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津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9月10日 (四) 11:57 由 南岳之秋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津市是湖南省常德市下辖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湘鄂边际工业重镇,澧水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国家确定的革…”)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津市是湖南省常德市下轄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湘鄂邊際工業重鎮,澧水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是國家確定的革命老區和比照西部開發的縣市。

津市地勢由南向東北傾斜,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有毛里湖國家濕地公園、古大同省級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 津市 行政區類別 省轄市(地級市代管) 下轄地區 轄4鎮5街道[1] 電話區號 0736 地理位置 中國中南 人口 戶籍人口232046人(2019年)[2] 著名景點 毛里湖國家濕地公園景區、古大同省級森林公園景區 所屬地區 中國 湖南 常德市 政府駐地 襄陽街街道金魚嶺大同路 郵政區碼 415400 面積 558平方公里 方言 西南官話、常德方言 展開 目 錄 1歷史沿革 2行政區劃 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貌 水文 4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水資源 礦產資源 5人口 6經濟概述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7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就業 鄉村建設 科技 衛生 體育 人民生活 資源環境 安全生產 郵政 文化 教育 8交通 9地方特產 牛肉粉 津市餃子 木子腐乳 津市藠果 10風景名勝 11地方榮譽 12詞條圖冊 1歷史沿革編輯 津市風光3 津市風光3(16) 津市居澧水尾閭,素為湘北名埠,九澧門戶。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見經傳,意謂「傍津設市」。未久,津市成為澧州七鎮之一。

明嘉靖年間,疏浚虎渡河,荊江南浸,泄於市區東側六冢口(今小渡口),西水與北水頂托日劇,泥沙沉澱亦甚,市區三洲逐漸擴延,虎渡河遂成為津市通往湖北沙市、宜昌諸地的捷徑孔道。至此,東西南北舟楫暢通,形成湘北水運的樞紐,入境商旅及移民隨之增多。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文學家袁中道著《澧遊記》,稱津市「已是千戶之聚」,時有布匹、南貨、山貨土產、飲食服務等商業店鋪250家。明代中葉,土地兼併日烈,不堪忍受賦稅與徭役之苦而被迫離鄉背井的農民,紛紛流落津市,隨之帶來的各種技術和技藝,使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

從15世紀中葉到18世紀後期,漫漫300餘年,市區或曰村,或曰鎮,或曰里,未派官員管理,始終處於自治狀態,形成比較鬆散的社會環境,又因水運稱便,易於集散,因此,凡有諸如戰爭之類的社會大動盪,遁此避難者蜂擁而至,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至「市長數里,約萬餘戶」,因「人雜事繁」,「移嘉山巡檢司駐此」,津市建治伊始。到清朝中葉,市區日趨繁榮,「舳艫蟻集,商賈雲臻,連閣千里,炊煙萬戶」,已成為「商人營業輻輳之區」,及至清朝末年,鄂西南和湘西山貨、濱湖水產頻頻在此集散,導致城市發育傾斜於流通領域,津市遂成為湘鄂邊境和九澧流域的中心商埠。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境內常住人口1500戶,暫住人口1410戶,擁有各類店鋪723家。

民國初年,津市人口逾2萬人,「九省雜處」,構成與眾迥異的獨特天地。其間問世的商會,其頭面人物多系商界腰纏萬貫的大戶,且與政界、軍界顯要聯袂,不僅是維護商界利益的集團,也是左右津市局勢的顯赫勢力。此時的津市商界不但在湘鄂邊境地區和九澧一帶獨占鰲頭,並在全省頗富聲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國24年(1935年)《湖南實驗雜誌》載述,當時津市境內經營棉花的商家數十戶,集散的棉花有25萬擔,營業額3000萬元(法幣),占全省銷量43萬擔的55.7%,省會長沙棉花和棉紗價格皆由「津幫」商人定奪。津市亦為湖南省最大的桐油市場之一,全省年產桐油55萬擔,津市每年要集散10萬擔~13萬擔。

