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太学

风雨同舟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14日 (六) 20:2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太学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太学起源==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经有了,…”)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太学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目录

太学起源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经有了,《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太学又名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不过辟雍和泮宫不是纯粹的大学,这地方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祭祀、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了胜仗,也到这里“献俘”“告功”。这是因为:“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上古虽然有太学,但明堂、太学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各种活动都搅和在一块儿,不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这只能说是太学的萌芽。

沿革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发展

中国

汉代始“太学”成为中央在京师所设学宫的正式名称。汉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西汉在长安(今西安)设太学,东汉、西晋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太学。在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经历南北朝以后,隋代改为国子监,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朝鲜半岛[编辑] 高句丽时代始设太学。新罗时设国学 (学府),高丽设国子监,朝鲜王朝设成均馆。

越南[编辑] 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黎太祖黎利登基后在首都昇龙设立国子监。国子监制度一直实施至阮朝,1919年阮朝举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后科举废除,国子监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