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鶴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22日 (日) 21:22 由 Y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参考资料
前往: 導覽搜尋
徐鶴林
徐鶴林
出生 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鄉軍徐村
1928年12月16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徐鶴齡
職業 研究員

簡歷

徐鶴林,原名徐鶴齡,1928年12月16日出生於安徽省巢縣[1] (今巢湖市)黃麓鄉軍徐村。其父徐紫滿,30年代初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長期在安徽、湖南等地從事農業技術工作。受父親影響,徐鶴林青年時期即對農業技術工作產生濃厚興趣[2] 。1949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安徽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併入浙江農學院果蔬專業,師從吳耕民、李曙軒等教授,學習果樹及蔬菜栽培。1953年畢業,分配至杭州園林管理局任技術員,1955年調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任研究實習員[3] ,從事蔬菜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1959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園藝系蔬菜組組長、助理研究員。1981年後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歷任副所長、所長和副研究員、研究員[4]

徐鶴林自1958年起在南京郊區建立蔬菜基點,總結農民經驗,推廣先進技術,與菜農交朋友。他深知種菜人的疾苦,因而牢固地樹立了為農民服務的思想。這些經歷對他以後的科研工作的課題以及工作態度都產生了重要影響。4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蔬菜科研工作,培育出春豐、春雷、春眠、黑豐和蘇晨1號等系列甘藍品種,青豐、青石、夏豐等系列大白菜品種,早抗、露豐等黃瓜品種以及蘇蜜1號早熟、優質的西瓜品種,抗病豐產的蘇抗番茄系列品種,在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後,隨着市場對花色品種要求迫切,他主持高檔特需蔬菜引種與栽培課題廣泛引進國外名特優蔬菜。他在塑料薄膜推廣及茄果類蔬菜抗病育種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蔬菜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80年代,徐鶴林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期間,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在科研方面,對承擔國家攻關、省、部重點課題或為生產服務課題優先扶持。他特別注重人才培養,除培養碩士研究生外,還先後派出十多名科技幹部出國進修,回國後成為科研骨幹或學科帶頭人,為該所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他還狠抓科技開發工作,建立科技開發部,以本所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研究良種繁育技術,使所里主要成果很快在全國很多省(直轄市)生產上大面積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研與開發相互促進,使該所成為全國農業科技系統開發「十強」之一,進入農業部「七五」、「八五」綜合評估「百強」研究所,並兩次被江蘇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1982-1983年,徐鶴林受農業部派遣,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從事蔬菜抗病育種合作研究,其間走訪了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及多所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與同行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以後他還分別赴日本、泰國及新西蘭進行考察訪問,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加強了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

徐鶴林多年在南京郊區蹲點推廣科研成果,在實施「菜籃子工程」中作出了貢獻。1986年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他「南京市城郊型農業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5年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市「科技功臣」稱號並給予重獎。

工作經歷

1954年 杭州園林管理局技術員。

1955-1958年 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研究實習員。

1959-1969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園藝系蔬菜組組長、助理研究員。

1970-1978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蔬菜組組長、助理研究員。

1979-1983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其中1982-1983年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1984-1991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1986年晉升研究員。

1995年 退休,仍受聘為「八五」國家攻關課題主持人及「九五」國家攻關課題技術指導。

學術成就

在辣椒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中做出成績

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對自花受粉的茄果類蔬菜是否有雜交優勢存在爭論。為了弄清這一問題,1957年,徐鶴林即開展了番茄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他選用株型、果形、產量、熟性及地理來源等不同的番茄品種進行

雜交,配製近百個組合。經對一代雜種與雙親進行比較和分析,認為番茄的雜種優勢明顯,優良的雜種組合早期產量較雙親增加50%左右,總產量增加30%左右。他還總結了不同類型間番茄品種間一代雜種遺傳表現規

律,撰寫論文,1963年發表在《園藝學報》上。他選出幾份最優良番茄一代雜種組合,1964年起在南京郊區建立基點示範推廣,並與當地生產上應用的常規品種進行對比。他配合地方領導辦培訓班,親自講課宣傳雜

種優勢原理及雜交制種技術。這一技術完全為廣大菜農所掌握後,番茄的雜優利用即在生產上紮根普及,逐步擴大到上海、杭州及其周圍地區,並帶動了全國番茄雜優利用的普及。該成果1983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

等獎。

60年代初,徐鶴林在南京郊區蹲點,發現當地辣椒生產田中個別植株長得又高,果實結得又大。經考察分析,認為這可能是上年辣椒留種田塊與附近栽培的甜椒自然雜交所致。他深受啟發,認為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辣

椒間相互雜交,有明顯的雜種優勢,隨即開展了辣椒雜優利用的研究。他指導農民技術員和其他蹲點的同志,用南京地方品種黑殼早椒為母本,以當地栽培較多的甜椒——上海茄門為父本進行雜交,由於這兩個親本

在株型、果形、熟性及辣味上差異較大,其一代雜種優勢突出,許多性狀又綜合了雙親特點,表現了既早熟又豐產,特別是辣味上成為微辣型,更適合多數市民的口味,因而受到生產者和消費者普遍歡迎,很快在生

產上推廣應用,至70年代初已從南京郊區擴大到江蘇各地,後定名為早豐1號。197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委託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主持召開「全國茄果類蔬菜育種學術會議」,各省(直轄市)50多位代表來南京郊區參觀,

