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秋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日 (六) 12:03 由 Harmon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秋元,肇庆粤剧团优秀的青年演员,他的家乡是全省有名的粤剧之乡湛江。他的祖父是乡村粤剧团的老演员,父亲是湛江市郊区粤剧团的乐师。李秋元自幼顽皮,湛江郊区粤剧团的叔叔、阿姨们练功、排练,他常常到场观看、模仿。粤剧团下乡演出,李秋元吵着要父亲带他去看戏,困了就睡在剧团的乐器盒上。
 1990年,湛江市小孔雀艺术团招收小学员,当时有1000多人报考。年仅12岁的小秋元在考试时一点都不怯场,上场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监考老师发现他的嗓子、乐感、身体条件都不错,是块唱戏的料,于是收下了他。
 也许是遗传基因的作用,李秋元对戏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湛江市小孔雀艺术团的训练十分严格,小学员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他们每天清晨6点钟就要准时起床练基本功、吊嗓子,一天下来全身像散了架,有时累得吃饭时双手拿不住筷子。当时艺术团的30名小学员不少人因为怕苦而半途而废。李秋元时刻牢记祖父和父亲的家训:不吃苦中苦,不能成名角。每天晚上,当小伙伴们进入梦乡时,他还在已经熄灯的排练场练习空翻、身段等基本功。
 有一次,李秋元在练功时不慎扭伤右脚,脚肿得穿不进鞋。他怕影响排练,第二天偷偷穿上父亲的那双大鞋走上训练场,由于练功时痛得满头大汗,被老师看出破绽,将他赶下排练场。
 1994年10月,湛江市小孔雀艺术团的小学员们结业了,当时全省许多粤剧团前来招演员。小学员们与他们的老师、艺术团团长孔雀屏朝夕相处4年,谁都不愿意离开亲爱的老师。孔雀屏也舍不得这些《孩子》网络版,于是成立了湛江市小孔雀粤剧团。李秋元和小演员门不仅活跃在湛江市城乡的舞台,还远赴港澳、台湾演出。1995年,李秋元主演的《徐策跑城》获得湛江市首届粤剧大赛银奖。
 小荷才露尖尖角李秋元在随后几年的戏曲实践中花费心血,很快就脱颖而出。1998年,佛山市粤剧团排练《再世红梅记》、《花红恩仇恋》准备到新加坡演出,缺少一名唱老生的演员,挑中了早已名声在外的李秋元。他加盟佛山粤剧团后,每天在排练之余,一遍又一遍仔细阅读剧本,理解这两部戏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情节矛盾,终于在新加坡演出时赢得满堂彩。新加坡的老戏迷得知戏中的老生只有20岁,无不惊讶地说:“李秋元这么年轻,居然将戏中的老生人物塑造得如此生动传神,真是太了不起啦……”李秋元从新加坡归来后,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里,而是虚心向戏曲界的老前辈请教。他发现自己的文化修养、戏曲理论等基本功还不够火候,于是来到广西北海,拜戏曲名师张世杰为师。

  1999年4月,肇慶粵劇團創作排練《龍母傳奇》,缺少一個演小龍的小武生。肇慶市文化局和肇慶粵劇團的領導專程找到李秋元,想調他到肇慶粵劇團。當時,廣東省粵劇院也想調李秋元。如果論條件和待遇,肇慶粵劇團肯定比不上省粵劇院。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秋元選擇了肇慶粵劇團。理由很簡單,廣東省粵劇院人才濟濟,他上場演戲的機會不會太多。而肇慶粵劇團青年演員較少,李秋元能唱主角,提高他的演藝。   事實證明李秋元當初的選擇沒錯,他很快就成為肇慶粵劇團青年演員中的拔尖人才,曾在《龍母傳奇》、《山鄉風雲》等20多個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給肇慶、港澳、新加坡和美國的戲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戲曲大賽折「紅梅」李秋元是個勤于思考的青年演員,曾嘗試改革傳統戲曲,並取得成功。他在排練《挑滑車》、《花園東牆記》時,覺得劇中有的念白、唱腔、鑼鼓點不符合人物的感情和動作,於是根據劇情和粵劇的特點,吸取京劇表演之長,重新創作了這兩部戲的劇本。李秋元改革傳統戲曲的舉動是一招險棋:如果改革成功,能給古老的戲曲藝術增添活力;如果改革失敗,將落下「不知天高地厚」的笑柄。當時,李秋元的好朋友勸他:「這些戲都唱了幾百年啦,也沒人改革過,你又何必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呢……」李秋元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徵得團領導和導演的同意,使改革後的這兩部戲出台試演,頓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觀眾的喜愛。   2002年,經李秋元革新的粵劇折子戲《碰碑》榮獲廣東省第三屆粵劇大獎賽金獎,去年9月,廣東省劇協推薦李秋元主演的《碰碑》參加首屆中國戲曲紅梅獎。

 李秋元在《碰碑》中饰演杨继业一角。他在紧张的排练之余,翻阅了大量有关杨家将的书籍,欣赏了其它剧种表演的《碰碑》的录像。李秋元取长补短,融合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完美地塑造了杨继业的舞台形象,在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上夺得红梅大奖,成为广东省唯一的获奖男选手。2008年排演《钟馗》成为判官的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