津市風光2 津市風光2(17) 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沙市相繼淪陷,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域布雷禦敵,津市尚且偏安一隅,由是成為淪陷區移民歇身之地,人口即達10萬餘眾,街巷人沸,郊野暴滿,各路人馬遂掛條豎旗,開店設坊,商務遠比益陽市和湖北沙市鼎盛。據民國31年(1942年)統計,埠內有藥鋪36家、茶館300餘家、旅社和酒店76家、飯鋪53家、熟食業25家、劇場5所,小商販1000多戶,商家3300戶,為民國24年(1935年)的3.5倍。日本投降後,外地商家紛紛返回故里,而苛捐雜稅日增愈甚,民國35年(1946年)稅額比先年猛增14倍。同時,駐津國民黨部隊明攤暗搶,不堪忍受的商家攜妻挈子遷徙異地,於是商務清淡,市面蕭條,一度畸形繁榮的市場,如過眼煙雲,飄然逝去。至民國36年(1947年),僅有商戶500餘家,為戰時的1/7。

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3日,南下工作團抵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會和津市市人民政府。

走進靈泉 走進靈泉 1949年11月26日,根據中央政務院關於人口不足5萬人不設市的規定,常德行署決定改津市市為縣轄市;1950年1月17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決定津市市直接由澧縣人民政府設區管理;時隔7個月,即同年7月12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又改津市市為地轄市,由常德行署領導;1952年9月10日,常德專署根據政務院新頒《關於調整緊縮編制的決定》,將津市市撤銷,歸併澧縣管轄,由澧縣人民政府在津市設縣屬區政府,隨後,又改津市市人民政府為津市鎮人民政府;事隔一年後,湖南省人民政府於1953年9月2日,又傳中央電示,「津市鎮為澧水流域的重要商鎮,為便於該地區經濟發展,經核定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有鑒如此,津澧又分治,澧縣津市鎮又改稱為津市市,成為湖南省九個省轄市之一,是津市歷史上首次實行「省轄代管」體制。

1958年7月18日,常德地委又發出《關於澧縣與津市合併的通知》,規定市委和市人委機關均保持原狀,財經獨立。至10月7日,又改為「徹底合併」,財經、計劃歸縣統一,市屬各個機構,同時受市委、市人委和縣級同一機構雙重領導;1961年7月24日,又將津市市改隸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津市第四次從澧縣析出成為縣級市;時隔不到二年,1963年5月29日,省人民委員會又轉發國務院文件,撤銷津市市,將津市行政區域劃歸澧縣,從7月1日起,津市市改為津市鎮,但幹部管理、有關會議和工作安排,仍作縣一級對待;1979年12月29日,國務院以國發290號文件批覆,同意恢復津市市,並由常德地區領導,成為地轄市;1985年,津市郊區擴大;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再次成為省轄市(縣級),實行計劃單列,由常德市代管。[3][4]

1996年,津市市面積550.8平方千米,人口約24.7萬人。轄4個街道、3個鎮、6個鄉:襄陽街街道、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金魚嶺街道、保河堤鎮、渡口鎮、新洲鎮、白衣鄉、陽由鄉、李家鋪鄉、靈泉鄉、窯坡渡鄉、棠華鄉。市政府駐襄陽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津市市常住總人口243242人,其中,三州驛街道25141人,汪家橋街道25981人,襄陽街街道15576人,金魚嶺街道12390人,新洲鎮19823人,渡口鎮19963人,保河堤鎮23267人,白衣鎮22101人,陽由鄉17008人,窯坡渡鄉5614人,靈泉鄉12277人,棠華鄉14830人,李家鋪鄉19106人,涔澹農場10165人。

