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珍珠雀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2月25日 (四) 17:52 由 琴紫研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珍珠雀'''是一种成长快速的鱼种。在坦干伊克湖中,多喜欢栖息于岩石与砂地的交接处。这种慈鲷领域性极强,喜欢大行…”)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珍珠雀是一種成長快速的魚種。在坦干伊克湖中,多喜歡棲息於岩石與砂地的交接處。這種慈鯛領域性極強,喜歡大行水族缸200L以上,在較陰暗多岩洞的環境。有國王般令人敬畏的氣質。分布於東太平洋珊瑚礁海域,雜食性,可餵以藻類,動物性浮游餌料以及人工飼料,適合於水溫26度,海水比重1.022,最大體長可達31公分。

形態特徵

體修長似炮彈,體側有5-6道縱列的亮點。 公魚最大約20公分,雌魚約15公分。體色亮棕色至灰棕色,5至6條珍珠斑點狀線條。珍珠斑點從鰓部延伸至尾部,各個鰭也有相同斑點,背鰭與尾鰭邊緣亦修飾珍珠斑點,十分搶眼好看。不同性別型態無太大差異,但成熟公魚頭部會略微隆起,母魚及小公魚隆起約1/4。

硬度:12-15dH

pH:7.7-8.2

溫度:26-29度.

棲息地︰ Lake Tanganyika (Africa)

食性︰小魚、蝸牛、蝦、軟體動物、粒狀飼料。

體長︰20厘米

珍珠雀是淺水區最常見的鑽沙亮麗鯛之一,他們是在岩石或貝殼中繁殖,因此在砂地岩石過渡區的邊緣也常可以見到配對的個體,雖然他是廣泛分布的種類,但是地理變異性小,北邊族群的特徵是背鰭邊緣為紅色(幼魚為黑色),南方族群則為黃色邊緣且上頷為黃色。

蝸牛是它的食物之一,雖然在人工環境下他僅吃小蝸牛,經胃液消化後排出空殼,但也有資料指出他吃較大的蝸牛並非將殼咬碎而是用吸的方式把肉取出,是否如此有興趣的人可以養一隻試試(若不考慮它的破壞性,或許可以取代狗頭、娃娃等成為除蝸牛的魚種),小於6公分以下的魚混養可能會被吞食。

繁殖方式

卵生

珍珠雀飼養環境

珍珠雀原產於伊客湖,野生環境下的珍珠雀喜歡沙地區或有大量貝殼的沙地,所以人工飼養的時候需要為珍珠雀布置底砂。建議飼養珍珠雀的水溫為26-29℃,PH值為7.7-8.2,硬度為12-15dGH。

飼養珍珠雀的魚缸建議在200公升以上,4尺缸以上較好,魚缸內需要沙及扁石塊。由於珍珠雀的雌魚喜歡在岩石或殼附近產卵,典型情形下是將幾乎被沙埋掉的扁平石頭底下的沙移去,因此繁殖窩挖好後扁石塊便蓋在洞口上,卵便產在石塊上因此常不易見到。想要人工繁殖珍珠雀的就需要為他們準備一個合適的產卵環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