聽取了應用效果介紹。當看到了番茄、辣椒大面積雜優利用現場以後,深受啟發,許多單位還多次派人來參觀學習,或引進早豐1號親本用於制種,以擴大應用。該項成果分別獲1985年農業部及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番茄抗病育種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績

20世紀70年代以後,病害造成番茄產量大減,在全國範圍內相當普遍。作為番茄育種工作者,徐鶴林心急如焚。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首先對番茄發病情況進行大量的田間調察,並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認為病害主

要是由於煙草花葉病毒病(TMV)所致,可以通過抗病育種途徑來解決。他從大量引進番茄種質資源中發現,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品資所提供的一份來自美國的番茄品種Manapal Tm2nv(編號201)表現特別,具有抗TMV

的基因Tm2,並與具有葉片黃花的基因nv連鎖。自1975年起,他以這一材料為親本,與不同類型的番茄優良品種配製雜交組合數十個。經田間鑑定,凡以201為親本的一代雜種,植株葉色深綠,生長快,結果多而大,

不但能高抗TMV,而且產量高,商品性好,正反交趨勢一致,是一個高抗TMV、優勢明顯、一般配合力極強的培育抗番茄病毒病(TMV)一代雜種的寶貴抗源材料。在以後的近20年裡,徐鶴林除直接利用該抗源育成蘇抗

1~3號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還將該抗病基因轉育到早熟紅果類型中,育成矮黃,選育出蘇抗4-6號;轉育成早熟粉果型親本黃粉,培育成蘇抗7-9號、霞粉等,其中蘇抗3號、4號、7號、9號,分別參加了第一輪及第二

輪全國區域適應性試驗,在全國16個試點五項指標綜合評定中,獲早熟組及中晚熟組的四個第一名,很快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他還將該抗病基因與耐貯的nor基因結合,育成親本雙黃,培育出能在室內存放百日不

變質的耐貯番茄長齡;轉育出早熟、茸毛型親本黃茸,育成抗TMV而又能避蚜的一代雜種茸豐;轉育出長形果長果201及小黃長,培育出加工專用的一代雜種佳抗長紅和佳抗矮紅等等。80年代初,他在主持農業部全國

番茄抗病育種協作組及承擔「六五」、「七五」及「八五」國家攻關課題「番茄多抗性育種及育種技術研究」時,主動將抗病親本材料提供給各參加單位。徐鶴林培育的紅果系列番茄品種1989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

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粉果系列番茄品種1995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加工系列番茄品種198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起,徐鶴林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調查、鑑定中國番茄病毒病的種群和株系

進行番茄抗病毒病育種,必須首先了解毒源情況。70年代,徐鶴林開展番茄抗病育種之初,即對南京地區番茄病毒病種群及TMV株系作了初步調查檢測。80年代初,他主持全國番茄抗病育種協作組,進一步組織各參加

單位的植保人員對全國各主要地區的番茄病毒病毒源又作了大範圍的進一步調查檢測。90年代初,他接受農業部及亞洲蔬菜研究和發展中心委託,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承擔了「中國番茄主要病毒病

的調查鑑定」課題。徐鶴林負責中國南部13個省(直轄市)的番茄病毒調查檢測任務。幾年間,在番茄病害發生時期,他行程萬里,帶領科技人員到各地調查採樣,對獲得的數千份毒樣利用應用生物學、血清學技術

和電鏡觀察病毒粒子等手段,明確了TMV、CMV(黃瓜花葉病毒)是危害中國番茄的主要病毒及其分布、發生狀況。該研究成果1996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論著

1 徐鶴林,沈善銅,袁希漢.棚溫對大棚辣椒營養生長和早期產量的影響.中國蔬菜.1981(1):22~25

2 黃真詒,徐鶴林.番茄一代雜種優勢及其表現規律.園藝學報.1963 (2):161~170

3 徐鶴林,李惠芬.抗煙草花葉病毒病(TMV)一代雜種的選育.江蘇農業科學.1980(4):50~55

4 徐鶴林,李惠芬,龍明生等.抗煙草花葉病毒(TMV)早熟番茄親本矮黃及其一代雜種的選育.中國蔬菜.1982(4):8~13

5 徐鶴林,陸春貴.抗病高產番茄一代雜種——蘇抗三號.中國蔬菜.1987(1):40

6 徐鶴林,李惠芬,龍明生等.南京市郊番茄病毒病毒源的初步鑑定.中國蔬菜,1984,(1)44~48、51

7 鄭貴彬,徐鶴林,熊助功.中國危害番茄的病毒病種群與煙草花葉病毒(TMV)株系分化的初步鑑定.病毒學雜誌.1988(1):64~70

8 徐鶴林,李惠芬,龍明生等.抗病豐產粉果系列番茄新品種——蘇抗七、八、九號的選育.中國蔬菜.1990(1):1~4

9 徐鶴林.番茄抗煙草花葉病毒(TMV)抗源Tm2nv基因的引進與利用.作物品種資源.1993(增刊):118~120

10 徐鶴林,楊榮昌,陸春貴等.灰色關聯分析在番茄品種區試中的應用.上海蔬菜.1992(4):7~8

11 徐鶴林.主要蔬菜新品種介紹.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0

12 徐鶴林.最新番茄品種與高效栽培法.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

13 徐鶴林.高檔特需蔬菜栽培新技術.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