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窯龍泉窯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6月11日 (四) 19:22 由 琴紫研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窯龍泉窯遺址在浙江省龍泉市西南小梅鎮東北10里的大窯村一帶,西起高際頭村,北迄坳頭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發現窯址53處。 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興盛於南宋至元初。早期生產盤、碗、壺、爐、瓶等,普遍以刻花為主,蔑紋趨減少,釉較薄,晶瑩透明,並逐步形成自已的風格。晚期的青瓷代表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的頂峰。白胎瓷占絕大多數,為龍泉窯系的特點。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各地制瓷業的興起,龍泉窯逐漸衰落。清代中葉以後停燒,歷時七、八百年。屬南方青瓷系統,是宋元時期著名窯場之一。大窯龍泉窯遺址是中國宋代至明代龍泉窯的代表性窯址,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發掘歷史

第一次發掘

1928~1940年間,當代著名古陶瓷研究家陳萬里先生曾不辭辛勞,多次跋山涉水去龍泉、麗水等地調查考察龍泉窯址,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瓷器與浙江》、《中國青瓷史略》等書籍。

第二次發掘

1958和1981年兩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窯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1959~1960年對大窯龍泉窯窯址進行了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次發掘

經專家論證,確認這個窯址是明代宮廷用瓷的產地。這次龍泉窯「大發現」,顛覆了此前「龍泉窯至明代已衰落」的說法,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業內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在學術上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市博物館聯合對龍泉大窯楓洞岩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的考古發掘。從2006年9月14號開始,此次發掘已開展了4個多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2007年1月19-20日,在龍泉市召開了龍泉窯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對楓洞岩窯址發掘清理的遺蹟和出土遺物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論證。

此次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些重要的遺蹟:計有窯爐遺蹟8座(包括龍窯和饅頭窯),房屋遺蹟6座,儲料池3座,轆轤坑2個,水溝13條,古代道路10條,古代石牆、匣缽牆21條。出土了豐富的遺物,包括瓷片、窯具和工具等,總數計有五十餘噸,其中完整和可復原的器物有近萬件。

野外考古發掘將於2007年2月中旬結束。大窯龍泉窯遺址岙底片楓洞岩窯址考古發掘結束後,2007年3月份開始對發掘出土的遺物標本進行整理,此項工作將持續一年時間。計劃2008年出版該窯址的考古發掘報告,之後浙江省考古所將出土文物標本按法定程序大部分移交給龍泉市博物館收藏展覽。

開發建設

遺址建設

大遺址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提出建設中國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並將大遺址保護作為文物保護「十五」規劃的工作重點。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推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但是,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保護仍面臨盜挖盜掘、違章建設等各種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的損毀。鑑於大遺址背景環境保護所呈現的綜合性、複雜性及其與地方社會發展,加大執法力度,有效、科學、合理的統籌協調,最終實現遺產價值的完整保護。

為此,龍泉市加大保護力度,以遺址及其環境全面、整體、安全地得以保護為原則,對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作出調整。把保護範圍劃定為四大片:即大窯片、垟岙頭片、金村片和溪口片。保護範圍涉及小梅、查田兩個鎮,6個村5000多名村民。

為了做到有效保護,龍泉市專門成立大窯文保所,落實2名專職文保員。還成立龍泉市文物監察執法大隊,落實了4個編制,堅持不懈地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打擊盜掘遺址違法犯罪活動。對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的四周設置防護欄,清理排水溝,對重點部位還將護罩保護,同時落實專人24小時進行守護。

龍泉市還根據大窯龍泉窯遺址的特性、內涵,最大限度保護好遺址的整體和歷史環境的真實性,保護與遺址相關的古村落,自然山水環境的自然風貌,真實完整保存並延續其歷史信息,避免生產性建設性破壞,為將來進一步考古發掘研究展示利用提供條件。

規劃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實施以後,龍泉市將結合旅遊,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遺址展示設施、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對於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重點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嚴格保護。同時,將進一步重視解決遺址當地居民的生存需要與遺址保護需要的矛盾,進一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當地農業產業的水準,加強當地居民的勞動技能培訓,引導他們能走出農村,增加非農業收入,促進遺址保護與當地居民生活質量和諧發展。

大窯村建設

「琉華含璋、三龜獻瑞、石溪雲堆、金巷流芳、琉田種玉、碧澗漁磯、溪源清隱、龜山古廟」這是大窯村《官氏家譜》中描述的 「琉田八景」,將整個大窯村的自然秀麗與文化內涵濃縮到了一起,是大窯村悠久歷史的鮮明體現。

從2007年至今,大窯村藉助大窯楓洞岩遺址發掘的契機,以修復古文化遺址為重點,以修舊如舊、新舊協調為原則,恢復村內歷史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充分發揮獨特的旅遊資源,帶動「農家樂」 旅遊,促進旅遊經濟發展。全村已辦起了5家農家樂。

與此同時,大窯村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修復了安清社殿,並供奉了龍泉最大的青瓷人物像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修建了龜山古樹群的觀光棧道;建造了陳萬里紀念亭,修復了陳萬里舊居。村內添置了垃圾桶60隻,建垃圾中轉池1座,安裝路燈30餘盞;完成河道堰壩整修與河岸砌石加固美化項目。村莊旅遊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年平均接待中外旅客6000多人次,經濟收入10多萬元。2008年該村還被列為麗水市農家樂特色村、村莊整治示範村。

