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Zardweeb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23日 (六) 19:03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Alexander Grothendieck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Grothendieck),生于1928年3月28日,逝世于2014年11月13日,现代代数几何的奠基者,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

主要成就:奠定了现代代数几何学基础,代表作品是EGA,SGA,FGA。

1928年3月28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在二战时被纳粹杀害。战争结束后,格罗滕迪克(Grothendieck)去法国学习数学,先后师从布尔巴基学派的分析大师让·亚历山大·欧仁·迪厄多内和著名的泛函分析大师洛朗·施瓦茨,二十几岁时就成为当时研究很热的拓扑向量空间理论的权威了。但是1957开始,格罗滕迪克的研究主要转向了代数几何和同调代数,1959年他成为了刚成立的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的主席。他的工作把勒雷、让-皮埃尔·塞尔等人的代数几何的同调方法和层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创立的概型理论奠定了现代代数几何的基础。

2014年11月13日,格罗滕迪克逝世于法国。 [1]

童年和家庭

1928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出生于一个柏林的无政府主义家庭:父亲(Alexander "Sascha" Schapiro aka Tanaroff)来自于一个 哈西德派家庭,曾经在俄国被监禁,1922年来到德国;母亲(Johanna "Hanka" Grothendieck)来自于汉堡的一个新教徒家庭,是一个记者。在格罗滕迪克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另一个记者(Johannes Raddatz),所以他一开始的名字是Alexander Raddatz。 1929年母亲又一次离婚,Schapiro/Tanaroff承认是他的父亲,但并未与他母亲复婚。 格罗滕迪克与他的父母一直居住在柏林直到1933年。年底父亲为了躲避纳粹去了巴黎,翌年母亲追随父亲也去了巴黎。格罗滕迪克被留给了一个在汉堡的牧师兼教师(Wihelm Heydorn)照看并上学。在这期间,他的父母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但并非战斗人员。 格罗滕迪克可以说法语,英语和德语。

巴黎时期 战争结束后,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和母亲居于蒙彼利埃附近。因为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的助学金,他们生活还算稳定。他注册了数学课,但很少上课,喜欢自己于一角研究体积的概念。(如他在《收获与播种》所解释的,这些初次的研究,是他独自研究的开始,也引导他重新发现勒贝格积分。) 一位以前曾跟随埃利·嘉当的教授,送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到巴黎,并附带一封推荐信。在那儿接待他的不是埃利·嘉当,而是儿子昂利·嘉当。昂利·嘉当那时主导法国高等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研究,也负责著名的嘉当研究班。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此前感觉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数学家,直到发现在巴黎的精英后,才觉悟到自己无知。 IHES时期 来到巴黎南部建于1958年的IHES研究所,他美妙的格罗滕迪克-黎曼-罗赫定理开始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注意,接着是一系列高产的讨论班。格罗滕迪克本人实际上没有走在杂志发表文章的传统路线;然而他聚集了一个强大的学派,在数学中的统治地位持续了十年。 数学界

他避开巴黎到了南锡,受让·迪厄多内和洛朗·施瓦茨指导来准备他的论文。那段时间写了六篇文章,他选了一篇《拓扑张量积和核型空间》(Produits tensoriels topologiques et espaces nucléaires)作为他的论文。洛朗·施瓦茨在巴黎介绍了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的工作后,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加入了布尔巴基小组,留在小组多年。 他因父亲的缘故没有国籍,找工作遇到困难。他的无国籍身份使他不能担任公职,而入籍的唯一方法是服兵役,但他绝不肯做,于是要另谋出路。他离开法国,1953年到1955年在巴西担任客席教授,1956年又到美国堪萨斯州。这段时期他转变了研究课题。

代数几何 在他的泛函分析卓越工作后,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转向代数几何。他革命性地改写这学科,与让-皮埃尔·塞尔合作,建立新的基础,引入概形的概念。他们通信极多,虽然风格相反,但两人能互相补充而得到成果。 他在1956年回到巴黎,倾向于拓扑学和代数几何的研究。他创造了黎曼-罗赫定理的新版本,揭示代数簇的拓扑和解析性质间的隐藏关连。

1957年他的母亲离世,之后多月他感到抑郁。次年他决定停止未完成的工作,实现一些惊人的突破。他也认识了他的未来妻子,和她生了三个孩子。 为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而设立的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scientifiques)接待他。他在那里再遇到让·迪厄多内、勒内·托姆、路易·米歇尔和大卫·吕埃勒,并着手建立代数几何理论。

他于1958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做1小时报告,报告的内容与其说是对当时该学科已知内容的总结,不如说是对未来10年中他将要做的工作的预告。自1960年到1967年,他和让·迪厄多内合作写了《代数几何基础》(Éléments de géométrie algébrique)的首八卷。他的代数几何讨论班整理出版了7卷SGA。

1966年他获得菲尔兹奖,但他拒绝往苏联领奖。1967年往越南旅行,布拉格之春和1968年5月事件使他投身反对行列,直到1970年他辞掉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的工作,抗议其资助部份来自国防部。

激进生态保护者 辞职后他创办生存和生活组织(Survivre et vivre)以推广他的反战和生态保护思想。他被数学界抛弃,他向法兰西学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求职都被拒绝。他离婚,并与在美国认识的博士生贾斯蒂娜·巴比于巴黎附近建立社区。

1973年他们移居到埃罗省的村庄,实验反正统文化。贾斯蒂娜·巴比生了一个孩子,不久后离开了他。他获蒙彼利埃大学聘为教授,留任到1988年退休。

自1980年到1995年他写了四本书:La longue marche à travers la théorie de Galois, Esquisse d'un programme, À la poursuite des champs和Les dérivateurs。但最著名的是他1985年写的自传式书籍《收获与播种》(Récoltes et semailles),约二千页。他写道他一生经历三种情感:女人、数学和默想。

1988年他以下列理由拒绝授与他和皮埃尔·德利涅的克拉福德奖: 他的教授薪金和退休金足够他的需要; 奖项给予研究者的过高社会地位和声誉;

他自1970年起远离科学界(奖项是表扬他25年前的工作)。

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某些研究直接或间接受到军方资助)

他也拒绝了为祝贺他六十岁生辰而编辑的文集《The Grothendieck Festschrift》(1990年出版),因他相信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好好理解。

1990年,他遗下他的全部数学写作手稿,定居在比利牛斯山。此后他过着隐居生活,与研究界完全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