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是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的軍事家。他是孫堅之長子,孫權之兄。
目錄
生平
孫策17歲喪父(191年其父孫堅於荊州中黃祖埋伏身亡),轉而率領父親舊部投靠壽春的袁術(袁術於190年在討伐董卓時便與孫策父孫堅友好),為了據有部隊與領地繼而為父報仇,多次幫助在袁術答應下幫助作戰,但袁術多次反悔,最後終率領父親舊部渡江東,脫離袁術。為了積蓄力量東山再起,孫策四處結交豪傑,先後與周瑜、張紘等相識。197年,孫策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和根據地,得到了其他軍閥和東漢朝廷的認可。
孫策由於平易近人,世人稱其為「孫郎」(稱周瑜為周郎)。195年與劉繇對戰時,遭遇從山東前來拜見劉繇並任其斥候的太史慈,當時,太史慈一人面對孫策13騎,太史、孫二人單挑,孫策搶奪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搶走孫策的頭盔。後來,降服太史慈後,太史慈要求孫策給他60天,單人前往招降其他勢力,群臣皆曰不可相信才剛投效的太史慈,孫策獨排眾議,相信太史慈,60天後,太史慈果然招降其他勢力歸來。
199年,孫策率軍大敗宿敵黃祖,為父報仇。孫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臣身跨馬陣,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火飛上風,兵激煙下,弓弩齊發,流矢雨集。可謂驚心動魄」。可見戰況之激烈。曹操在收到戰況匯報後感嘆:「獅兒難與爭鋒也」。《三國志·孫策傳》稱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孫策之所以能夠占據江東,為後來的東吳立國打下基礎,除了他驍勇善戰和謀略出眾外,還跟他禮賢下士,善於使用人才大有關係。
孫策很喜歡輕騎外出狩獵。《三國志》記載曹操的謀士郭嘉曾說過:「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後果然於200年4月,在外出狩獵時被舊仇許貢的部下行刺而死。孫權稱帝後,追謚為「長沙桓王」。孫策死前,召孫權來病榻前。說:「任用江東人才,在軍陣之間與天下群雄一爭雌雄,卿不如我﹔但拔擢賢能,使他們各盡心力,保全江東,我不如卿」