2002年12月3日,經市政府報省政府批准,撤銷陽由鄉、窯坡渡鄉,將其分別劃入三洲驛、汪家橋、襄陽街、金魚嶺4個街道。區劃調整後,津市市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39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2004年底,津市市總人口265132人。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新洲鎮、渡口鎮、保河堤鎮、白衣鎮、靈泉鄉、棠華鄉、李家鋪鄉。

2007年,撤銷靈泉鄉,設立靈泉鎮,鎮政府駐五泉鋪社區。調整後,全市轄4個街道、5個鎮、2個鄉: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新洲鎮、渡口鎮、保河堤鎮、白衣鎮、靈泉鎮、棠華鄉、李家鋪鄉。市政府駐襄陽街街道大同路。[5]

2行政區劃編輯

2002年12月3日,經市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津市市陽由鄉、窯坡渡鄉,將其分別劃入三洲驛、汪家橋、襄陽街、金魚嶺4個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後,津市市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40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2013年,津市市轄4個街道、5個鎮、2個鄉。[6]

三洲驛街道轄:後湖、橋北、柏枝林、三洲街、城隍廟、護市、蔡家河7個社區居委會。

汪家橋街道轄:汪家橋、新村、油榨坊、城東、澹津5個居委會。

襄陽街街道轄:襄陽街、湯家湖、大同、鹽礦4個居委會; 陽由 、澧陽、荷花3個社區居委會。

金魚嶺街道轄:絲綢院、湖橋、文家灣、燕子窩4個居委會;明道、團湖、煙山、關山、大旗5個社區居委會。

新洲鎮轄:東街、南街、北街、天子崗、嘉山5個居委會;杉堰、城內、豹鳴、南溪、白龍泉、長嶺、荷花、草鞋、黃林、南江、車渚、南湖12個村委會。

渡口鎮轄:界福、文昌閣2個居委會;新湖、民主、新民、新福、新合、三合 、李陽、天鵝、雙合、楓樹、金盆、發瑞、茶場13個村委會。

保河堤鎮轄:河口居委會;長壽、川門、花橋、田家山村、雙合、澧賦、中南、七星、民主、中心、銅盆、青苗、榮台、大山15個村委會;西湖魚場。

白衣鎮轄:白衣庵、石板灘2個居委會;蒲山、金泉、天門、金林、紅衛、紅光、荷花、鍾靈、會雲、建國、齊心、雙興、柏林、永興、金星、長安、和平、金山、大旗19個村委會。

靈泉鎮轄:五泉鋪居委會;戚家、關橋、同興、五泉、鹿山、楊家、龍山、葵花、漢泗、復興、興隆、李家、馬家13個村委會。

棠華鄉轄:棠華鋪居委會;岳山、奇龍、臨東、黃金、雙門、官堰、聯合、禮安、新華、西湖、白雲山11個村委會。

李家鋪鄉轄:官堰居委會;樟樹、廟基、土橋、利興、箭樓、燈塔、雙坪、萬家、雙堰、同樂、清泉、梁家坪12個村委會。

2015年,根據津市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4鎮5街道,轄新洲、毛里湖、藥山、白衣4個鎮,三洲驛、汪家橋、襄陽街、金魚嶺、嘉山5個街道。總面積556.16平方千米,總人口24.19萬人。[7]

3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津市市位於澧水下游、湘北邊陲。地跨東經111°46'-112°40',北緯29°11'30"-29°39'40"。津市全境南北極長48.8公里,東西極寬24公里,總面積558平方公里。[8]

地貌 津市風光1 津市風光1(15) 津市屬武陵山余脈向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地形以澧水為天然分界線,澧水西南岸為武陵山余脈,東北岸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邊地,整個地勢由南向東北傾斜。地表差異升降明顯。最高點為棠華紅顏寨,海拔377.1米,最低點為白衣鎮建國村,海拔23米。北部為澧陽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縱橫,海拔32-24米。南部沿南、西、北邊緣地帶為丘陵崗地,呈「E」字形結構。東部邊緣與洞庭平原相接,大小湖泊串珠密布。市境地貌屬流水、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崗地、平原地貌類型。[6]

