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铢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辛沐讨论 | 贡献2020年10月14日 (三) 20:4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File:五铢钱.jpg | thumb | 300px | 右| 五铢钱 <br>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A%94%E9%93%A2%E9%92%B1&step_word=…”)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铢钱
原图链接  


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三官) 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 台湾邮票上的梁五铢 台湾邮票上的梁五铢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 五铢钱 五铢钱 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3] 文物价值编辑 2018年6月韩国庆尚北道庆山一处王陵中出土了3把铜戈,铜戈还用了26枚中国古代五铢钱来装饰。这次发掘成果,有助于研究三韩时代国家的存亡时间,以及中韩间的贸易往来情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