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邓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华毓秀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11日 (二) 22:0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邓牧(1247年~1306年),宋末元初思想家。字牧心,自称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世贫寒,南宋亡,遍游名山大川,其身世史无详载。据《洞霄图志》中的《邓文行先生传》记载,邓牧少年时,喜读《庄子》、《列子》等先秦诸子典籍,崇尚古代学者。邓牧虽出身贫寒,但为人清高孤傲,不附权贵,淡泊名利。宋亡后,刚过而立之年的邓牧拒不入仕新朝,与当时的民族志士谢翱、周密等人相来往,同时和一些道士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邓牧到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大德九年,元廷鉴于邓牧的名声,派玄教大师吴全节亲至洞霄宫请其出山做官,被邓牧严词拒绝。

隐居期间,邓牧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玉编辑了《洞霄图志》和《洞霄诗集》二书,详细记载了该地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及游览、酬答诗篇。又作传世名作《伯牙琴》。该书是邓牧的诗文集,原作一卷,有诗文六十余篇。在编《四库全书》时,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邓牧在《君道》、《吏道》二篇政论文中,大胆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指出皇帝是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在暴君与酷吏的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起来斗争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其思想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有较大影响,成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邓牧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作为批判黑暗社会的武器,从而发展了先秦道家"异端"思想的一面。他淡泊名利,遍游名山。终身不仕不娶。

基本信息

本名 邓牧

别称 文行先生

字号 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

所处时代 宋末元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时间 公元1246年


去世时间 公元1306年

主要作品 《伯牙琴》《洞霄图志》

职业 思想家

籍贯 浙江杭州

自号 三教外人

婚姻 终身不娶

友人 谢翱、周密

人物生平

邓牧(1246-1306),宋末元初道家学者。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南宋末年至元朝前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 可见邓牧少年时,喜读 《庄子》、《列子》 等先秦道家诸子典籍,崇尚古代道家学者。他自己在《逆旅壁记》 中也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出自老子典故,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因其对理学、佛教、道教均持反对态度,故又自号"三教外人"。

宋亡,终身不仕、不娶,及壮,自号三教(儒教、佛教、道教)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人称文行先生,淡泊名利,遍游名山。常闭门静坐,每日用饭一次。德佑元年(1275)至余杭洞霄宫,友人住山沈介石为建白鹿山房石室居住,匾曰空屋,旁植梅竹,和五松相间。平时不着布衣,以楮纸作服,常去超然馆静坐,有时竟数月不出,与里人叶林为至交。元元贞二年,王修竹延至山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入余杭洞霄,四方名胜多求其文。元大德九年(1305),朝廷派玄教大师吴全节请牧出山,断然拒绝。与南宋遗民谢翱、周密等友善,来往甚密,为翱作传,为密作《蜡屐集序》。十年卒,年六十。

主要作品

著有《洞霄宫志》、《洞霄图志》、《大涤洞天记》、《游山志》、《杂文稿》等传世。精于道家思想,生前尝自编诗文六十余篇为《伯牙琴》,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洁,非晚宋诸人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伯牙琴》一卷补遗一卷,有清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修订重印本。《全宋诗》卷三六八五录其诗十三首。事迹见《伯牙琴》卷首《邓文行先生传》。

后世影响

在自编诗文集《伯牙琴》的《君道》、《吏道》等篇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夺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认为战乱的原因在于:"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憧憬大同世界,以为"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人无乐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幻想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社会。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