水文 津市地處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東瀕洞庭湖、南臨沅水,北近長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迴繞,澧水幹流橫貫全境,河岸長達76公里。

境內有大小湖泊21個,河流11條,水庫29座,水塘8038口,總共水面1.2萬公頃。南部0.4萬公頃面積的西湖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澧水幹線由西往東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兩河溝通長江,形成為四通八達的水道網。[6]

4自然資源編輯 土地資源 津市全境總面積55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2%,湖泊水面占14.6%,崗地占48.6%,丘陵占3.8%,低山占1%。[6]

水資源 澧水 澧水(8) 津市水系可分澧水、四口、西湖三個水系,其中澧水為湖南四大河流之一,過境總長47公里。羊湖口河面極寬處500米左右,劉公橋極窄處276米。歷年最高水位43.34米,最低水位29.25米。最大洪流量為304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流量460立方米/秒。除澧水外,市境內還有道水、澹水、涔水燈澧水支流、四口水系的松滋河、官垸河以及西湖水系的崗丘溪河等。湖泊星羅棋布,共有湖塘450餘處,水面80餘平方公里,總需水量9500萬立方米左右。西湖、毛里湖、八寶湖、胥家湖等為其中面積較大者。津市地下水儲量豐富,以涔澹農場至市北區地帶為最多,0-7米以內單井日出水量,達2200噸以上,7米以下單井日出水量達1000噸以上。其他地段單井日出水量亦多在500-800噸左右。[6]

礦產資源 津市礦藏主要有石煤、石灰岩、陶土、磚瓦粘土等,其中石煤儲量約1600萬噸,陶土儲量約十幾萬噸。[6]

5人口編輯 2019年,全市年末居民總戶數94472戶,總戶籍人口232046人。其中,城鎮人口123429人,鄉村人口108617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117852人,女性人口114194人。按年齡分,0-17歲31851人,18-34歲43388人,35-59歲97145人,60歲及以上59662人。全年出生人口1621人,下降11.3%;全年死亡人口981人,下降17.5%。[2]

6經濟概述編輯 綜述 2019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71.5億元,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億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72.3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77.7億元,增長8.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6251元,增長9.2%。[2]

第一產業 2019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9億元,增長2.5%。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2.7%。

2019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9.9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78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3.15萬畝,增長4.0%。

2019年,全年完成養殖業產值18.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7%;水產品產量25677噸,增長4.3%。

2019年,年末擁有農業機械32156台,比上年增加297台;總動力20.19萬千瓦,比上年增加0.27萬千瓦。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2.84萬畝。其中,水田18.81萬畝,水澆地0.24萬畝,旱地13.79萬畝,常用耕地面積31.64萬畝。農村用電量2703萬千瓦時,下降1.1%。農用化肥施用量5.42萬噸,下降2.2%。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610處,水利工程投入資金21328萬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650萬立方米,新增和恢復農田灌溉面積1.26萬畝。[2]

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9.8%。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0%。

建築業

2019年,全年建築業增加值8.8億元,增長0.8%。資質以上建築業5家,完成建築業產值8.3億元,增長12.3%。[2]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2%。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下降56.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下降21.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36.7%。按投資方向分,工業投資下降16.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下降8.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1.7%;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4.4%。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投資增長18.7%,非國有投資下降2.2%。

2019年,全年房屋施工面積87.5萬平方米,增長35.7%。房屋竣工面積1.6萬平方米,下降80.5%。房屋銷售面積12.3萬平方米,下降18.5%。

國內貿易

2019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億元,增長10.6%。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7.3億元,增長11.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82.5%,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3億元,增長5.5%。 51家限上企業完成營業收入26.6億元,增長9.2%。

2019年,物價總體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均為102.6%。

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

2019年,全年共簽約新項目26個。其中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個。引進省外境內資金45.4億元,增長18.9%。

