟街事件」中又表現出了凜然的氣節,受到海軍同仁的同情和欽佩。最後,海軍部沒有執行北京政府的決定,而是讓陳世英改名「陳季良」,繼續在軍中擔任重要職務。另外,還授予他「文虎」勳章,以示肯定。


1923年1月,陳季良晉升為海軍上校;1924年5月,晉升為海軍少將。次年2月,陳季良升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兼閩廈海軍警備司令。1938年9月,陳季良率艦與侵華日軍在江陰作戰,在戰鬥中受傷。1945年5月去世,被追贈為上將。


參考來源

  1. 廟街夜市 攜程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