文物遺存

瓷器

代表器皿有蓮口牡丹花紋大盤、鼓釘爐、三足花盆、爵杯、蓮瓣紋高足杯、方口福壽瓶、牡丹花紋梅瓶、五爪龍紋盤殘片等等,還有多件帶有「永樂九年」、「永樂辛卯」、 「乙卯中」及八恩巴文等紀年文字的器物,「從器類、器形和裝飾等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明代龍泉窯的歷史考古資料」。

遺址中在明代初年的地層中出土了一批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器形龐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龍泉窯瓷器中少見的。有大墩碗、菱口大盤、杯(高足杯、爵杯)等。

窯爐與窯具

窯爐有龍窯和階級窯兩種。宋元時期的窯爐均為龍窯,依 窯址分布圖山坡建造,窯身狹長,前後傾斜。前端為火膛,中間為窯室,後部為排煙室。火膛平面呈半圓形。窯室前牆正中開狹長的火門,火門下有進風口。窯室似斜長的甬道,寬 2米左右,窯底呈斜坡狀。兩側窯牆用磚或匣缽砌築,牆中開設窯門。窯門和投柴孔的數量,視窯的長短而定。排煙室由煙火柱牆和後牆組成,煙火柱牆有出煙孔,排泄窯內的煙與廢氣。

在大窯遺址發現一座南宋時期的龍窯,共有 9個窯門,其中8個開在東壁,1個開在西壁,且與煙囪接近。可以看出當時裝窯和出窯都集中在一邊。這和場房、出入道路有關。至明代,窯爐結構有了變化,出現了半倒焰式的階級窯。已發現的一座早遭破壞,僅見尾部兩室和一個煙囪。窯體前寬後窄,室與室之間有二堵擋火牆,前一堵下部砌有煙火弄 7個,後一堵擋火牆用匣缽砌成。有了擋火牆,使火焰的流向由平焰改為倒焰,使窯內溫度均勻,延長保溫時間,宜於燒制大件器物。 窯具有2大類:一類是盛放坯體的匣缽和墊座;另一類是用於間隔坯件和匣缽的墊環、墊餅等。

遺址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這次龍泉窯「大發現」,顛覆了此前「龍泉窯至明代已衰落」的說法,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業內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在學術上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龍泉窯遺址發掘清理出的重要遺蹟,填補了陶瓷考古的某些空白,反映了龍泉窯悠久的燒制歷史。此次發掘揭露了明確的明代初年的地層。出土的遺物為人們重新認識明代龍泉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新的素材。

社會文化價值

通過對龍泉窯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開展以聚落社會性質、經濟生活、意識形態和埋葬制度等為內容的考古研究、學術交流活動, 不僅可以增長追根溯源的歷史進程意識, 增強民族自信心, 還有助於恢復昔日繁榮和美好的生態環境, 促進現代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龍泉窯遺址及有關生態環境是歷史發展、環境演變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忠實記錄, 不僅是考古學研究對象, 而且也是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領域間接和直接的研究對象, 因而是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生態恢復的重要借鑑。

藝術研究價值

龍泉窯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多以瓷器、窯爐等工具為主,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瓷器不僅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而且器形龐大,這些器具反映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力,亦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和社會風尚。

文物保護

為了做到有效保護,龍泉市專門成立大窯文保所,落實2名專職文保員。還成立龍泉市文物監察執法大隊,落實了4個編制,堅持不懈地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打擊盜掘遺址違法犯罪活動。對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的四周設置防護欄,清理排水溝,對重點部位還將護罩保護,同時落實專人24小時進行守護。

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主要所在區域——小梅鎮在採取有效措施,在保護區範圍內沿線高際頭村、大窯村、洋岙頭村、金村等村,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廣大村民提高保護意識。小梅派出所定期對保護區進行巡察,在重點區域,即這次考古發掘所在地安排了2個民警長駐現場,加大保護力度。鎮政府做好相關政策處理工作,對保護區波及影響到的20餘畝土地進行徵用。這20餘畝的土地徵用都已完成。對保護區範圍內的54省道大梅口村到大窯村沿線的6個村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一方面減少自然災害引起的對保護區的破壞,另一方面,也儘可能讓村民受益。

龍泉市還委託東南大學編制了《大窯龍泉窯遺址保護規劃》,並按程序規定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規劃》設立保護範圍及界樁及標誌,嚴格控制建設、築造工程,清除對遺址本體有侵害作用的灌木、蕨類植物,嚴格控制農林業耕作和種植的入地深度,對可能遭遇洪水衝擊的窯址、設置引水、排水和防止滑波等措施等。此外,還規劃一系列保護工程,對大窯龍泉窯遺址進行隨形規整、歸安加固、防水溝渠、植物清理、回填保護、覆罩保護。

龍泉市還根據大窯龍泉窯遺址的特性、內涵,最大限度保護好遺址的整體和歷史環境的真實性,保護與遺址相關的古村落,自然山水環境的自然風貌,真實完整保存並延續其歷史信息,避免生產性建設性破壞,為將來進一步考古發掘研究展示利用提供條件。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窯龍泉窯遺址在浙江省龍泉縣西南小梅鎮東北10里的大窯村一帶,地理坐標北緯27°42'~28°20',東經118°42'~119°25'。

地形地貌

龍泉縣位於浙江省的南部,甌江的上游,瓷土礦藏十分豐富,河流的兩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燒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窯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選址,制瓷原料可依賴廉價的水碓粉碎並加工,成品也可從甌江順流而下運到溫州,瓷器的輸出十分方便,這些都是對瓷業生產十分有利出土瓷器的條件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