2019年,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0555萬美元,增長29.2%。其中,出口10546萬美元,增長29.1%;進口9萬美元。

旅遊

2019年,全年完成旅遊總收入20.8億元,增長28.9%。國內旅遊人數240.5萬人次,增長31.7%。境外入境人數33人次。年末擁有國家旅遊等級區(點)2家,星級賓館1家,旅行社3家。

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9年,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8.25億元,增長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86億元,增長12.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5億元,增長10.7%。稅務局完成各項稅收入庫7.11億元,增長2.1%。

2019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8.2億元,下降8.3%。其中,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15.0億元,下降51.4%,住戶存款餘額101.0億元,增長11.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3.6億元,增長1.7%。全年各項保費收入1.8億元,下降0.7%。[2]

望夫石 望夫石

7社會事業編輯 社會保障 2019年,認真落實省市重點民生實事任務。全年共完成省重點民生實事任務12項。新增就業人數4808人;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78公里;提質改造農村公路16.05公里;減少義務教育大班額7個;農村適齡婦女「兩癌」免費檢查3691人;孕產婦產前免費篩查953人;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救助水平達到4200元/年和292元/月;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發放標準均達到780元/年;改(新)建農村戶用廁所10000戶;推行一村一輔警51人;新增500戶直播衛星用戶;新建1個行政村4G基站。全面完成常德市重點民生實事任務。新建教師周轉房30套,新建和改擴建學生食堂2500平方米,建設普惠性幼兒園3所;改造農村危橋4座;完成農村交通事故易發多發點改造整治12處;施工噪音擾民投訴處理率100%,處理結果反饋率100%;出租車車容車貌完好率95%以上,乘客有效投訴率小於萬分之一點五,出租車駕駛員培訓率100%;發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覆蓋率100%,從業者食品安全必備知識知曉率100%,符合條件的許可率100%,建立監管檔案率100%,小餐飲「明廚亮灶」完成190家,食品攤販經營行為規範落實率達100%;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個;完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提質改造1個;完成城鎮規劃編制2個,完成農村村莊規劃編制22個。

就業 2019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7:45.7:42.6調整為12.5:42.2:45.3。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6.4%。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3%、50.4%和45.3%,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4個、4.0個和3.6個百分點。[2]

鄉村建設 2019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完成了「1+1+7」鄉村振興規劃體系。農業產業發展穩步推進,全市國家及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35個,專業大戶480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7.9萬畝,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2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完成「退養轉產」面積1.22萬畝,轉產率100%。落實農業產業發展扶持資金400萬元。全面推進了村莊清潔行動,轉運村莊垃圾2.5萬噸,清理美化道路494公里,整治農村庭院4700戶,清除違章建築230處,清理溝渠154km、堰塘210口;打造綠色庭院5700餘戶,整治沿線溝渠35公里。

科技 2019年,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專利申請177件,其中發明專利93件。授權專利122件,其中發明專利12件。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金額0.9億元,增長2.8%。[2]

衛生 人民醫院 人民醫院(4)

2019年,年末擁有醫療衛生機構總計22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家,婦幼保健院1家,專科疾病防治院1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74個,村衛生室122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212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96人,註冊護士823人;其中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11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技術人員37人。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376張,其中鄉鎮衛生院擁有床位274張。

體育 2019年,群眾體育活動進一步普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19.0萬人,年內開展全民健身項目24項次。城鄉公共體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末擁有體育場地95個,其中運動場14個,游泳池2個,各種訓練房23個。[2]

人民生活 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98元,增長9.0%。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5799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8元,增長8.9%。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204元,增長10.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839元,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710元,增長8.3%。

2019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9%。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61209人,其中離退休人員31120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登記參保人數77149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3378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9824人。參加失業保險18206人。領取失業保險金職工人數285人。參加生育保險15525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14171人。

2019年,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4519人,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2083萬元;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3498人,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1340萬元。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2436張,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員數1739人。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076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757萬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82萬元。

