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福慧圆满讨论 | 贡献2021年9月6日 (一) 13:5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big> ''' |- | File:Bc47dda9d910…”)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是由东南大学原动力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发展而来,设置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能源信息与自动化系、制冷与人工环境系5个系,下属有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及核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培养对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个层次。

目录

学院简介

师资队伍

学院年鉴

学院简介

能源与环境学院是由东南大学原动力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发展而来,设置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能源信息与自动化系、制冷与人工环境系5个系,下属有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生产过程自动化、热工基础、环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7个本科专业。培养对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个层次。

本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放在首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展,拥有一个江苏省重点学科——热能工程;独立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内含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环境工程、能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环境工程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和兄弟院系合作建有建筑环境与设备、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以及工程力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洁净煤发电和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九。热能工程在2002年全国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评选中名列第5,在2003年省级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先后出版全国统编教材59部、专著25部,其中五部教材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和“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传热学”和“锅炉原理”课程先后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列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本学院已建成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的学科梯队,现有专职教师150余人,其中跨世纪人才3人;教授48人,副教授46人;博导29人,硕导49人;五分之三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历年来,本学院已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7000余名,其中本科毕业生15000名,硕士毕业生800余人,博士毕业生200余人,出站博士后39名,毕业的外国留学生(本、硕、博)8名。

本学院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广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瑞典、韩国、澳大利亚、香港、芬兰和意大利等进行十余个项目的科研合作,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50余人次,有14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本学院教师出国进修、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达120多人次,并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煤燃烧学术会议、第四届亚大燃烧会议等大型学术会议、中日水处理技术研讨会、中美燃烧污染与温室气体CO2控制研讨会、第五届海峡两岸环保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化学学会第六届水处理化学学术研讨会。与国际著名的意大利罗马大学联合培养“能源与环境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于2004年联合举办了为期六周的“能源与环境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先后有15名意大利专家教授来校讲课。

