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付小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8日 (三) 11:48 由 LJ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创伤修复…”)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工程院院士,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現任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一流大學客座教授。國家973"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負責人,全軍"十二五"戰創傷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1995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5

本詞條 無參考資料, 歡迎各位 編輯詞條,額外獲取5個金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付小兵

國籍

中国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資陽市


出生日期 1960年8月

職業 院士 博士生導師 醫生 研究員

畢業院校 第三軍醫大學、西班牙馬德里大學

主要成就 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求是"傑出青年獎 全國百名優秀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 中國工程院"光華"青年獎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收起

目錄 1個人簡介 2任職情況 3主要貢獻 4獲獎情況 5客觀評價 摺疊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付小兵,1983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博士 , 付小兵 付小兵 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生、博士後人員等50餘人。現任解放軍第三O四醫院全軍創傷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全軍燒傷研究所副所長兼基礎研究部主任。主要領域涉及創傷彈道學、生長因子生物學、幹細胞誘導分化與組織再生、嚴重創傷重要內臟缺血性損傷的主動修復與再生等長期從事創傷和創傷後。

1991年,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系統論述《生長因子與創傷修復》學術專著,而國際上類似專著出版於1997年。

2001年,國際著名創傷修復專家,美國Lindblad教授在《Wound Rep Reg》撰寫專題評述,認為:付小兵等的工作既結合了傳統的理念又結合了現代的技術,這是獨特的思路,是了解中國創傷修復的窗口。付小兵及其研究群體已在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

摺疊編輯本段任職情況 國際創傷癒合聯盟(WWHU)執委

國家新藥評委

國家科技進步獎軍隊後勤專用項目評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九屆生命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

軍隊科技進步獎評委

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主任委員

中華創傷學會組織修復學組組長以及全軍創戰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際創傷修復與再生雜誌》(Wound Rep Reg)、《中國科學》(C輯)、《中華創傷雜誌》、《國際下肢損傷雜誌》以及《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等國內外18家雜誌編委或副主編

西澳大利亞大學博士論文評委

摺疊編輯本段主要貢獻

主編出版《中華創傷醫學》、《再生醫學:基礎與臨床》、《再生醫學:原理與實踐》、《現代創傷修復學》、《創傷、燒傷與再生醫學》(研究生教材)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以及《軍隊轉化醫學藝術》等大型學術專著17部,參編30餘部。

先後在Lancet、BioScience以及《國際創傷修復與再生》(Wound Rep Reg)等為代表的國際SCI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基本內容在國內第一部《再生醫學:原理與實踐》專著中進行了介紹,部分成果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1年,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Lancet首先報告了表皮細胞通過去分化途徑轉變為表皮幹細胞的重要生物學現象,為組織修復和再生提供了原創性的理論根據。所帶領的團隊在國際上首先利用自體幹細胞再生汗腺獲得成功,為解決嚴重創燒傷患者後期的出汗難題提供了基礎,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里程碑式的研究"。發現了中國人體錶慢性難癒合創面流行病學變化的新特徵,推動了中國慢性難癒合創面防控新體系的建立並取得顯著效果。

2007年,BioScience主編T.M.Beardsley教授撰寫專題評述,認為:在胚胎幹細胞研究遇到困難的條件下,從去分化來製造幹細胞是一條重要途徑。蔡颯(付小兵博士生)、付小兵(通訊作者)以及盛志勇的工作,對科學家探索這一途徑所取得的成果給予了精彩的總結。

在國內,付小兵發起組建了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組織修復學組,參與主持召開了"再生醫學"香山科學會議和工程院"炎症與修復"工程科技論壇等,推動我國再生醫學從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的迅速發展。付小兵正在參與全軍和中國工程院"十二五"再生醫學方面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

摺疊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摺疊個人獎項 首屆全國百名優秀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求是"傑出青年獎

中國工程院"光華"青年獎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軍隊優秀專業人才特殊津貼

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中華創傷醫學終身成就獎

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分會終身成就獎

國際創傷修復研究終身成就獎

總後十大傑出青年

總後優秀基層幹部

總後科技銀星

摺疊科技獎項 1989年,完成創戰傷組織損傷程度和範圍判定的理論及應用研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研製成功外科用濾色清創眼鏡,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1991年,研究投射物所致直接與間接損傷效應,生長因子與軟組織創傷修復,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研究投射物所致直接與間接損傷效應,生長因子與軟組織創傷修復,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創面延遲癒合發生機制與促癒合基因工程一類新藥的研發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5年,嚴重創傷致重要內臟缺血性損傷主動修復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8年,皮膚損傷過度病理性修復新機制的發現及其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15年,中國人體表難癒合創面發生新特徵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摺疊編輯本段客觀評價


付小兵始終堅持科研工作服務解決部隊的需求為己任。嚴重創傷的救治一直是軍事醫學的重要課題​,也是和平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多發的重要損傷之一。在老一代科學家的指導下,付小兵經受了嚴格和系統的野戰外科訓練,並先後4次赴雲南和廣西前線參加戰傷調查。通過參加邊境自衛還擊戰戰傷救治的親身實踐,深切感受到創傷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對提高我軍和我國戰創傷救治水平的重要意義。由此,堅定了他多年來將創傷醫學研究與組織再生與修複方向作為自己科學研究工作的核心,為人民軍隊和廣大群眾的嚴重創傷治療和康復而不懈努力,譜寫了作為我國新一代軍隊科研工作者樸實而又意義深遠的多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