資源環境 2019年,全市森林覆蓋率24.47%,比上年提高1.15個百分點,全年完成造林面積739公頃,下降57.4%。年平均降水量986毫米,下降21.9%。

2019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18.82萬噸標準煤,下降2.9%,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6.3%。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市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達86.0%。[2]

安全生產 2019年,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全年發生各類生產經營性安全事故1起,各類生產經營性安全事故死亡1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6%。

郵政 2019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5億元,下降6.7%。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53億元,下降3.6%;電信業務總量1.27億元,下降17.5%;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0.63萬戶,下降3.3%;寬帶網用戶7.63萬戶,增長12.5%。

文化

津市古為荊楚之地,是孟姜女家鄉、車胤故里,「嘉山孟姜女傳說」和「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是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3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長期定居,古猿人遺址、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地方戲劇荊河劇《定軍山》、《寒江關》,花鼓戲《孟姜女》、《三娘教子》在澧水流域廣為流傳,《澧水號子》作為著名樂曲被選編進全國中小學音樂教材。[9]

孟姜女的故事,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其他三個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說可上溯到《左傳》。另有,同名的民歌、電視劇和越劇《孟姜女》。2010年津市嘉山孟姜女傳說成功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全年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群眾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個。[2]

教育 津市風光 津市風光(18)

2019年,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學校33所,在校學生15734人,招生3780人,畢業學生3610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664人,下降15.2%;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2401人,下降1.7%;初中學校9所,在校學生3720人,增長2.8%;普通小學18所,在校學生8811人,下降2.3%;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38人,增長2.2%。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在園幼兒4762人,下降1.0%。各類民辦教育機構56個,在校學生6604人,增長8.2%。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建設28所。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1405萬元,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15.3萬元,中職國家助學金資助中職學生153人次。

津市德雅中學

津市德雅中學創建於2010年。是由津市市人民政府、長沙雅禮中學聯合創辦的一所寄宿制的初級中學。是中國社科院授予的「中國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提升研究」實驗學校。[10]

津市廣播電視大學

翊武中學 翊武中學(2)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津市分校位於湖南省津市市區,前身為津市市電大工作站,1988年2月,國務院批准津市市為湖南省計劃單列市,同年7月2日,經津市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津市分校。[11]

津市職業中專

津市職業中專學校創建於1984年9月。其前身是津市市第四中學。1992年,學校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省級重點職業學校,1996年被國家教委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1999年,經重新調整複評,學校再次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12]

8交通編輯 常德機場 常德機場(10) 津市市區公路四通八達。207國道貫市而過,北通鄂南,南接湘中,西抵湘西,與石長鐵路、枝柳鐵路和京廣鐵路相連;湘北公路連接常德機場,可飛抵京、滬、閩、粵等地的重要城市。傍市而過的澧水東入洞庭,西接長江,常年可通航300至500噸級船隻,是湖南6大良港之一。[8]

2019年,全年完成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增加值9.0億元,增長6.2%。全社會運輸單位完成貨運量520萬噸,貨物周轉量95614萬噸公里。全年客運量342萬人,增長2.0%,旅客周轉量11437萬人公里,增長2.0%。境內公路全程總長535.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5公里,國道4.76公里,省道106.58公里,縣道27.60公里,鄉道168.6公里,專用公路1.69公里,村道214.44公里。全市年末汽車保有量20440輛,增長11.0%。本年新註冊民用汽車5415輛,增長57.3%。[2]

9地方特產編輯 牛肉粉 津市牛肉粉歷史悠久,原料是大米,經過加工製成潔白、渾圓、細長且有彈性的粉絲,用開水燙熱,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吃起來潤滑可口、韌性十足、風味獨具。米粉潔白,圓潤細長,形如龍鬚,象徵吉祥。[13]

