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厌食症

Keyways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5日 (四) 00:01的版本

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一种排斥饮食的精神疾患,属心因性,可能是因为患者对自我形象的偏差认知,或心理上有某种重大的郁结难消,外在压力及心理社会因素导致无法正常进食、厌食,或深陷一种节食─狂吃─呕吐和腹泻的恶性循环。病患常拒绝维持最低正常体重,或是极度害怕变胖。即使目前病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与内在体质、节食、均可能有关。

厌食症常发生在10到30岁的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是17岁。有些个案是刚好发生在压力事件之后,例如转学,离家去外地求学,或是在身体、情感受创之后等等,但大部份仍为隐藏而渐进性发病。[1][2]

厌食症分成两型,一是节制型厌食症,患者利用过度节食和运动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另一则是暴食和/或清除型厌食症另一种则是暴食后掏空型,在大吃大喝之后,把吃进去的食物用催吐、吃泻药或利尿剂、浣肠剂等方式排除。

目录

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 AN) 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因限制热量摄入而导致体重较低、对体重增加强烈恐惧以及身体意象障碍。

https://newbp.bmj.com/topics/zh-cn/440

特征

皮肤干燥
血糖上升
体温升高
血胆固醇下降

疾病原因

如以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是否进食取决脑部下视丘中,饱食中枢与喂食中枢所发出的讯号而定,是以脑内神经传导物质对于饮食行为影响很大,临床研究就发现,厌食症患者的脑脊髓液中,血清张素明显比一般人要低。而造成此一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出在心理因素。升学考试压力、环境变化、遭遇霸凌、事业失败、失恋、挫折等,都可能成为厌食的契机,“一直很努力的资优生”和“不善表达意见、喜欢隐藏不安与不满的人”,是特别容易厌食的类型。[3][1]

好发族群

1. 十二至二十岁左右的青春期少年,女男比例为十比一,过分在意身体形象、积极寻求同侪认同。
2. 因职业需求需要不断维持纤瘦身材的人,不分男女,如演员、舞者、模特儿、或骑师、举重、柔道、摔角选手等运动员,亦有较高的罹病率,而多数患者的社经地位又属于中上阶层。
3. 非常害怕变胖,经常想用各种方式减肥瘦身的人。
4. 期处在压力大的环境之下,情绪焦虑、忧郁的人。
5. 个性上属于固执与完美主义,对身体有较多负面评价与强迫行为的人。
6. 本身罹患特殊生理疾病如癌症患者,疾病造成的疼痛或因药物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易并发厌食症。
7. 药物滥用者,多数毒品如安非他命或古柯碱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造成食欲骤减,长期倚赖将引发厌食症。


争议

非全然由心理因素而起,与新陈代谢也有关

刊登在科学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的研究团队将约1万7千名厌食症患者的基因,与超过5万5千名健康对照者的基因对比,发现当中有8种将厌食症与常见心理疾病,如焦虑症(anxiety),忧郁症(depression)和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联系起来的基因,同时也与人体脂肪燃烧、身体活动及带有对第二型糖尿病的抵抗力有关。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遗传学家布林(Gerome Breen)表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将厌食症或是其他饮食障碍,单纯视为精神或心理疾病治疗。研究中,参与者的代谢功能看似正常,但其与代谢有关的基因,却和精神病基因相互结合,进而提高罹患厌食症的风险。约有一半比例的厌食症源自遗传基因,另一半则与患者生活经历等其他因素有关。厌食症与焦虑、忧郁、强迫等症状有预期的关联性,但它同时明显与人体代谢健康有关,这是未曾于其他精神疾病看过的情形。[4]

参考来源

  1. 1.0 1.1 台安医院心身医学暨精神科主治医师许正典. 厌食症. 元气网. [2019-11-12] (中文). 
  2. 萧美君主治医师. 厌食症. 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妇女身心医学小组提供. [2019-11-12] (中文). 
  3. 早安健康编辑部. 厌食症如何康复?专家揭厌食症原因与症状. 早安健康. 2019-05-10 [2019-12-04] (中文). 
  4. 黄思敏. 厌食症不仅是精神疾病!最新研究发现“与新陈代谢相关”,可望开创全新疗法. 风传媒. 2019-7-16 [2019-12-04] (中文). 

https://www.nhs.uk/translationcantonese/documents/anorexia_nervosa_cantonese_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