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贝子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Sisley讨论 | 贡献2020年8月24日 (一) 18:10的版本 (added Category:227 寺院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1]

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 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

贝子庙是藏传佛教圣地。它的规模,历来被称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第一大寺,是锡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享有“北国名刹”声誉。贝子庙周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圣洁的锡林河水在贝子庙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如今它的两侧是繁华市区。相传,当年选择的庙址为一块吉祥宝地。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当时,庙里的上层喇麻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后来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开始逐渐衰败。

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即以此庙一世称号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葛根庙”“贝子庙”的异称。俗称“班第达·葛根索木”,简称“贝子庙”,市民又俗称“大庙”。

历史沿革

清朝

清雍正年间,有一名叫巴拉吉尔隆德布的活佛从遥远的青海历经干辛万苦,一路诵经布道来到锡林河畔,深受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和赏识。为了表示对活佛的谢意。于1741年巴拉吉尔王爷给活佛建造了一座小庙。随之贝子庙听教、出家人的增多,小庙里拥挤不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庙宇,砖瓦石佛像经卷,均是驼运、勒勒车拉从张家口、多伦运来,有的从西藏等地运来。

始建朝克沁殿,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1786年,乾隆帝赐封巴拉吉尔隆德布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龙·斑智达”为称号,意为“聪明传教师”,并赐给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字匾额颁发了度牒。“章龙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为“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又大规模扩充,具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至1500多人(1840年—1930年)。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经掌又大规模扩充。 具有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薯密切的联系。贝子庙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贝子庙历经苍桑,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几天之内庙顶被砸、塑像捣毁、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付之一炬。

民国时期

贝子庙鼎盛时期,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时曾达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达到1200名。平时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但到1945年8月,全庙喇嘛不足500名,后来时增时减,1957年时,总数也达到过800名。

贝子庙喇嘛清规戒律很严。如诵经不分心,学道要潜心,削发守戒,衣冠端正,生活俭朴等。还有不取妻,离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盗,不杀生,不妄语,杜淫荡等。对不法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谢罪、面壁思过,甚至驱逐庙门等惩罚。旗民俗人来庙叩头拜佛时也有不出大声、不吸芋、严禁妇女在寺内留宿等注意事项。但平时与家族、朋友之间往来通信是自由的。

贝子庙大小法会不胜枚举。但可分年读经会、月读经会、日读经会及早晚读经会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腊月除夕,几乎不间断地进行。此外,还有全庙性的纪念宗喀巴诞生日、本庙历世活佛降生日、圆寂日读经会等。而日期最长的则是却日经会,一年里通常进行160多天。各经会均定期召开,从二里以外即能听见众僧的读经声和伴奏的鼓乐声。此时又是朝拜者的集会时期,叩头者、上供者、布施者,背着经卷环绕经堂者川流不息,虔诚拜佛。 学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却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语)、满巴(医药)、丁克尔(时轮、数学、养济、占卜、美学、语言)五个学部,依附于大经堂。

平时每座经堂里均有几十到百名学徒、班迪钻研各种学识,并有修业期。毕业时成绩最优秀者即可授予国师、道仁巴、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学位称号。但这类称号的获胜者在本庙史上并不多见。另外,贝子庙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经卷。但平时交谈、账册账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尤其葛根身边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庙曾出现过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喇嘛,还有画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庙满巴学部是蒙医知识的传授之地,今市蒙医院前身即是本庙满巴经堂。

20世经以来,贝子庙地区逐渐向集镇发展。各类集会经常不断。各地客商也陆续到贝子庙附近设点经商,于是形成了“东商”、“西商”、“南商”。从此贝子庙地区变为锡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贸活动集散点,基本满足了牧民、喇嘛们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后,日军入侵东阿纳旗,将贝子庙地区变成扩大侵略的大本营。

