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杜聿明

Keystone讨论 | 贡献2019年2月7日 (四) 19:39的版本
杜聿明
原圖鏈接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号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軍覆沒,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共特赦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楊振寧是他的女婿。

目录

生平

早年经历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杜家湾,父亲叫杜良奎,是一个举人,曾任大学、中学教师;母亲叫高兰庭,家中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杜氏家族在当地拥有四百余亩地,由杜良奎的哥哥杜良辅经营。

少年时期,杜聿明先后在成家岔小学(校长李鼎铭)、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兄)就读。

1923年,杜聿明自榆林中学毕业,到北京考大学,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习期间,通过堂兄杜聿鑫(杜良辅之子)的介绍,认识了关麟征张耀明阎揆要马志超马励武马思恭杨耀雷云孚等陕西籍在京青年。1924年,《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广州国民政府所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杜聿明等人看到后,决定放弃大学考试,南下参加革命。

杜聿明原本的愿望是上北京大学,可他最后却选择了黄埔军校。这是因为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看到了国家的现状,黄埔军校的招生信息又动摇了他,最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考黄埔军校,從此杜聿明开始了他的军事之路。杜聿明一生参加过很多次有名的战役,例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论是哪场战役他都是全力以赴,在战争期间为了祖国的安危四处奔波,不辞辛劳的往返于各地,他不计较个人名利,愿意为国家付出所有时间和精力。

杜聿明还曾经被敌人所俘虏过,但幸运的是,就是在被俘的这段时间,他自身所患的一系列疾病被治愈了。解放战争中,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击之下,杜聿明的军队惨败,最终他也抑郁成疾,离开了东北。在1981年5月杜聿明因为肾衰竭去世了,临终前他心中仍然记挂着祖国尚未统一的大业,嘱咐他的子女继续为国家做贡献。[1]

抗日昆仑关大捷

1939年12月18日,杜聿明接到了上级传达的命令:先攻破昆仑关以及八塘附近的敌人,再攻打南宁。当天杜聿明召开会议,介绍了当时的作战情况与作战对手。他们的对手是有“钢军”之称的中村正雄率领的第5师团第12旅团。杜聿明指出昆仑关是一处重要的关口,一直以来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最终国民党军派出四个集团军的兵力对抗日军。

杜聿明指出日军此次作战因为没有后续援兵,兵力有限,杜聿明做了详细的作战部署,他指挥军队主动出击。12月17日,杜聿明来到了作战前线。敌人的炮弹在指挥所附近频频爆炸,但杜聿明镇定自若,专心指挥作战。12月18日,国名党军的正面主攻部队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对昆仑关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双方战斗到白热化时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到了夜晚,配合进攻的其他部队加入到了战斗之中,经过彻夜的战斗,最终占领了昆仑关,杜聿明获昆仑关大捷。

虽然杜聿明获昆仑关大捷,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民党军有11000人负伤,有5500人战死沙场。[1]

參考資料

  1. 1.0 1.1 杜聿明简介内容. 历史趣闻. 2016-12-31 [2019-02-0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