津市餃子 津市餃子 津市餃子(7) 津市餃子皮薄餡多味美可口,其中以王餃兒和左媽媽為代表的水餃系列,以路記和望江樓代表的鍋餃系列及大橋下油炸肉餃藕餃最為出名。王餃兒是津城百年老字號,早在民國時期就享譽九澧,當年澧州太守賀龍就常以王餃兒為宵夜,如今已在津市澧縣開有多家分店。

木子腐乳 木子腐乳 木子腐乳(4) 「木子腐乳王」是津市十八子食品有限公司的知名品牌。「木子腐乳王」以「粘口清香、純正圓暢、麻辣相怡、回味悠長」鮮明的產品特點一問世,1999年11月就獲湖南首界名優特農副產品博覽會優質產品獎,2000年10月又榮獲湖南省農博會金獎和常德市委、政府名優新產品獎。2000年12月4日歐盟商業聯合會及世界AWB組織經過評選,專門授予「腐乳王」的美稱,並榮獲「金盾獎」。[14]

津市藠果 津市藠果 津市藠果(5) 津市藠果於2006年11月榮獲湖南省第一個藠頭產品最高獎——中國·湖南第八屆(國際)農博會金獎。栽培藠果面積最大的津市市白衣鎮被冠名為「中國藠果之鄉」,並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15]

10風景名勝編輯 嘉山 嘉山 津市集山川湖泊平原於一身,風景蔚為壯觀。坐落在大同山北麓的千年古剎佛教聖地大同寺,四周山巒起伏,古樹成片,濃蔭遮日,為避暑勝地。市區南郊的省級嘉山風景區,是理想的遊覽、療養勝地。境內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由99條溝汊溪河匯聚而成,湖內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奇特,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濕地公園。境內藥山寺始建於唐貞元至大和年間,惟儼禪師圓寂於此,以其為宗師的曹洞宗由僧人道元在南宋時期傳承至日本,此地層巒疊嶂、古木參天,風景秀麗。[9]市郊的樂山寺,原名為慈雲寺,始建於唐朝,唐高僧惟儼法師圓寂於此。澹津公園、三湖公園分別着落在城東和城市中心,其植物造景頗負盛名。[8]

嘉山

靈泉 靈泉 嘉山為武陵余脈,東控洞庭湖,西扼澧水,南枕綺麗田園,方圓2平方公里,山高147.07米,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嘉山南麓一里許是孟姜女的生地。

靈泉鎮鄉村旅遊景區

西毛里湖 西毛里湖 靈泉鎮位於津市西南,是常德市鄉村旅遊休閒產業明星鎮,有「綠色靈泉」的美譽,為湖南省著名的鄉村旅遊風景區。靈泉氣候濕潤宜人,玉蘭、銀杏、羅漢松等名貴樹種種類繁多,風景林、經濟林、生態林達30000畝,全鎮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鎮內建立了生態農業科技園,形成了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核心區。靈泉壇、同興橋、龍鳳亭、潘仙亭、丫公亭、仙女亭、百果園、農家樂大本營等人文、自然景觀星羅密布。[16]

西毛里湖

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是湖南省僅次於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優質淡水湖,面積達6250公頃,其中林地和旱地達1641.7公頃,湖面縱深約20公里,遠望煙波浩渺,近觀山清水秀,美不勝收。毛里湖及其周邊地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水神河伯坐船永留河底,龜將軍屍成龜山,還有南宋鐘相、楊幺起義屯兵的遺址,明末清初雲南王吳三桂造反叛亂的練兵作戰台。石龜山出土的3000餘斤古錢幣等,均見證了該地古代先人的文明與生活,歷史人物車胤和孟姜女都在這裡留下過歷史遺址。

