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大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26日 (四) 19:09 由 SYM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removed Category:清代人物; added Category:清朝人物 using HotCat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大魁
劉大魁
出生 1698
國籍 清代
職業 散文家
知名於海峰先生文集》10卷[1]

劉大魁(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桐城(今屬安慶市樅陽縣橫埠鎮)人。年輕時入京,當時他的同鄉方苞以古文負一時重望,見劉大魁文,極為讚賞。乾隆時曾應博學鴻詞科和經學科的薦舉,都落選。後為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劉大魁(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樅陽橫埠人氏。"我家門外長江水,江水之南山萬重。今日卻從圖畫上,青天遙望九芙蓉。"長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劉大魁性格豪放,喜好飲酒賦詩。

經歷

陳家洲位於現樅陽縣橫埠鎮,康熙三十七年,劉大魁就出生在這裡的一戶師塾人家。他的父親劉柱是一名縣學生,劉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的薰陶,苦讀儒學,並小有建樹。但累試不中,在第十次鄉試中得秀才。

劉大魁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論文偶記》一書,在方苞義法論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文章的藝術性,他說:"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極重文的神氣,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至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也。"又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認為"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論文偶記》),世稱為"因聲求氣"說。他自己善於朗誦古文,所以在這方面體會尤深。

在桐城派中,劉大魁文比較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後》、《海舶三集序》、《馬湘靈詩序》、《送姚姬傳南歸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風格。《黃山記》、《游浮山記》,以刻畫景物的詳細具體和篇幅長大取勝,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見。

一生成就

劉大魁一生筆耕不輟,為後人留下一批詩詞文章,如:《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等,並纂修了《歙縣誌》20卷。他的文章導致了"桐城派"的最終形成。他的文章韻調鏗鏘。為後人所仰慕。

逝世後,安葬在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保護文物。


參考資料

  1. 制科和武舉:加強滿人貴族的統治,  黃博聊一聊 百家號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