师资队伍

教授

陈九法 陈晓平 陈亚平 陈永平 董 卫 杜 垲

傅行军 葛 斌 雎 刚 冷 杉 李先宁 盛昌栋

沈湘林 宋兆龙 孙克勤 王明春 杨建明 杨林军

杨亚平 张 辉 张 军 朱小良 陈振乾 段钰锋

顾 璠 归柯庭 郝英立 金保升 林中达 陆颂元

吕剑虹 吕锡武 朴桂林 沈 炯 沈来宏 施明恒

王培红 王式民 熊源泉 胥建群 徐治皋 杨建刚

袁竹林 虞维平 张林生 章名耀 张小松 张耀明

张永福 赵长遂 仲兆平 周克毅

副教授

钱华 蔡 亮 程懋华 陈绍炳 邓艾东 丁维明

葛仕福 郭宏伟 黄石红 冷 伟 刘振祥 李益国

陆 勇 潘 蕾 沈剑贤 司风琪 谭 平 田新启

王 晓 王素美 韦红旗 吴 新 向文国 肖 睿

肖 军 于向军 张宝怀 张雨飞 周 斌 朱光灿

朱晓东 鲍鹤灵 戴苏健 黄亚继 黄正华 华永明

姜慧娟 刘福章 鲁维加 沈德明 汪 军 王 育

王秋颖 魏家泰 姚志彪 钟 辉 钟文琪

讲师

宋敏 郑晓红 杨帆 程 力 杜斌 范红梅

傅剑锋 梁财 梁彩华 李舒宏 刘致平 邵 云

沈红梅 宋海亮 王玉敏 吴 磊 肖 刚 许传龙

徐啸虎 曾 苏 赵伶玲

学院年鉴

1954年

动力工程系成立,专业有热能动力装置(本科)、发电厂配电网与联合输电系统(本科)、工业企业电气化(专科)、动力厂捡修(专科)。

首届系主任为吴大榕教授。

1955年

新增工业企业电气化(本科)。

本科专业改为五年制。

钱钟韩教授由国务院任命为南京工学院副院长。

1956年

新增工业热工专业(本科),停办工业企业电气化(专科)。

开始招收研究生。

吴大榕教授由国务院任命为南京工学院副院长。

范从振教授任系主任。

1957年

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热力发电厂专业。

苏联工业热工专家查林柯教授来系工作。

1958年

动力大楼建成,房屋面积为9627平方米。

增设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

热力发电厂专业在实验室安装成功240KW汽轮发电机组。

1959年

热力发电厂专业试制国内第一台无汽鼓锅炉成功。

1960年

新增数字计算技术装置专业(本科)。

热力发电厂专业教研室被评为先进集体,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

陈景尧任第一副系主任,主持全系工作。

1961年

我系编写的全国通用专业教材“锅炉设备”、“汽轮机原理”、“热力设备自动调节”和“热工测量和仪表”由中国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热力发电厂专业根据全院部署,确定3360级为教改试点。教改试点的经验得到高教部肯定,在1965年全国高校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了介绍。

1962年

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和数字计算技术装置专业从我系分出,成立自动控制系。

热力发电厂专业更名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

1963年

成立电厂热工自动化研究室,钱钟韩教授任室主任。

院长兼党委书记刘雪初带领党委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科研处长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教研室蹲点,总结经验。

电机厂成立。

1964年

院里发文号召全院向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专业学习教学上贯彻少而精的经验;向电厂热工自动化研究室学习科研工作经验;向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教研室学习搞好教研组工作的经验。

1965年

工业热工专业试制成功高级科研测试仪噐热线风速仪、马赫-蔡特光干涉仪,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小型旋转锻造加热炉、国内首创喷雾流化造粒法并应用于生产以及浸没燃烧法等五项科研成果,被誉为“五朵金花”。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成750KW汽轮发电机组。

1966年

陈景尧任系主任。

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

1969年

成立磁流体发电研究工程(6910工程)。

1972年

电厂热能动力设备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73年

工业热工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并开始为冶金部举办制氧短训班。

1974年

成立地面卫星通讯站攻关小组,与协作单位共同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地面卫星接受站使用的L20K小型氦制冷机。

1977年

电厂热能动力设备专业更名为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专业更名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

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开始招生。

举办汽轮机振动培训班。

1978年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工业热工专业恢复招生。

新办工程热物理专业。

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

工程热物理专业招生、工业热工专业停止招生。

1980年

王荣年教授由国务院任命为南京工学院副院长。

陈景尧教授学术论文“论气泡、液滴和固体圆球在粘性流体中的运动”和季士良等研制小型氦制冷机两个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陈景尧教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钱钟韩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委员。

1981年

批准成立“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硕士点。

1982年

磁流体发电研究工程从动力系分出,成立热能工程研究所。

电厂热工自动化研究所部分教工从动力系分出,成立自动化研究所。

1983年

与江宁县合作,开办江宁热能工程大专班。

1984年

批准成立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博士点,批准曹祖庆教授为该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成立 “热能工程”和“测试计是技术与仪器”硕士点

与下关发电厂联合成立东南动力工程开发公司。

陈来九任系主任。

1985年

曹祖庆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钱为民教授主持的“国产300MW火电机组计算机监控”项目获电力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徐益谦主持“燃油磁流体发电模拟实验装置” 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工业热工”专业更名为“热能工程”专业,开始招生。

1986年

批准成立热能工程博士点,批准徐益谦教授为该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成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点,批准陈珩教授为该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成立电机学博士点,批准周鹗教授为该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陈来九、章臣樾教授为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徐益谦主持“磁流体发电”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办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开始招生。

电类专业及其基础教研室、实验室从动力系分出,成立电气工程系。

动力系热类专业与热能工程研究所合成动力工程系,仍由陈来九任系主任。

1987年

振动工程研究所成立。电机厂更名为测振仪噐厂。

陈善年等参与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医用直线加速噐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来九编写的《热工过程自动调节原理及其应用》获水电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吴永生等编写的《热工测量及仪表》获水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1988年

钱瑞年任系主任。

1989年

热能工程研究所从动力系分出。

“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热能工程”专业

成立校属热能工程设计院。

派员参与珠海亚洲仿真公司筹建。

国家教委授予高亹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0年

撒应禄主持的“轻积灰高传热鳍片省煤器”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批准周强泰教授为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施明恒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1年

