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噻唑锌 |
中文名称:噻唑锌 农药登记证:PD20096839 生产批准证:HNP33043-D3923 产品标准号:Q/XN034-2009 专利号:ZL00132119.6 化学名称: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 |
噻唑锌是一种农药,其化学名称为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分子式为C4H4N6S4Zn。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噻唑锌
农药登记证:PD20096839
生产批准证:HNP33043-D3923
产品标准号:Q/XN034-2009
专利号:ZL00132119.6
化学名称: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
产品三证:
农药登记证:PD20096839
生产批准证:HNP33043-D3923
产品标准号:Q/XN034-2009
中文通用名:噻唑锌
化学名称: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
分子式:C4H4N6S4Zn
相对分子质量(按199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计):329.8
理化性质:灰白色粉末,熔点:>300℃,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在中性、弱碱性条件下稳定。
产品特点:
1、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132119.6)
2、安全、高效
3、对细菌性病害特效,对多种真菌性病害高效的杀菌剂
原药质量标准:
项目名称
指标
原药含量:%≥
90.0
水份:%≤
0.3
PH值范围
6.0-9.0
固体不溶物:%≤
0.8
作用机理
噻唑锌的结构由二个基团组成杀菌。 一是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的死亡。 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药剂中的锌离子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杀死病菌;部分锌离子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在二个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病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1]
常见的剂型
20%悬浮剂 40%悬浮剂 60%水分散颗粒剂
防治对象及使用技术
作物 防治对象
白菜 软腐细菌性病害,黑斑病、炭疽病、锈病、白粉病、缺锌老化叶[2]
花生 花生青枯病、死棵烂根病、花生叶斑病、
水稻 僵苗、黄秧烂秧、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缺锌火烧苗、
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溃疡病、霜霉病、靶标病、黄点病、缺锌黄化叶;可钝化病毒
番茄 细菌性溃疡病、晚疫病、褐斑病、炭疽病、缺锌小叶病,钝化病毒
发病初期,稀释500-8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加大(减小)稀释倍数。间隔7天左右连续防治2-3次为宜。注意二次稀释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