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劭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2月19日 (二) 10:25 由 On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柯劭愍(1848年-1933年),字仲勉,又作鳳孫、鳳蓀、鳳笙、奉生等,號蓼園,室名歲寒閣,山東膠州市膠城鎮東關姜行街人。民國初年國學家、史學家。曾任輔仁大學(北京)董事會董事。1910年12月-1911年12月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相當於現在北京大學校長)。

少孤,由母李長霞教導長大,博極群書,過目不忘。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典禮院學士,還曾任資政院議員。

1910年12月-1911年12月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感念前朝恩澤,以遜清遺老自居。他曾嘗獨力撰著《新元史》,學術界對《新元史》評價頗高,認為此書乃集五百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補充了許多新內容,糾正了不少錯誤。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贈文學博士學位。民國八年(1919)十二月,徐世昌總統明令《新元史》列入正史,是為第二十五史。

民國三年(1914年)夏天,袁世凱成立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劭忞又參與《清史稿》之編撰工作,整理《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並獨撰《天文志》;全館參與者有一百餘人,1920年完成初稿,共五百二十九卷,1926年又進行修訂工作,1928年刊印,共印一千一百部,成為第二十六史(或二十五史,《新元史》不列入正史)。

柯劭愍,字仲勉,又作鳳孫、鳳蓀、鳳笙、奉生等,號蓼園,室名歲寒閣,山東膠州人。自幼喪父,在母親教導下,從小就博覽群書且過目不忘。光緒十二年(1886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1901年任湖南學政,後歷任國子監司業、貴胄學堂總教司、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等職。1906年到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任貴州提學使。1908年回京,任學部丞參、度署右參議、資政院議員、典禮院學士、北京輔仁大學董事會董事等職。1910年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成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第八任校長。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學部故作鎮靜,10月13日通知大學堂稱武昌之亂即可掃平,命大學堂照常上課,但許多學生教員離校回籍,人心離散無法上課。11月26日,清政府任命勞乃宣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柯劭愍的總監督使命由此告終。

中華民國成立後,柯劭愍感念前朝,以遜清遺老自居。他獨立撰著了《新元史》,學術界評價頗高,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贈其文學博士學位,1919年,徐世昌總統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是為第二十五史。

1914年,袁世凱成立清史館,趙爾巽為館長,柯劭愍參與《清史稿》編撰工作,整理《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並獨撰《天文志》,參與者百餘人,1920年完成初稿529卷,1926年修訂,1928年刊印,共印1100部,成為第二十五史,而《新元史》則未被列入正史。

1933年8月31日,柯劭愍於北京病逝,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