1945年8月8日上午,苏军战机将日寇在贝子庙附近的驻地轰炸成灰,黑烟冲天,整整燃烧两天两夜。日寇投降后,乌兰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后带领一批共产党员和各旗人民来贝子庙放手发动草原人民,坚持武装门争,积极开展民族自治运动。1946年起,贝子庙地区成了中共锡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庙的年轻喇嘛不少自愿参加人民解放军行列,还有的在基层当干部或从事领导工作。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了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断增加,数十年后最终形成了锡林浩市。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后,贝子庙宗教活动仍然正常,国内外客人来庙参观者逐年增多。盟市领导曾多次采取措施,保护了该庙的主体建筑。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庙遭到惨重的破坏,宗教活动完全停止。据调查报告,其全部损失折合当时人民币八千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庙和重点建筑被保护起来。市里拨款整修了个别庙堂,并解决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难问题。逐步修复了珠都巴殿、却日殿等,还将进一步修缮朝克沁殿。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特点

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

整体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私庙、庙仓、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 其中,西红墙内(亦称西庙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执事喇嘛庙房。中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大雄殿、行政教务殿)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及安放本庙历代活佛舍利塔的灵堂。

东红墙内(亦称东庙),以却日殿(大涌经堂、显教部、亦称“福源寺”)为主,包括厢房、沙木庆、贡青、容肯、却日后宫、大庙仓、查度服库房及执事喇嘛住处。再往东为珠都巴、满巴、丁克尔、甘珠尔四座。西边四座大殿内有山门,其余的为小门或侧门。其中大经堂山门高大,它的前方为整个大庙的广场(今市集贸市场),这里有讲经台,凡属全庙性集会均在这里举行。

贝子庙历经七世活佛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活佛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喇嘛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在贝子庙建成后的百余年间,该庙成为远近牧民朝拜的主要场所,香火极盛。寺内存有大量反映蒙古民族历史和生活的壁画,是研究蒙古族史和民族艺术的宝贵史料。并且有着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还有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贝子庙的西庙亦称活佛仓,是一座规模宏丽壮阔的四合式院落。为全庙建筑的精华。东庙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仓、色木春、新拉卜楞、却日后宫、古力道布图、旺岱哈斯尔。每座建筑都庄严雄伟彩绘细腻,内外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庙活佛的高级住处或接待尊贵宾客处,如同皇宫般富丽堂皇

全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其中处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罗本喇嘛庙东处有座白塔(亦称内白塔),据该庙喇嘛忆述是为了纪念一位有功的经师而建,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其余四座白塔分别设在全庙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观以内的区域为本庙管辖区。 贝子庙喇嘛教系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又称黄教、喇嘛教或黄帽派教,从元朝起由藏、青传入此地。清廷为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个管辖区。内蒙古等地的黄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统辖。

典藏文物

贝子庙的佛事用品经卷等一应俱全,因而以“广富寺”闻名。据记载,各殿经堂内供奉的佛像,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形状各样。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该庙各学部有丰富的经卷。其贵重经卷为《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二套。还有《宗喀巴全集》、《佛学要义》、《经咒》等,也有藏译蒙文经卷,共四千余卷。法器乐器应有尽有。

传说

对于贝子庙的选址还有很多传说,如成吉思汗削山成敖包,或是由河水冲天而流等等,这些传说体现了寺庙选址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座山面水。贝子庙的背面就是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与地;三是指三时,即过去、现在、将来。由此,发现贝子庙的选址采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选址方式,同时也在庙结内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载体——敖包。

相传,乾隆七年(1742年),一位34岁的西藏传教喇嘛叫班觉伦布,在草原上展转传教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贝子旗的牧民太及家。女主人正要给蒙古包内供奉的佛上香,忽见喇嘛登门,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鲜牛奶,一手举着刚点燃的佛香,急忙走出蒙古包门去迎接来客。班觉伦布喇嘛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便决意在此地住下来。他取得贝子(管辖3个旗的王爷)班觉多吉的资助和支持后,便在额尔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小庙,开始传播喇嘛教。渐渐地,他得到了人们的尊敬,被当地牧民称为班第。[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