王文琪教授主持的“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年

庞麓明教授等编写的《工程热力学》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范从振教授等编写的《锅炉原理》教材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章臣樾教授等编写的《锅炉动态特性及其数学模型》教材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曹祖庆教授等编写的《汽轮机原理》教材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范铭主持的“一种流化表面干燥制粉装置”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章名耀教授主持的“劣质煤增压流化床燃烧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强泰教授主持的“强化传热螺纹管的研究及其在快装锅炉中的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益谦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3年

王文琪教授主持的“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文琪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陈善年教授主持的“计算传热学课程的创设与实践”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小松主持的“适应形势发展,改革生产实习”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施明恒教授主持的“液滴冲击壁面时的流动动力学特性和换热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保升教授主持的“颗粒氧化铅移动床深度氧化燃烧和快速冷却新技术”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来九教授被聘为电力部高等学校热能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和“生产过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合并为宽口径“热能工程”专业。

新办“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专科)。

批准章名耀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4年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和“热能工程”学科均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国家计委批准以我系原测振中心为基础成立“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劳动人事部批准在我校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批准徐治皋、高亹教授为电厂热能动力工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赵长遂、沈湘林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5年

批准成立制冷与低温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批准成立制冷与低温工程硕士点,开始招生。

1996年

徐治皋任系主任。

授予陈景尧教授“东南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徐治皋教授主持的“600MW超临界机组锅炉动态特性”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曹祖庆教授编写的《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电力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陈善年教授主持的《传热学》课程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批准虞维平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陆颂元教授为“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7年

曹祖庆教授编写的《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施明恒教授主持的《热工实验与技术》课程课

高亹教授主持的“提高国产200MW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可靠性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章名耀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合并为“热能工程”学科。

批准李大骥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8年

批准成立“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为徐治皋、高亹和陆颂元教授。

批准林中达、吕震中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高亹教授主持的“提高徐州电厂国产200MW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可靠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

金保升教授主持的“髙效低污染35t/飞灰循环底饲回燃流化床锅炉”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永福教授主持的《锅炉原理》课程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批准吕剑虹教授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热能工程” 和“制冷与低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0年

批准成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内其它四个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均为博士点。

批准周克毅、金保升、王式民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1年

批准“热能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五”重点学科。

我系“洁净能源技术”、“火电机组仿真控制与信息工程”和“环境工程”三个项目列入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共获政府资助800万元。

批准设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傅行军教授主持的“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异常振动诊断及治理技式”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施明恒教授主持的“微波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理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步二等奖。

徐治皋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

动力工程系与热能工程研究所合并,徐治皋任动力工程系系主任兼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

批准归科庭、沈炯、顾璠、袁竹林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2年

我系“洁净煤发电技术与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列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政府资助730万元。

“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

章名耀教授主持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CC)中试电站工程试验及其关键技朮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建明教授主持的“汽轮机原理”课程评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美国Wonderware公司与我系成立联合实验中心,并赠送价值300万元软件。

成功主办“全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全国66个设置该专业的院系主任等领导共112人出席。

批准张小松教授为“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3年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验收。

“热能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通过省专家组验收,评为优秀。

“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评为校级重点学科。

成功承办了“第四届亚太燃烧会议”和“第五届国际煤燃烧会议”。

徐治皋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批准杨建刚教授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4年

教育部批准我系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立“能源环境工程”、“能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我系与意大利罗马大学联合举办“能源环境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为期六周,35位同学获罗马大学颁发结业证书。

批准王培红教授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批准段钰锋教授为“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5年

王式民、沈 炯、盛昌栋、归柯庭、杨林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张雨飞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金保升节能环保型颗粒氧化铅移动床深度化和快速冷却生产新工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1]

董卫老师申报的中意合作项目已获批准,全校只有两项获批准。

仲兆平、沈来宏二位老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动力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成立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并成立热能工程系、制冷与人工环境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能源信息与自动化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院长:金保升;党委书记:刘福章.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和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分别在我校开幕。

张小松、肖 睿、郝英立、金保升、吕锡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欧盟合作项目“能源与环境管理”硕士课程班开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被授予江苏省 “十一五” 省级重点学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