津市博物館 津市博物館(6) 津市市博物館

津市博物館位於津市市孟姜女大道,有館藏各類歷史文物5000多件,2008年通過國家三級館評定。收藏有距今50萬年前的津市虎爪山舊石器遺址石片、石球、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20餘件。西漢變形鳳紋雙耳瓿、古印度金幣、唐代葵形盤龍紋銅鏡、晉青銅三足盤、東周寬內青銅戈、元代仙人渡海銀盞托、元八棱雙耳龍鳳紋金套杯、清青花五彩仕女圖將軍罐、明麒麟紐象牙梵文花押印及罕見梵文印面等珍貴文物。

藥山寺 藥山寺

藥山寺

藥山寺位於湖南省津市市棠華鄉藥山村,湖南省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原名慈雲寺,始建於唐,唐貞元至大和年間蔚為壯觀,俗傳騎馬觀山門。寺院東望是嘯峰,惟儼禪師靈塔矗立嘯峰西坡,與層巒疊嶂、古木參天的白雲山共脈;西眺二龍戲珠貓兒山;南展錢家大平原;北靠月亮山。[16]

古大同森林公園


津市古大同森林公園坐落於津市城南區,北靠澧水,扼九澧入洞庭達長江,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坐落在大同山北麓的千年古剎佛教聖地大同寺,為唐咸通年間修建,有山門、前殿、大殿、後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寺前立舍利塔。關山西峰的中武當道觀相傳為真武祖師飛身之地,建於唐朝,正殿楣上「廉潔」二字系朱熹手跡。殿前柱上有一楹聯「利鎖名韁,籠絡多少好漢;晨鐘暮鼓,映醒無數痴人」。內供真武祖師銅像重達150公斤,香案前置一隕石250公斤,黃質黑章。此地視野開闊,可觀澧水,澧陽平原萬頃秀色,為道教聖地,可與南北武當相比。過去道徒雲集,為九澧著名道場,如今香客如雲。

三湖公園

三湖公園 三湖公園(8) 位於人民路北側後湖,《直隸澧州志》載:「原名白楊,與街俱遠。碧煙斷處,紅橋通焉。沿堤垂柳千株,茶樓酒肆,間露於綠陰中。而晚艇芰荷,夕陽簫鼓,覽勝者恆於斯。」1980年闢建,園中沿湖毛岩駁岸,繞湖植垂柳、碧桃、意大利楊、水杉。西區湖中央建人工島1座。園內置觀魚廓、水榭、仿古六角涼亭、濃蔭游道、六孔拱橋、九曲橋。沿湖樹影婆娑,波光掩映,遠觀湖心島若一碧青螺。1985年建成開放。1990年,36位津澧旅台(灣)人士捐資建成觀荷亭。

皇姑山森林公園

皇姑山森林公園 皇姑山森林公園(12) 皇姑山森林公園位於澧水河南岸,因明代華陽王朱悅耀的妃子葬于山南,故得此名皇姑山。皇姑山崖原有寺廟,古木參天。園內歷史古蹟,古墓葬等人文景觀奇多,彭德懷、任弼時、肖克、王震、廖漢生等革命家均在此留下光輝足跡。

澹津公園 澹津公園

八寶湖

八寶湖原來是西洞庭湖的湖角,離市區八十多里,位於渡口鎮南面。明崇貞四年,由於地殼變動、陷落,湖水把一片山岡淹沒,澧水和沅水的大潮所帶泥沙圍在四周,形成一個偌大的湖泊。湖面八景:龍船洲、接龍橋、文昌閣、虎心山、花山廟、鰱魚山、金盆山、進士堰。

澹津公園

澹津公園位於津市東城區車胤大道,1986年被省建委、省綠委聯合授予「最佳公園」稱號。園內有名貴風景樹10多個品種,簇擁成林,錯落有致,如傘如蓋,濃陰蔽日。花圃中100多種奇花珍卉,春夏秋冬四季,常年繁花似錦。

11地方榮譽編輯 津市先後榮獲了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平安暢通縣市、全國道路交通管理優秀城市、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市、全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縣市等諸多國家級榮譽,以及湖南省作風建設先進縣市、常德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先進單位等諸多省、常德市級榮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